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作业超万字?追求字数是形式主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2:03 1

摘要:不少高校本科生在期末作业的字数上较劲。这些学生多就读于文学、管理、艺术等专业大类。有老师注意到,自己要求作业“不少于3000字或5000字”,但交到他手中的作业,约1/4会严重超出规定字数,主要集中在学生大二、大三“要为保研等提升成绩的时候”。

文/王麓民

一些高校本科生课程作业越写越厚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不少高校本科生在期末作业的字数上较劲。这些学生多就读于文学、管理、艺术等专业大类。有老师注意到,自己要求作业“不少于3000字或5000字”,但交到他手中的作业,约1/4会严重超出规定字数,主要集中在学生大二、大三“要为保研等提升成绩的时候”。

课程作业字数为何越写越多?有同学发现,老师好像比较看重做作业的态度,而态度认真则可能与字数有关。“字数更多,分数就可能更高。”有同学反映,自己某门专业课的作品没得到老师肯定,她便在文字报告上寻求突破,和组员写出了近10万字的报告,最终获得远超预期的92分。还有学生表示,某一学期她交出的几门课程作业,“没有一篇低于一万字”。

盲目追求字数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它消耗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过度疲劳,影响身心健康;其二,它挤占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发展兴趣爱好和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其三,它培养了学生不良学术习惯,使其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其四,它造成了打印资源浪费和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

显然,作业字数不能成为衡量作业质量的标尺。作业的厚度也并未必等于研究的深度。当一些学生为争取保研、出国等机会,在作业字数上“内卷”,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只为在成绩评定中占据优势,这种“字数竞赛”非但不能真正提升学术素养,反而可能导致学术训练中的形式主义。

学生作业中学术形式主义的滋生,一方面可能源于学生对老师评分标准的不当解读。事实上,很多老师并未将“态度认真”与作业字数挂钩。另一方面,可能与教师评分标准不够透明有关。部分教师可能在批阅大量作业时,不自觉地被“厚度”和“工作量”影响判断,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内容,从而间接鼓励了这种卷字数的风气。正如受访学生所言:“我不知道如何去拿高分,所以只能往想象的方面去拿高分。”这种不确定性促使学生选择了最易量化的竞争方式去搞字数比拼。

作业卷字数,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内容“注水”而不是作业质量上,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文字本来就注重表达效率,然而,在当前环境下,简洁精炼的表达反而可能因为“不够厚”或者“态度欠认真”而在评分中吃亏。

破除卷字数的学术形式主义,需要老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认真阅读评判作业内容,而不是仅凭作业厚度给分。就像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祖昊所强调的,字数多绝不等于分数高。“如果一篇论文写了8000字,但完全可以凝练成1000字的话,我会认为这篇东西写得很坏。”同时,教师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还有,就是高校要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不再执拗于拿高分。像北京大学取消了绩点,代之以等级评价制及过程性评价。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采取了等级制的学业评定方式。

作业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当过度追求字数这种形式主义指标时,很可能正在背离学术教育的初心。唯有让学术回归本质,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人才,而非熟练的文字堆砌工。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