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们医院已经有22例患者使用Aβ-PET显像剂(氟18F贝他苯注射液),在PET下清晰锁定患者脑内的致病元凶——β-淀粉样蛋白斑块,从而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9月19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朱旭生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阿尔茨海
“目前我们医院已经有22例患者使用Aβ-PET显像剂(氟18F贝他苯注射液),在PET下清晰锁定患者脑内的致病元凶——β-淀粉样蛋白斑块,从而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9月19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朱旭生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阿尔茨海默病通过新的早筛手段,诊断可提前10至15年。
据悉,继PET影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突破后,血液检测领域也迎来重大进展,这两项技术互为补充,将共同构成该病无创早筛两个重要手段。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PET影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20分钟全身扫描,捕捉脑内淀粉样蛋白斑
每年9月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AD)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近1700万例,患病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升。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老年痴呆的60%-70%,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思维和行为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郭洪波教授表示,由于该病起病隐蔽,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导致很多患者就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干预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PET影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这种情况目前正得以改善。据记者了解,自从今年4月份Aβ-PET显像剂18F一AV1在我国获批获上市后,5月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十多家医院相继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无创影像早期筛查服务。这项突破性技术仅需向患者的静脉注射微量显像剂,90分钟后进行20分钟全身扫描,即可清晰锁定患者脑内的致病元凶——β-淀粉样蛋白斑块,告别了传统依靠腰穿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历史。
更令人振奋的是,早诊窗口因此大幅提前。“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在认知功能正常时即可被PET影像捕捉,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可提前10至15年,”珠江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李扬解释,“这为医学干预赢得了黄金时间。”数据显示,该技术准确度超过90%,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合并其他痴呆类型的鉴别诊断尤为关键。
无创检测手段让患者更早发现阿尔茨海默病
两项技术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无创早筛“双翼”
继PET影像诊断突破后,血液检测领域也迎来重大进展。2025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全球首个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血液检测产品“Lumipulse G”。该测试通过分析血液中pTau217与Aβ42蛋白的比例,间接判断大脑是否存在淀粉样蛋白斑块,精准率同样惊人:阳性预测准确率达91.7%,阴性预测准确率高达97.3%。
业内人士表示,两项技术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无创早筛“双翼”,PET检测如同高精度“直接成像”,血液检测则是便捷经济的“先导筛查“,尤其对于拒绝腰穿或资源受限的患者,血液检测有望成为基层筛查的利器。据了解,血液检测诊断在珠江医院也即将开展。
同时,技术进步正迅速转化为临床全链条应用。郭洪波教授介绍,珠江医院自主研发了“SMART互动式AI认知早筛设备”,参与者花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一系列自主交互式小游戏,系统就结合视觉、语音、眼动、微表情、步态和笔迹等多种数据类型,即时给出了专业脑健康报告,精准识别出AD高危人群。
随着国产显像剂研发加速与PET设备普及,加之血液检测技术推广,未来诊断成本有望显著降低。“今年年底Aβ-PET显像剂PE也会从上万元降至几千元,不久也会纳入医保的报销范围,患者的经济负担将会大大减轻了。”朱旭生主任说。
可以说,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诊疗已从“经验推断”迈入“生物标记物时代”。面对我国超1700万患者的严峻现实,无创早诊技术的突破不仅意味着个体命运的转机,更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点亮了曙光——早发现、早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文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马彦 伍晓丹图 | 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