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收”到“采酿”,读懂桑干的“慢创新”逻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21:51 1

摘要:9月16日,在燕山与太行山脉合围的怀涿盆地里,长城桑干酒庄迎来了一年中最郑重的时刻——当晨露还未完全褪去,一串串饱满的葡萄被嘉宾们小心翼翼地摘下,标志着今年桑干采收季的正式启幕。

在桑干,采收葡萄是一场国宴标准的源头仪式

文 | 邱凡轩

9月16日,在燕山与太行山脉合围的怀涿盆地里,长城桑干酒庄迎来了一年中最郑重的时刻——当晨露还未完全褪去,一串串饱满的葡萄被嘉宾们小心翼翼地摘下,标志着今年桑干采收季的正式启幕。

从2020年首次将葡萄采收打造为极具仪式感的品牌活动,至今桑干采收节已走过了五个春秋,不仅向行业内外展现了桑干对葡萄种植、葡萄品质的高度重视,也搭建了酒庄与消费者有效的沟通桥梁。

不同于往年,今年采收节正式升级为“采酿嘉年华”,融合了更多的消费者互动与酒庄体验环节。当天,葡萄采摘、植物扎染、酒窖品鉴、星空晚宴次第展开,让远道而来的嘉宾在指尖触碰果实、鼻尖萦绕酒香、耳畔聆听故事中,读懂桑干酒庄酒四十五载传承里,风土、时间与人文的深层共鸣。

01
走进桑干,开启沉浸式“采酿”体验

走进长城桑干酒庄的葡园,脚下的土地藏着中国葡萄酒极为独特的“基因”。这片由泥河湾古化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历经200万年沉积,砾石与细沙交织,既透水又蓄光,看似贫瘠却凭借着稀缺的“微气候”、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孕育出了极具生命力的酿酒葡萄。

对于采收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体验采收环节。葡园中,工作人员带领嘉宾们亲手采摘粒粒饱满的葡萄果实,西拉、赤霞珠、马瑟兰……有嘉宾感叹,“难得一次性能看到、触摸到这么多不同品种的酿酒葡萄,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移步工作坊,嘉宾们以葡萄酒为染料,在丝绢上进行植物扎染,酒液的瑰丽色泽晕染开来,变成独一无二的“酒染艺术品”;在桑干博物馆,酿酒师从产区种植历史、葡萄品种、地理优势讲起,细数桑干建庄45载所获得的诸多国际、国内荣誉,详细介绍了行业首个交互式的智能葡园信息系统。

深入地下10米的酒窖,浓郁的酒香与满眼的橡木桶扑面而来,这里没有外界的喧嚣,只有常年恒定的温度与湿度,像一个静谧的“时间容器”,守护着葡萄酒的蜕变。在大饱眼福之外,嘉宾们得以品鉴原桶原浆的葡萄酒,聆听酿酒师讲述时间赋予葡萄酒的风味与灵魂。

最令人期待的当属夜晚的星空晚宴,当葡园里的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不少嘉宾仍在讨论着白天采摘的趣事、酒窖里听到的故事。对桑干而言,这场采酿嘉年华已超越单纯的农业或餐饮活动,而是一次“时间的邀约”。200万年的土壤沉淀,45载的酒庄传承,最终都凝结在桑干的每一瓶美酒里,等待懂它的人开启。

02
不止于传统,以多维创新强化消费者认同

在微酒看来,这场采酿嘉年华,藏着长城桑干对“传统与创新”的独到理解。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45年来,不论酒庄的数字化、智能化如何发展,桑干的酿酒师团队始终坚守着秉承传统、笃定创新、顺应天时、凸显风土的酿酒理念,从种、酿、陈、藏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尊重风土与自然规律。

可以说,“采收”是桑干尊重传统、敬畏自然的一个缩影。每年9月,手工采摘每一串达到最佳成熟度的葡萄,再经过细致的手选才可进入压榨环节,这突显的不仅是桑干对种植环节的高度重视,更展现出其对品质和风味的高要求。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桑干将采收升级为“采酿”,并将其转化为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将单纯的葡萄采摘升级为集采摘、扎染、品鉴、星空晚宴于一体的高端人文盛宴,这不仅仅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更是桑干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以极致体验为桥梁,与时代菁英建立深度情感联结。

近年来,通过持续挖掘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内涵,桑干打造出展藤、采收、封藏的“三部曲”与贯穿全年的会员日。

从消费者沟通的角度来说,“三节一日”的持续打造和不断升级的活动形式,打破了“单向输出品牌故事”的传统沟通模式,构建起“全年无间断、体验有层次”的情感联结网络。桑干化被动为主动,让消费者成为品牌故事的“参与者、共创者甚至传播者”,实现从“产品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圈层归属”的深度跃迁。

更关键的是,这些活动精准击中了时代菁英群体的核心需求。他们追求的不只是 喝一瓶好酒,更是好酒背后的故事与体验,是参与感带来的身份认同。

对传统的坚守、对风土的虔诚、对品质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当代稀缺的“慢创新”。有行业人士认为,这种“不疾不徐、又步步坚定”的节奏,恰是桑干能成为中国葡萄酒标杆的核心原因。它不追逐短期热度,只专注于将每一寸风土的馈赠、每一段时光的沉淀,转化为可品味、可共鸣的价值。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发现北村吴颜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