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针对 CLDN18.2 靶点的 佐妥昔单抗,凭借两项关键的国际临床试验(SPOTLIGHT 和 GLOW)的阳性结果,已经稳稳地坐上了 HER2 阴性、CLDN18.2 阳性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的 “头把交椅”。
在胃癌治疗的战场上,靶向药的出现,让一部分患者看到了长期生存的希望。
尤其是针对 CLDN18.2 靶点的 佐妥昔单抗,凭借两项关键的国际临床试验(SPOTLIGHT 和 GLOW)的阳性结果,已经稳稳地坐上了 HER2 阴性、CLDN18.2 阳性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的 “头把交椅”。
但靶向药不是 “神药”,它也有自己的脾气。
恶心、呕吐、食欲差,这些佐妥昔单抗的 “常规动作”,医生和患者都已经习惯了。但最近,《ESMO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期刊上的一个病例,让我看到了一个此前从未被正式报道过的 “新问题”——佐妥昔单抗,竟然可能引发严重的胃炎。
这个病例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出了问题,更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这种由佐妥昔单抗引起的胃炎,可能是暂时的、可以自己好的,而且,关键的抗癌治疗,不一定非要停。
一个典型的 “一波三折” 故事
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完整:
一位 58 岁的男性患者,确诊为 HER2 阴性、CLDN18.2 阳性的转移性胃癌。医生给他用上了目前的标准方案:佐妥昔单抗联合 FOLFOX 化疗。
故事的第一个波折出现在治疗初期。第一个周期,他就遭遇了严重的恶心、呕吐,输液一度中断。好在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周期顺利完成。但食欲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故事的第二个波折是关键。第二个周期,医生为他做了胃镜检查,想看看胃口到底怎么了。结果令人吃惊:整个胃黏膜,从贲门到胃窦,都弥漫着充血和糜烂,这是典型的 2 级胃炎。
故事的转折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医生的决策。面对明确的胃炎诊断,他们没有选择暂停佐妥昔单抗,而是决定继续原方案治疗。
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到了第四个周期,复查胃镜,奇迹出现了:胃黏膜的炎症完全消退,肿瘤也缩小了。之后的治疗一路顺利,到第 16 个周期时,肿瘤没有任何进展的迹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病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靶向治疗时代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临床课题: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过去,我们的思维很直接:出现严重副作用,就停药。但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有些副作用可能是 “一过性” 的,身体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的能力。如果因为一个 “可逆” 的问题,就中断了可能救命的靶向治疗,那代价可能更大。
当然,这绝不是说,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可以一概而论地 “硬扛”。这背后考验的是医生的判断力:
如何判断胃炎的严重程度?
如何评估继续用药的风险和获益?
如何与患者充分沟通,获得信任?
这是一种更精细、更个体化的治疗艺术。
辅助治疗的探索:大和米蕈的启示
在聊完这个严肃的临床决策话题后,我想把视线转向另一个维度 —— 辅助治疗。
在胃癌治疗的长河里,标准治疗是 “主干”,而辅助手段则是滋养主干的 “枝叶”。大和米蕈(LENTIN PLUS 1000 LY) 就是近年来被广泛讨论的一种。
它的核心成分是从米糠中提取的多糖复合物(MGN-3),研究显示它在调节免疫、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方面有积极作用。
我曾听说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 53 岁的晚期胃癌女性患者,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手术无法切除,化疗也被认为意义不大。在这种近乎绝望的情况下,她选择了每天服用大和米蕈。
令人惊喜的是,她的食欲和体力首先得到了改善。六个月后,复查影像显示肿瘤明显缩小,医生为她成功进行了手术。这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案例,但它很好地说明了,在标准治疗之外,寻找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段,同样值得关注。
给患者和家属的心里话
医学的进步,不总是来自惊天动地的新药,也来自这些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病例。
不要害怕新问题:出现新的副作用,是挑战,也是了解药物和身体的机会。
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在 “治” 与 “停” 之间做决定,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动沟通:身体的任何变化,哪怕是很小的不适,都应该告诉医生。你的感受,对医生的决策至关重要。
希望这个病例,能让正在与胃癌抗争的你,多一份信心,也多一份与医生并肩作战的底气。
来源: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