摘要:还记得他下葬的那天,我把他最爱的象棋和一些平日里常用的东西,都放进了墓碑里,总怕他缺点什么。我不确定当时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感觉,哭不出来,也感觉不到他是否真的已经离开,一切都很不真实,不愿意面对,30年的父女缘就这么结束了。
几天前,我们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时间过得真快啊,六年前的今天,是爸爸正式在那边安家的日子。你说,他真的安好了吗?
还记得他下葬的那天,我把他最爱的象棋和一些平日里常用的东西,都放进了墓碑里,总怕他缺点什么。我不确定当时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感觉,哭不出来,也感觉不到他是否真的已经离开,一切都很不真实,不愿意面对,30年的父女缘就这么结束了。
这几年我做了很多努力试图填补他走后的空白。然后我才发现,我对他的想念,是每时每刻的、是漫长而无止尽的:
我会在某一天独自走路,看到小区里灯火万家时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会在某一天回到家,看到妈妈一个人收拾床铺的背影,无可抑制地感到心碎;我会在某一次的梦里恍惚地感觉,爸爸还在医院的病房,我推着他去晒太阳,直到那里成了我们最后的家... ...
KY,你说,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平静地接受爸爸已经离开了?我要用多久的时间,才能从夜深人静时突然的悲伤里走出来?我也根本不敢想象以后如果妈妈也离开,我要怎样一个人活下去。」
原来,丧亲之痛,绝对无法靠一句「节哀顺变」而被抚慰。也可能更加无法真的被所谓时间抹平。尤其是当这样的离别发生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那不是一瞬间的狂风暴雨,而是一辈子的漫长潮湿。
今天的文章,我们想与大家谈一谈,这个平时很少被拿出来讨论、甚至从未被真正看见和理解的话题——
丧亲之痛,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我们年轻时,失去了至亲至爱的父母,这种哀伤又究竟会对我们的生活乃至性格带去怎样的影响?
图片来源:《花椒之味》
父母离世,绝不只意味着哀伤——丧亲之痛的5个真相
面对父母的离去,人们真正要穿越的,并不只有一次性的哀伤,而是一段漫长且多变的旅途。
● 延迟的哀伤:痛苦不一定在第一时间到来
人们常常认为,至亲离世的那一刻,会给自己带来铺天盖地的悲痛。但事实上,对很多人而言,真正的痛苦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到来的。
小珊,28岁,母亲在她大三那年去世
她刚走的时候,我好像并没有崩溃。就连葬礼那几天我都还在帮忙订花圈、安排来宾,亲戚们背后说我是不是对妈妈有恨,怎么不但不哭,还那么冷静。
连我自己都开始责怪自己,强迫自己一定要在妈妈下葬的那天哭出来。
大概半年后,我有一次路过我和妈妈都很爱吃的那家面馆,突然就蹲在人行道上开始大哭,怎么都停不下来。我记得那天正在去面试的路上,一边哭一边把妆都哭花了。
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我不是不难过,而是太难过了,身体根本来不及处理那么强烈的情绪,于是干脆把我的情绪喊停了。
在心理学中,小珊的这种状态被称为「情绪隔离」机制:
当现实过于沉重时,我们的内在系统会自动启动保护模式,把情绪推迟,把痛苦冻结。先「活下来」,再「慢慢感受」。
● 强烈的「安全感崩塌」:世界变了颜色
这或许是至亲离世后最直接的影响:当那个始终在背后支撑我们、愿意为我们「兜底」的人不在了,生活好像一下子都变得不再可靠。就像是失去了自我存在的重量,开始在空中随意漂浮。
在这样的冲击之后,一些人可能会进入一段明显的「混乱期」,表现为对生活基本节律的放弃,比如难以进食、入睡,或无法完成洗澡、打理自己等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1]。
这些看似「懒惰」或「堕落」的状态,其实是人在极度失序后的自我保护与情绪表达——当自我的存在变得失真,「照顾自己」这件事也会变得无比遥远。
也有一部分丧亲者会在这一时期通过酒精、药物,或者不断地社交、工作来麻痹自己[1,3]——并不是 ta 们不痛,而是太痛了,痛到无法安放,于是只能用极端的方式去遮掩。
图片来源:《苦尽柑来遇见你》
● 不公感:为什么是我?
当现实的打击逐渐从「混乱」变得清晰,告别仪式走向尾声、身边人开始恢复日常,丧亲者不得不开始直面这个事实:ta 真的走了。
可理智上的「知道」与情感上的「接受」往往是两回事。
在更多的时间里,丧失至亲的年轻人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本能的愤怒、困惑、并从情感上拒绝相信这是真的。
这种本能式的愤怒指向的并不是具体的人事物,而是对命运感受到的强烈不公。特别是当我们还没准备好失去、我们觉得这件事本不该发生的时候,它几乎像一道反射性的情绪涌上心头——
为什么是我?
别人家都好好的,为什么轮到我们家?
