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理财子公司跻身“万亿俱乐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2:05 1

摘要:《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末,管理理财产品余额突破1万亿元的共有13家。同时,理财子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走势分化,部分同比2024年同期下降超30%。

中经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理财子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近期集中发布。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末,管理理财产品余额突破1万亿元的共有13家。同时,理财子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走势分化,部分同比2024年同期下降超30%。

3家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余额突破2万亿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末,管理理财产品余额突破1万亿元的理财子公司共有13家,其中有3家管理理财产品余额突破2万亿元,分别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管理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24600亿元、23155.77亿元、21300亿元。

截至6月末,多家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上升。其中,宁银理财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6.95%,恒丰理财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5.08%。另有部分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下降,降幅最大达到11.90%。

从净利润看,共有22家理财子公司公示上半年净利润情况。其中,共有6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突破10亿元。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净利润额度排名前两位,招银理财上半年净利润为13.64亿元,中银理财上半年净利润为13.5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多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平安理财、青银理财降幅较大,分别为-41.28%、-35.68%。

青银理财方面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青银理财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35.68%,这一变化主要受外部债市波动的客观市场环境影响。“我司降费让利,保障投资者权益,进而影响公司的净利润。未来,青银理财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不断优化投资策略与产品体系,持续提升风险管理和投研能力,丰富资产配置结构,继续努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实现公司稳健经营与发展。”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呈现以下趋势:其一,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理财业务向理财子公司集聚,理财子公司业务向头部机构集聚;其二,理财子公司利用自身机制优势,推进投研体系和产品体系升级进步明显;其三,理财子公司与母行联动,推进数字化进程加速。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趋势是:首先,规模增长分化显著,头部与合资机构表现突出。头部机构规模合计占全市场五分之一左右,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这一分化反映出了中小机构通过差异化策略(如区域深耕、细分市场)实现突围,而头部机构依托品牌和投研优势巩固地位。其次,净利润增速两极分化,产品结构优化驱动盈利。盈利增长主要源于固收类产品占比提升及混合类产品规模回升,而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收缩,反映监管趋严下资产配置更趋稳健。

“再次,行业转型深化,差异化竞争格局形成。”陆岷峰表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理财子公司呈现“头部稳固、中小崛起”特征。国有大行系子公司依托母行渠道保持规模优势,股份制银行系通过高收益产品抢占市场,城商行系则聚焦区域客户实现稳定增长。此外,市场环境倒逼能力升级,投研与风控成核心。债市波动加剧背景下,理财子公司加速提升投研能力,通过减配债券、增配存款和公募基金优化资产组合。同时,投资者对收益率和净值波动的双重诉求推动机构加强风险管理,降低流动性冲击。可以预计,在未来,随着公募销售费率改革落地,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向服务质量和综合能力倾斜。

理财业务发力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成为理财子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

举例来说,今年上半年,农银理财做好绿色金融服务,持续推出ESG主题理财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投资绿色债券余额55亿元,管理ESG主题理财产品共49只,规模合计509亿元;工银理财常态化发行科创、绿色主题产品,特别是含权、中长期限产品,科技型企业、绿色产业投资规模及占比稳步提升。

青银理财方面告诉记者,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青银理财积极践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将绿色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主题产品+可持续投资理念”为核心抓手,推动理财资金向绿色低碳领域集中配置,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更引领了理财行业绿色投资的新风向。根据中债金融估值中心对绿色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截至6月末,青银理财绿色金融资产余额近27亿元。

青银理财方面表示:“我司持续发行碳中和、ESG、蓝色金融等绿色主题理财产品,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理念深度融入投资决策,让理财资金成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截至6月末,碳中和、蓝色金融、ESG主题产品全年累计发行7期,累计募集资金超8亿元。”

杨海平告诉记者,理财公司要想在绿色金融方面破局,重点在于:一是将绿色金融置于战略高度,并相应开展队伍和激励约束方面的建设;二是完善ESG产品体系,打造绿色理财爆款理财产品;三是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创新。

陆岷峰表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金融已成为理财子公司转型的关键赛道。通过制度创新、产品迭代、能力提升三维发力,既能服务国家战略,又能开辟新的增长极。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破局之道主要有五个维度:

一是构建ESG管理体系,夯实绿色金融制度基础。理财子公司需将绿色金融纳入公司治理顶层设计,建立从董事会到业务部门的垂直管理体系。机构可以设立ESG委员会统筹战略决策,制定符合资管业务特点的绿色金融标准。同时需完善内部评级机制,对绿色资产设置不低于60%的配置比例要求,并将ESG表现纳入投资决策全流程。这种制度性安排既能规避“漂绿”风险,又能确保资金真正流向低碳领域。

二是要不断创新产品矩阵,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当前绿色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破局关键在于细分客群需求。头部机构通过定量分析发行人ESG表现,形成产品矩阵,有些则创新推出个人碳账户专属产品。未来可重点开发三类产品:“固收+”绿色主题产品,通过配置绿色债券、ABS等平衡收益与风险;区域特色产品,如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专项理财;产业联动产品,针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赛道设计全周期解决方案。

三是要持续强化政策协同,把握监管红利。2025年《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的修订为理财业务提供了明确指引。理财子公司应建立政策跟踪机制,将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等国家重点领域作为资产配置核心方向。同时要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探索碳配额质押融资、碳远期等衍生品投资,将政策要求转化为业务增长点。

四是要深化产融结合,提升专业能力。绿色项目评估需要环境、金融复合型人才,理财子公司可通过三种路径补足短板:与母行绿色金融部联动,共享项目资源与风控模型;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资产进行独立评估;建立产业专家库,如在光伏、氢能等领域聘请技术顾问。着力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转化为融资依据,有效破解绿色项目抵押不足难题。

五是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市场认知。当前投资者对绿色理财的认知仍停留在“环保概念”层面。理财子公司需构建常态化教育体系:通过碳账户积分系列、绿色行为奖励等增强参与感;定期披露环境效益指标。联合行业协会开展ESG投资培训。只有让投资者理解绿色金融的长期价值,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资金供给闭环。未来随着《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先行布局的机构将获得显著的先发优势。

来源:贝果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