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再次被投诉,要求开除学籍,辅导员也被牵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6 15:12 1

摘要:来聊聊最近又上热搜的唐尚珺。这个高考考了16次、35岁才上大学的“复读狂人”,最近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了——有人实名举报他旷课,要求学校开除学籍,连辅导员都被牵连,每次得写3000字报告。咱先不说别的,就冲这事儿,就能看出他这大学读得有多不容易。

来聊聊最近又上热搜的唐尚珺。这个高考考了16次、35岁才上大学的“复读狂人”,最近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了——有人实名举报他旷课,要求学校开除学籍,连辅导员都被牵连,每次得写3000字报告。咱先不说别的,就冲这事儿,就能看出他这大学读得有多不容易。

一、“旷课”风波:被放大镜审视的大学生活

事情是这样的:有网友举报唐尚珺3月份去北京拍视频、清明节没按时返校、英语课经常缺勤,还附上了给校长信箱的投诉截图,说他“炒作清华梦、消费孝子人设,靠直播赚钱”。乍一听,好像挺严重的,毕竟大学考勤确实有规定,尤其是对这种“名人学生”,大家盯着呢。

但唐尚珺很快回应了,说自己每次外出都走了正规请假流程:3月去北京,10号下午就返校了,请假手续齐全;清明节买的7号上午的票回校,IP地址没更新而已;英语课缺勤是因为临时去校医室,事后也补假了。他还无奈地说,从上大学开始就不断有人投诉,辅导员每次都得写长篇报告,“这些人动机不明,真的很无聊”。

咱换位思考一下,普通大学生谁没个请假的时候?感冒发烧、家里有事,甚至出去参加个比赛,只要合规,学校一般都批。但搁唐尚珺这儿,就成了“无故旷课”,为啥?就因为他身份特殊啊!35岁和00后一起上课,高考16次的标签太扎眼,随便一个举动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看。你说他去拍视频,有人觉得“学生就该好好读书,搞什么自媒体”;可你说他不拍吧,35岁没收入,母亲年纪大了,靠啥生活呢?这矛盾,从他决定上大学那天起,就注定存在。

二、唐尚珺的三大困境:比投诉更难的,是生存与理想的拉扯

这次投诉只是冰山一角,唐尚珺的大学生活,难的是这三个坎:

1. 专业困境:从“复读战神”到“绩点焦虑”

去年高考,他第一志愿报的数学,第二志愿化学,结果被调剂到信息工程专业。咱都知道,理工科对数学、物理基础要求高,而唐尚珺这么多年复读,可能更擅长文科或应试技巧,突然学编程、电路这些,简直是跨专业挑战。他想转专业,可学校要求绩点3.5以上,对一个35岁、和年轻人拼学习效率的人来说,太难了。之前就有同学说,他上课跟不上进度,课后得花几倍时间补,可即便这样,绩点还是不够。你说,当年他在复读班当“学霸”,现在却因为绩点转不了专业,心里能不憋屈吗?

2. 年龄压力:36岁和00后做同学,融入有多难?

班里同学大多20岁左右,他比辅导员还大几岁。上课的时候,别人讨论的是游戏、偶像,他聊的是“我复读那年怎么怎么着”;小组作业时,年轻人熬夜赶工,他熬不动夜,还得兼顾自媒体工作。之前就有视频拍到他在宿舍学习,周围同学打游戏,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不是一句“心态好”就能解决的。更别说社交了,人家周末约会、聚餐,他可能得直播赚钱,或者回老家看母亲,根本融不进去。

3. 谋生现实:当“高考网红”成为唯一出路

唐尚珺家里条件不好,母亲70多岁了,之前复读这么多年,全靠家里支持。现在上大学了,总不能还啃老吧?所以他开始做自媒体,拍复读经历、大学生活,直播间里也会有广告植入。有人骂他“消费高考人设,不好好读书”,但反过来想,他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技能呢?35岁去应聘,连简历都难通过,自媒体几乎是他唯一能快速变现的途径。但问题也来了:拍视频需要外出、需要时间,难免和上课冲突,就算请假合规,频率高了,老师和同学怎么看?学校又怎么平衡“规则”和“特殊情况”?