匿名,21岁,父亲在寒假中意外去世
开学没多久,室友的父母来学校看他,叫上我们整个宿舍中午一块吃饭。我没和室友们提起过爸爸走了的事,所以他说的那一瞬间,我就愣住了。
我没有嫉妒,只是有点像被现实刺了一下,提醒我,原来从现在开始,这份父母来看望的体验,我不可能再拥有了。
图片来源:《三悦有了新工作》
● 背上「这都是因为我」的自责枷锁,并反复自我折磨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在经历至亲离世时,可能会无意识地背负起一种「是我害了他」的全能式自责[2]。
尤其是在父母生病或去世之前,曾经对 ta 们有过怨恨、愤怒、逃避等情绪时,这种自责更容易如影随形。
年轻的丧亲者们往往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好好关心/爱」父母,才让对方离开得那么快;
又或者,是自己当初那些抱怨的话语、冷漠的态度、不够坚持的决定、没有及时察觉病情......
最终害得一切无法挽回。于是,孩子一边承受着对失去的哀痛,另一边又在心中开启了无休止的「赎罪仪式」。
韵涵,25岁,父亲在她考研期间去世
我爸是不小心摔伤后,病情突然恶化,不到一年里去世的。我记得最开始我特别坚持,我一定要爸爸活下来。因为父母离婚了,我还想过向妈妈借钱,哪怕打个借条也好,至少让爸爸活下来。
但那时我正在二战考研。奶奶说她来照顾,妈妈说让我带着对爸爸的这份心,好好考研,她会出钱的。后来爸爸的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差。我真正赶回家的时候,他已经没有意识了。
我特别后悔,真的。我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就反复想:如果我当初更坚定地放弃考研,由我亲自照顾他;如果我更主动地去找更好的医院,是不是一切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知道这可能不是我的错,但我的心里就是过不去。我甚至会想,是不是因为我之前对他不够关心,他才会摔倒,才让一切变成这样。
这份沉重的内疚,往往难以被轻易调节,更不是旁人一句「这不是你的错」就能被化解。
更多时候,它成为了丧亲者心中的结,一遍遍地反刍、惩罚自己,甚至可能在之后的岁月里演变成持续的抑郁、焦虑状态,缠绕着 ta 们的日常生活,久久不能平息。
图片来源:《四个春天》
● 开不了口的孤独:无法诉说的痛苦
当最初的混乱过去、眼泪收干,年轻的丧亲者会进入一种更隐秘、却更持久的阶段:孤独。
我们可能开始下意识地把自己从人群中抽离,不再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许是因为在一次次试图讲述中,感受到旁人「安慰式」的回避;也或许,是因为文化里对死亡的沉默本身,就已经让哀伤显得「不合时宜」。
也有些时候,是出于责任感:怕自己一袒露脆弱,就让那个也在撑着的家人撑不住了,于是悄悄地藏起了自己的伤口,装作自己已经好多了。
可正是这些无法诉说的情绪,构成了最深的孤独。
图片来源:《三悦有了新工作》
从哀痛的程度来看,不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丧亲,它都会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令人悲痛至难以承受。
但对正处于成长中的年轻个体而言,我们身处「依恋父母vs.独立面对世界」的过渡阶段,正试图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完成身份认同的建构与心理上的分离。
这种失去所带来的往往不止于悲伤本身,还可能撼动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世界的基本理解:
● 哀伤不只是一种情绪,更带来了身份的转变
「早熟」是这一阶段的代名词。
亲人的离去不仅夺走了情感的依恋对象,也迫使我们在尚未准备好的的情况下,提前承担起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种过早成熟,也称作亲职化(parentification),指的是个体在情感或功能上,承担起类似父母的角色——比如照顾年幼的妹妹和弟弟、安抚亲人情绪、或支撑家庭的日常运转等重任。
表面上看,这种转变让我们显得格外懂事、坚强,甚至值得称赞;但在这些责任感的背后,为了适应新身份,个体可能会逐渐压抑自己对于被照顾、支持和依赖他人的渴望,学会将情绪藏起来,将痛苦默默消化。
久而久之,这种「自我沉默」的模式可能固化为一种内在信条,变得越来越难以向外界表达脆弱,也难以在关系中放松、被真正接纳[1]。
于是,伴随着隐匿的哀伤,我们内化出了一种新的「自我角色」——一个过早担责、习惯隐忍的成年人。
图片来源:《四个春天》
● 在面对丧亲的过程中,我们迎来自我结构的破碎和重建
失去至亲,让我们感觉自己仿佛和世界都隔了一段距离。曾经熟悉的生活轨迹、那种「父母眼中的我是一个特别棒的小孩」的认知,逐渐变得支离破碎,难以继续承载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因为,和至亲的关系不仅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更是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镜像。
我们是在与至亲的互动中,找寻自己在广阔世界中的自我位置。如今,当我们失去了这一重要的坐标轴,生活变得不再有方向,心中的迷茫也不断加剧。
在这种深刻的失落中,我们不禁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意义,也因此产生了对生命的脆弱性前所未有的敏感和恐惧。
死亡,不再是遥远的哲学问题,它突如其来地靠近了我们,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无常,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扑扑,36岁,父亲在抗癌3年后离世
爸爸在确诊结直肠癌后的第3年离开了这个世界。尽管从确诊到离开,我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但可能也正因如此,这个过程其实重塑了我之后的人生观、生活观。
他去世半年左右,我遭遇了近1个月的持续胃痛、无食欲、乏力,治疗近2个月才逐渐好转。但很快进入秋天,因为左下腹隐痛叠加一次常规体检,我有两个指向消化道的肿瘤标志物提示增高。
终于,我对于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开始全面显现:
我开始频繁地跑医院,预约各种检查,然后等待煎熬漫长的「宣判」;
要求伴侣减肥,特别是把他的大肚腩减下去,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大肚皮里面包裹着的是夺命的肿块;
每天害怕洗澡,因为不敢审视和触摸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腹部,穿衣服也会刻意选宽松的;
信心不足的时候,甚至会利用一些「玄学」来给自己做积极的暗示... ..
