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匤胤为何要把关羽张飞从武庙剔除?岳飞为何被雍正踢出了武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08:39 1

摘要:武庙供奉着历代名将,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成就和军事文化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统治者通过设立和祭祀武庙,展示对武力和军事人才的重视,以此来彰显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维护统治的决心。

武庙供奉着历代名将,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成就和军事文化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统治者通过设立和祭祀武庙,展示对武力和军事人才的重视,以此来彰显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维护统治的决心。

武成王庙,简称“武庙”,旧称“太公尚父庙”和“太公庙”,是祭祀周太公吕望(姜子牙)的庙宇。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始建武庙,以周朝开国太师姜子牙为主祭,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同时以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十位历代名将从祀,合称为“武庙十哲”,总计12人。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庙祭祀体系形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庙中祭祀的名将把增加至64人,是武庙人数最空前壮大。

宋朝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重新审定历代名将的去取升降。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乱世之后,武将权力过大,政权更迭频繁。关羽、张飞等名将在民间声望高,赵匡胤将他们踢出了武庙,是为了削弱武将的社会影响力,使权力更加集中于中央,避免地方武将凭借声望形成割据势力,从而威胁中央政权。

赵匡胤为了维护宋朝统治,削弱武将兵权以“功业终始无瑕者”为标准,将有杀俘、不忠、不孝等行为将将领踢出武庙。分别是白起、吴起、孙膑、廉颇、韩信、彭越、周亚夫、段纪明、邓艾、陶侃、关羽、张飞、杜元凯、慕容绍宗、王僧辩、吴明彻、杨素、贺若弼、史万岁、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

被赵匡胤升入武庙的22人分别是灌婴、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沈庆之、李崇、傅永、段韶、李弼、秦叔宝、张公谨、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葛从周、周德威、符存审。

以上被赵匡胤赐除武庙的将领,都是因个人原因没有善终的。他的原则是“取功业始终无瑕者”,更看重“忠、孝、节、义”,不仅关注生前功绩,也重视最终结局。他通过这种调整来传达政治信号,忠于朝廷、不威胁皇权的将领才可以得以善终。他通过调整武庙,降低武将地位,提高文官地位,如改管仲为左首与张良对应,向文官集团释放利好信号,以平衡文武的关系,构建以文治为主的统治体系。

到了元朝时,例如,元朝以骑兵征战为主,其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对武庙名将的选择可能更注重与自身军事理念相符的将领,因此对武庙从祀名将规模进行了大调整。据《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记载,元朝武庙以姜太公为主神,以孙武、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岳飞、司马穰苴、吴起、韩信、李靖十人从祀,即十哲。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废除了武成王庙,并以吕尚从祀帝王庙。此后,明朝虽有武庙,但已不是非传统意义上的武庙。明朝没有像唐宋时期那样形成固定的、有明确主祀和众多配享、从祀的武庙祭祀体系及具体的人数。不过明朝官方也曾追封一些人物进入类似武庙的祭祀体系,如关羽被追封为“忠武侯”,岳飞被追封为“武圣”,秦琼被追封为“神武将军”等。

清朝以关帝庙为武庙,也非传统的武庙,主祀关羽,从祀有关兴和周仓,共3人。不过在一些地方的关岳庙中,还会增祀岳飞,同时以张飞、王浚、韩擒虎等十二人左祀关羽,赵云、谢安、贺若弼等十二人右祀岳飞,这样算下来就有26人。

清朝是金朝女真人的后裔,而岳飞是抗金名将,他抗击的正是清朝统治者的祖先。若将岳飞留在武庙,等于打清朝名义上老祖宗的脸,这是清朝统治者不愿看到的。

满人统治者需要一个忠君爱国的武将形象,来教育家奴为大清卖命,巩固统治江山。关羽以“忠义”闻名,符合清朝统治者的要求。岳飞代表着中原人民反抗异族入侵的反侵略精神,这种精神不利于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统治,清朝统治者不希望汉人学习和宣扬这种精神。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止帝下诏加尊关帝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此后武庙多以关羽为主祭对象,并把岳飞赐出了武庙。

来源:详瑞福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