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上的奇才,军事上的天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0:03 1

摘要:说起唐朝那些牛人,王玄策绝对算得上一个低调却硬核的存在。这家伙不是什么显赫将领,也没啥诗词歌赋流传后世,但他靠着出使天竺那几趟事儿,直接把大唐的边疆影响力怼到了印度次大陆。想想看,唐太宗那会儿,大唐刚从隋末乱世爬起来,边疆事儿一大堆,王玄策从广西一个鸟不拉屎的

说起唐朝那些牛人,王玄策绝对算得上一个低调却硬核的存在。这家伙不是什么显赫将领,也没啥诗词歌赋流传后世,但他靠着出使天竺那几趟事儿,直接把大唐的边疆影响力怼到了印度次大陆。想想看,唐太宗那会儿,大唐刚从隋末乱世爬起来,边疆事儿一大堆,王玄策从广西一个鸟不拉屎的县令起步,愣是玩转外交和军事,帮帝国刷了波海外声望。史书上说他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大概武德年间前后出生,早年仕途平平,但这不妨碍他后来成为唐初外交圈的顶流。

贞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从长安发一道诏书,直奔融州黄水县。那地方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山高皇帝远,基本是流放官员的养老地儿。王玄策当时正干着县令,管着那点破事儿,治理得还行,地方上赋税稳了,民怨少了点。诏书一到,他立马收拾行李回京,速度快得像接到升职通知。

这趟回长安不是闲逛,唐太宗给他安排了第一单外交活儿:当副使,随卫尉丞李义表护送天竺使团回家。天竺就是今印度,那会儿戒日王派人来唐朝串门,带了佛经啥的,唐朝得礼尚往来。王玄策这回算是开了眼,第一次接触西域风情,从长安西出,过河西走廊,进吐蕃,再绕泥婆罗国,才到天竺。路上他没闲着,观察地形、风俗、商路,为后来铺路。这趟护送顺利,回来后他升了职,成了右卫率府长史,外交经验值拉满。

转眼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升级正使,又去天竺,这次带副使蒋师仁和三十来号人,任务是加强通商文化交流。队伍从长安出发,带国书、丝绸、瓷器,目标中天竺。可惜赶上倒霉事儿,戒日王尸罗逸多刚死,这国王无嗣,帝国本来就种姓问题堆积,分封制让地方大佬们野心爆棚。结果宰相阿罗那顺跳出来篡位,这人早年掌中天竺城邦,靠权势聚财,对外劫掠惯了,手黑心狠。

王玄策使团刚到边境,阿罗那顺不讲武德,直接派几千兵围攻,贡品抢光,使团被俘。王玄策和蒋师仁关了阵子,找机会逃了,空手跑到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在大唐姻亲份上,给了1200骑兵,这些兵骑牦牛,耐高原,转头王玄策又去泥婆罗国,那国王更豪气,甩出7000骑兵。总兵力近万,王玄策分兵,自己带前锋直奔中天竺都城茶镈和罗城,蒋师仁殿后。

这场仗打得干脆,阿罗那顺没想到王玄策这么快卷土重来,仓促上象兵。那象兵是天竺传统,体型大,冲击力强,但机动差,王玄策早年在西南边郡混过,对这套路门儿清。他指挥联军骑兵侧翼包抄,箭射象腿驭手,象群一乱,步兵跟着崩。联军推进,斩了三千多首级,雨季河水涨,阿罗那顺残部逃河里溺死上万。城池围三面漏一,守军从迦毗黎河泅水跑,王玄策封口追击,基本全灭。

阿罗那顺没死,带亲信溜到东天竺找鸠摩罗借兵,那鸠摩罗也贪权,早和阿罗那顺有交易,给了点人马。蒋师仁带精骑追上,荒野对垒,联军骑兵冲锋,阿罗那顺阵脚散,被活捉。联军顺势打东天竺,鸠摩罗一看王玄策指挥稳,立马献表降,犒赏粮草,周边城邦跟风归附。王玄策押一万二千俘虏、牛羊几万回长安,唐太宗乐坏了,升他朝散大夫,从五品下。

王玄策外交上借兵两国外援,军事上破象阵、擒敌首,纯属天才操作。但别神话他,这仗胜在唐朝威望和联军实力,阿罗那顺那帮人内斗严重,自乱阵脚。要说内涵,这仗暴露天竺分封制的毛病,地方豪强一闹,国家就散沙,唐朝的集权模式反倒显优势。王玄策没急着回国,帮中天竺稳局,扶植新王啥的,史书没细说,但肯定巩固了唐在天竺的影响。话说回来,这趟出使本是和平使团,阿罗那顺先动手,王玄策反击才合理,不然大唐脸面往哪搁。

凯旋后,王玄策没闲太久,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又第三次出使天竺,这次带袈裟和佛经,任务是继续文化输出。路上经泥婆罗,翻吉隆雪山,在崖壁勒石《大唐天竺使出铭》,碑上刻使团名单、路程艰险,西藏出土这碑,证实了事儿。这趟顺利多了,没打仗,回来强化了丝路南线,从西藏尼泊尔直通印度,商队走得更顺。史料说王玄策可能四次出使,但主流认三次,《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记他三次,第四次可能是传闻。反正这家伙外交腿儿长,帮唐朝刷了海外藩属,周边国上表归顺,经济文化交流活络起来。

为啥王玄策这么牛?先说外交,这人接地气,不摆架子,早年县令练就察民情的本事,出使时沿途拉关系,吐蕃泥婆罗借兵不是白借,唐朝有文成公主和亲,威望在那摆着,但他操作稳,国书一递,援军就到。搁现在,这叫软实力,靠信誉换资源。军事上,他不是科班将领,但实战强,针对象兵弱点切割阵型,联军协调好,没内耗。这在唐初群星璀璨的武将堆里,突出重围,靠的就是脑子活。比起李靖侯君集那些大场面战役,王玄策这小规模跨国仗,更显灵活,史家评他开海外征伐先河,直到19世纪才被欧洲人破纪录。

但话说回来,王玄策也没啥光环加持,归国后封朝散大夫,就这么闲置了,唐初将星太多,没空缺给他。唐太宗死后,高宗李治上台,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后,就淡出史册,没升迁记录,没卒年,估计老了隐居啥的。随他回国的天竺僧那罗迩娑婆诃,自称炼丹高手,唐太宗宠信,丹成帝崩,那僧被遣返,王玄策倒没沾边儿。这事儿透着唐初帝王对长生的痴迷,王玄策的务实外交,反倒显得靠谱。

从大格局看,王玄策的贡献不小。唐朝西域政策,从玄奘取经到王玄策征伐,串起中印交流链。玄奘带回佛经文化,王玄策武力震慑政治,俩人一文一武,奠定千年基调。中印关系那会儿多融洽,商路通,僧侣互访,没后世那些弯弯绕。阿罗那顺这种篡位者,纯属搅局货,野心家一个,劫使团抢贡品,败了活该,没啥同情分。鸠摩罗投降快,保了地盘,也算识时务。王玄策没搞殖民啥的,就收藩属,收贡品,符合唐朝怀柔远人套路。

王玄策后,唐朝继续派使印度,高宗武后时期,交流更密。宋元明清,中印贸易没断根儿,虽有起伏,但唐初基石在那。现代看,王玄策是中印友好活化石,提醒两国,历史恩怨少,合作多。话说回来,史书冷冰冰,王玄策热血事儿,读来带劲。要是多点像他这样的低调牛人,世界少点乱子。总之,这位外交奇才、军事天才,值一记敬意。

来源:赖正直2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