总之,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畏惧身体的变化,也更擅长悲观的联想。也是第一次,我相信,焦虑和恐惧是有可能将一个尚还活生生的人「毁灭」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种恐惧,却也给我创造了一次重新思考生命意义的机会。从毕业、出国、工作到结婚,忙忙碌碌了很多年,我的世界第一次清静了下来,并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想要停下来、慢下来的渴望。
在这之后,我主动放弃了许多曾经我以为能够给自己带去安全感的东西,从高强度的工作环境离开,把更多的时间与耐心分给家人、分给挚友、分给我的狗狗、分给自己。
我更加有动力和爱的人表达爱,我更想要去充分地体验这个世界、想要在这个世界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我想,这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我很喜欢。
图片来源:《三悦有了新工作》
时间并不会冲淡一切
哀伤是漫长的爱的延续
曾经听过一句话:「父母走后,人生只剩归途。」
这句话的意思是,丧亲之痛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在一年半载之后,慢慢地,悲伤就会逐渐淡去。恰恰相反,这份哀伤会往内心更深处走去。一旦被唤起,就如同汹涌的海浪袭来一样,让人猝不及防、难以承受。
它可能出现在你和某个像妈妈的人擦身而过的那一刻;
在你深夜到家,发现家里灯光不再亮起,充满落寞的那一刻;
也发生在你路过爸爸最爱吃的饭店,你却不再有勇气踏进去的那一刻。
图片来源:《苦尽柑来遇见你》
失去父母的哀伤,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被驱逐,尤其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因为它关乎的是人们余生中漫长的怀念、是深刻的回忆、更是爱的延续。
或许,如何与哀伤共处,才是每一个丧亲的我们真正的命题。
作为一名为母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社会学博士李昀鋆在她的新书《与哀伤共处》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哀伤与爱的来回转换,是年轻子女在父母离世后与哀伤共存的核心特征。
李昀鋆特别关注了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年轻子女失去父母后的独特体验。她访谈了 44 位同样经历过失去父母的子女,并记录下 ta 们的故事,以质性研究的方式,构建出一个丰富的模型,揭示了子女在丧亲之后的心理变化与情感反应。
她的研究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哀伤就是爱,你爱一个人多久,就会哀伤多久。
那怎样才算是很好地与哀伤共处呢?《与哀伤共处》给出的答案提示是:
哀伤并不总是需要被「治愈」,而是需要被看见、被允许存在。所有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会在爱与痛苦的缝隙间,摸索出一条可以与之同行的路。
当有一天,我们是那个需要与哀伤共处的人,我们不该被避谈死亡的文化禁忌、不该因死亡教育的缺失,而只能以最痛彻心扉的方式去处理这份特殊的爱。
《与哀伤共处》这本书,试图为失去父母的年轻人,建立起一套语言系统与理解框架,帮助 ta 们看见这份哀伤,并学会与之共处。
书中通过大量真实而细腻的故事,让我们看见,原来经历丧亲之痛的困惑、愤怒与脆弱,并非只有自己才有。原来这样的自己,并不可耻,也并不孤单。
在附录中,作者给出了面向年轻子女的自助建议,既有心理上的实操方法,也汇集了许多来自同路人的声音与鼓励。
不论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丧失,如果有需要,都可以去读一读。
我们会爱,会失去,也会带着哀伤,继续走下去。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你。
今日互动
你经历过哀伤吗?
又是如何与它相处的呢?
References:
[1] Chater, A. M., Howlett, N., Shorter, G. W., Zakrzewski-Fruer, J. K., & Williams, J. (2022). Reflections on experiencing parental bereavement as a young person: A retrospective qualit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4), 2083.
[2] Brenner, G. H. (2022). How Losing a Parent Affects Young Children: Some carry the parent inside them, and benefit from it. Psychology Today.
[3] Nader, K., & Salloum, A. (2011). Complicated grief reac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 Trauma, 4, 233-257.
本文关键词:哀伤,丧亲,情绪隔离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作者 / 纯纯
来源: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