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的短剧市场,“颜值”常与滤镜、打光相伴出现,不少观众默认“短剧帅哥需靠美颜加持”。但当镜头褪去精致包装,转向片场路透、旧剧截图、直播生图等无修场景时,一些演员却凭借原生状态、角色感染力或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气质,展现出比滤镜下更动人的魅力。这些“非滤镜依赖
在当下的短剧市场,“颜值”常与滤镜、打光相伴出现,不少观众默认“短剧帅哥需靠美颜加持”。但当镜头褪去精致包装,转向片场路透、旧剧截图、直播生图等无修场景时,一些演员却凭借原生状态、角色感染力或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气质,展现出比滤镜下更动人的魅力。这些“非滤镜依赖型”演员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吸引力从不局限于五官的完美,而是源于真实感与角色适配度的融合。
因古装短剧《竹间月》受到关注的陈添祥,被网友称为“天选古装人”,而让他圈粉的并非剧里的精致打光,而是一组片场路透。照片中没有刻意补光,他扎着简单的黑色发冠,额前碎发被风吹乱,原生剑眉自然舒展,眼神透亮不空洞,笑时眼尾微扬、嘴角陷出浅梨涡,手中还攥着半块桂花糕,宛如从古风插画中走出的少年。
更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长剧《人山人海》中的3秒客串——饰演茶馆书生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镜头扫过时正低头翻书,即便画质模糊,那双清澈的眼睛仍被网友截图讨论:“没滤镜反而更舒服,眼神里有戏”。据剧组工作人员透露,陈添祥拍戏时很少要求补妆,认为“原生状态更贴近角色的真实感”。
从长剧配角转型短剧男主的何聪睿,颜值自带“时间滤镜”。他的五官偏柔和,鼻梁线条流畅不突兀,古装束发时露出的额头比例恰到好处。在短剧《锦书难托》的无修剧照中,即便光线偏暗,他的侧脸下颌线依旧清晰,未出现“磨皮过度显脸肿”的问题。
网友翻出他8年前拍摄的校园剧《那年夏天》旧照,彼时他饰演高中校草,穿蓝白校服、留简单短发,眉眼与现在几乎无差别,皮肤状态也保持得干净清爽。评论区里,不少观众感慨:“校草级颜值果然经得起时间考验,比刻意修饰的状态更显真实”。何聪睿在采访中也提到,自己平时很少使用美颜APP,觉得“真实的小瑕疵反而更显亲切”。
近期因短剧《风起青岚》引发关注的吴添豪,一组无修路透让网友眼前一亮。照片中他穿着黑色劲装,袖口磨白设计露出手腕,眉眼间距适中,眼神锐利却不生硬;即便没有美颜加持,鼻梁与下颌线的立体度依旧明显,阳光洒在脸上时,鼻翼两侧的自然阴影更显五官层次。
有趣的是,他在现代剧《职场小白进化论》中的配角造型反差极大——饰演程序员的他戴黑框眼镜、穿格子衬衫,头发略显凌乱,但五官优势并未被掩盖。有观众留言:“换造型不影响颜值,连眼镜都遮不住高鼻梁,这种原生条件确实抗打”。据剧组化妆师透露,吴添豪拍戏时通常只打基础底妆,很少使用遮瑕,“担心盖住五官本身的立体感”。
王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惊艳型帅哥”,但他的魅力在于用角色感染力让观众忽略颜值标签。在短剧《错位人生》中,他饰演的落魄公子有一场雨中哭戏,无修镜头里,他的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上,眼尾泛红的细节清晰可见,攥紧油纸伞的手指关节泛白,情绪张力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
“看他哭我都跟着难受,根本没心思纠结是不是传统帅哥”,这是网友对这场戏的评价。而在都市长剧《老街人家》中,他饰演的修车工造型更具颠覆性——穿洗得发白的工装,脸上带灰,指甲缝里还留着机油痕迹,但修完车抬头笑时,眼神里的真诚却格外打动人。有导演评价他:“他的魅力不在于五官多精致,而在于能让观众相信角色,这种‘角色脸’比颜值更难得”。
凭借短剧里的“张大人”一角成为“短剧白月光”的黄宥天,最受认可的是对“死亡头套”的驾驭能力——短剧常见的厚款古装头套往往边缘僵硬、颅顶扁平,换作他人可能显头大脸方,但黄宥天因额头比例适中、颞部宽度刚好,戴起来却毫不突兀。
在《墨雨云间》的无修剧照中,他饰演的齐公子戴黑色纱帽,头套边缘虽略明显,但脸型流畅度未受影响,侧脸从鼻梁到下颌的线条十分顺畅。有古装造型师在社交平台分析:“这种头套很挑骨相,额头短了显局促,颞部窄了显头尖,他刚好卡在舒服的平衡点上”。网友也调侃:“别人戴头套像戴假发,他戴头套像自然长出来的,这是天生的古装骨相”。
王皓祯的魅力偏内敛,并非一眼惊艳型,却格外耐品。在短剧《书院情缘》的直播互动中,他穿着素色长衫,未打光的手机镜头里,鼻梁虽不算高但线条笔直,嘴唇厚度适中,笑时嘴角弧度温和;回答观众问题时会低头浅笑,耳尖微微泛红,被网友形容为“隔壁书院温温柔柔的先生”。
他在年代剧《风雨满楼》中的配角造型更具韵味——穿灰色中山装、戴细框眼镜,头发梳得整齐,即便镜头拉近拍特写,脸上的细微纹路也清晰可见,却丝毫未影响儒雅气质。有观众留言:“有无滤镜都像从书里走出来的,这种成熟的‘叔系魅力’比刻意装嫩更舒服”。王皓祯也坦言,不排斥镜头里的小瑕疵,“年纪增长带来的痕迹,反而让角色更有故事感”。
这些短剧演员的走红,或许能打破“颜值依赖滤镜”的固有认知——观众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毫无瑕疵的“完美皮囊”,而是演员在镜头前展现的真实状态、对角色的理解与共情,以及那种能让角色“活起来”的魅力。当演员不再被滤镜束缚,反而能让观众看到更鲜活、更有记忆点的形象,这或许也是短剧市场从“颜值内卷”走向“实力竞争”的重要信号。
来源:梅子说事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