三、争议背后:我们该如何看待“非常规”学生?

这件事最值得讨论的,是公众对唐尚珺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大家敬佩他“不放弃高考”的执着,觉得他是“理想主义者”;另一方面,当他真的上了大学,又用“完美学生”的标准要求他——必须按时上课、必须成绩优异、必须放弃赚钱,全身心投入学习。可现实是,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尤其是他这种“半路出家”的大学生,要兼顾学业、生计、家庭,哪有那么简单?

1. 教育应该包容“不完美”的求学路

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是培养人才,还是筛选“标准学生”?唐尚珺的存在,其实暴露了教育体系对“非常规学生”的配套支持不足。比如,有没有针对高龄学生的弹性学制?能不能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或创业支持?当他因为绩点不够转不了专业时,学校有没有更人性化的评估方式?教育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给尖子生奖学金,更体现在给“特殊学生”兜底的机会。

2. 自媒体时代,学生如何平衡“生存”与“理想”?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在做自媒体,唐尚珺只是因为“高考网红”的标签被放大了。年轻人想通过流量赚钱,有错吗?只要不违法违规,靠自己劳动赚钱,总比伸手要钱强。但关键是,如何把握尺度:不能为了赚钱频繁缺课,影响学业;也不能过度消费自己的经历,变成“流量傀儡”。唐尚珺的困境,其实是无数大学生的缩影——在生存压力下,理想该如何安放?

3. 公众的“期待绑架”:他不是“高考符号”,而是一个普通人

很多人把唐尚珺当成“复读神话”“励志榜样”,但忘了他本质上是个36岁的普通人。他有自己的局限:可能没那么会学习,可能需要赚钱养家,可能处理不好学业和工作的平衡。当我们用“神化”的眼光看他时,其实是在给他套上枷锁。就像他说的:“我只是想圆一个大学梦,现在上了大学,也得面对现实生活。” 与其苛责他“有没有好好读书”,不如想想:我们的社会,能不能对“不按套路出牌”的人生多一点宽容?

四、给家长和孩子的启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有“责任感”

唐尚珺的故事,对咱们家长和孩子来说,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启示:

1. 选择“不常规”的路,就要承担后果

唐尚珺复读16年,这份执着确实让人敬佩,但也要看到背后的代价:青春年华、家庭压力、社会眼光。如果你的孩子说“我想休学创业”“我想复读多年考名校”,咱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反对或支持,而是帮他分析:这条路的风险是什么?你能不能承担最坏的结果?比如唐尚珺,现在面临转专业失败、学业压力,这些都是他当初选择复读时就该想到的。教育的意义,不是阻止孩子冒险,而是让他们知道,任何选择都有代价,要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2. 接纳“不完美”的成长,比“人设”更重要

唐尚珺被投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人觉得他“破坏了励志人设”——你既然是“高考战神”,就该在大学当学霸,怎么能拍视频赚钱、成绩不好呢?但现实是,没有人能永远活在“人设”里。咱们教育孩子,也要让他们明白:不必追求别人眼中的“完美”,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脚踏实地去做。比如唐尚珺,虽然面临种种困境,但他至少敢去尝试、敢面对现实,这份勇气,比“人设”更珍贵。

最后想说:唐尚珺的“争议”,其实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人骂他“浪费教育资源”,有人赞他“追求梦想不分年龄”,但不管怎样,他的存在让我们开始思考:教育该如何包容不同的人生选择?成年人的求学路,该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当流量成为谋生工具,我们该如何看待“学生”和“网红”的双重身份?

作为家长,咱们或许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唐尚珺的故事,不是让你模仿他的选择,而是让你知道,人生有很多条路,每条路都有鲜花和荆棘。如果你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别怕争议,但要做好承担一切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

希望唐尚珺能挺过这次风波,也希望咱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路上,走得更从容、更坚定。毕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不是吗?

来源:雪松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