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故宫珍宝馆西边的脚手架上,22 岁的油漆工陈建国正在收拾工具呢,冷不丁瞧见墙根底下闪过一块暗青色的衣角。
关于“故宫宫女魅影”事件,网上流传有三个版本,究竟那个才是真的?真相又到底是什么?
1983 年 7 月 23 日,北京的夏夜热得要命,就跟个大蒸笼似的。
在故宫珍宝馆西边的脚手架上,22 岁的油漆工陈建国正在收拾工具呢,冷不丁瞧见墙根底下闪过一块暗青色的衣角。
他还以为自己看花眼了,使劲揉了揉眼睛,结果发现前方大概五十米的地方出现了一列人影
六个梳着旗头、穿着对襟宫装的女子,手里拿着的宫灯发出冷冷的光,正沿着红墙慢慢往南走。
陈建国的刷子“当啷”一下就掉到地上了。这时候都已经凌晨一点了,故宫早就关门了,哪能有宫女啊?
他鼓起勇气喊了一嗓子:“谁在那儿?”可那队伍就跟没听见似的,还是稳稳当当地往前走。
他追了几步,突然看见带头的宫女转过身来,那苍白的脸在宫灯的照映下特别清楚,嘴角居然还勾起了一丝怪吓人的微笑。
陈建国顿时觉得后脖子一阵发凉,脚下一滑就摔到青砖上了,等再抬起头的时候,长廊里就只剩下穿堂风刮过檐角铜铃的声音了。
同一天的深更半夜,保卫科值班室的电话猛地响起来了。
巡逻警卫李建军拿着听筒,听到电话里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喘气声:“珍宝馆……有人影……灯笼……”
他抓起手电筒就冲出了房门,在东六宫的墙角碰到了同样赶过来的老警卫张师傅。“看那儿!”
张师傅用手电筒的光照过景仁宫的墙头,只看到四个模模糊糊的身影正从上面爬下来,衣服袖子拂过琉璃瓦的声音在这安静的环境里特别刺耳。
两人追到贞顺门,却看到地上有一摊暗红色的液体——后来经过化验,那竟然是人的陈旧血迹。
更奇怪的是,墙根下面留着几个三寸左右长的绣鞋印,鞋头绣着早就失传了的缠枝莲纹。
“1924 年溥仪出宫的时候,最后一批宫女就是从这儿被遣散的。”张师傅的声音很低沉,“那年我爷爷在宫里当差,说最后一晚看到西长街有灯笼飘了一整夜。”
摄影师佐藤浩二在景仁宫调试镜头时,忽然看见取景器里闪过几个晃动的人影。
他按下快门,却发现液晶屏上只有空荡的庭院。直到深夜回酒店导片,他才在37号胶片里发现异常:
三名宫女正对着宫墙整理衣襟,其中一人突然抬头,目光直直望向镜头。
佐藤的手开始颤抖。胶片里的场景持续了8秒,之后画面突然雪花四溅。
他想起白天在故宫库房看见的《宫女品级图》,画中女子的服饰竟与胶片里的一模一样。
更令他震惊的是,当他次日再去景仁宫时,宫墙上竟新出现几道指甲抓痕,深度恰好与胶片中“宫女”抬手的位置吻合。
事件惊动了中科院物理所。王克明教授带着仪器进驻故宫,在珍宝馆西墙刮取涂料样本时,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四氧化三铁。
这种矿物具有弱磁性,理论上可能像磁带一样记录周围环境的影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这里曾发生过激烈枪战。”
故宫档案员刘雪梅翻出《庚子事变清宫日记》,“洋人的炮火击中了西墙,墙内木料碳化,恰好形成了四氧化三铁的富集层。”
王教授的团队在实验室模拟了雷暴环境:当10万伏高压电弧击中含四氧化三铁的墙面,同时喷洒水雾时,墙面上真的浮现出模糊的人影轮廓。
但实验影像仅能维持0.3秒,且需要特定的湿度、温度和磁场条件——而1983年的北京夏夜,并未出现过雷暴天气。
1983 年的“夹墙宫女”这事儿啊,其实就是油漆工在夜间工作的时候产生的视觉差错。
故宫那一大片建筑群布局特别复杂,到了晚上光影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再加上当时珍宝馆正在修呢,那些脚手架和布料啥的就有可能被错看成古代的衣服了。
“红墙魅影”:那个所谓的“宫女照片”,实际上是 1910 年外国摄影师拍的真的宫女的影像,被用 PS 合成到红墙的场景里去了。故宫官方已经证实了这个视频是假的。
视觉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光照比较低的情况下,大脑会自动把模糊的影像补充完整,变成熟悉的样子(比如说宫女穿的衣服)。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史料布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