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本应是充满欢笑的成长乐园,但隐形的人际摩擦却像暗礁般潜伏。数据显示,超过60%的儿童在低年级阶段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社交排斥——可能是被故意孤立、起难听的外号,或是作业本“不小心”被撕破。大多数孩子选择沉默,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说“
当孩子第一次哭着回家说“同学不和我玩”时,你的反应决定了他未来的社交底气
校园本应是充满欢笑的成长乐园,但隐形的人际摩擦却像暗礁般潜伏。数据显示,超过60%的儿童在低年级阶段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社交排斥——可能是被故意孤立、起难听的外号,或是作业本“不小心”被撕破。大多数孩子选择沉默,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说“不”。
这套《孩子看得懂的反霸凌意识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漫画故事代替说教,将复杂的社交规则拆解成孩子能理解的场景。翻开第一册《被起外号怎么办》,主角小宇面对“胖墩”的称呼时,没有哭闹或退缩,而是用绘本里教的“三步骤回应法”巧妙化解——先严肃声明不喜欢这个称呼,再建议对方叫自己名字,最后主动转移话题聊共同爱好。这种具象化的解决方案,比家长空洞的“别理他们”有效十倍
为什么普通安全教育书孩子不爱看?
传统防护指南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枯燥的条文式警告,让孩子觉得“大人在吓唬我”;要么过度简化成“打回去/告老师”,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而这套书通过四个维度构建立体防护网:
第二册《当秘密让人不舒服》尤其值得关注——它教会孩子区分“惊喜小秘密”和“危险大秘密”。通过对比两个平行故事:一个是帮朋友保守生日派对惊喜,另一个是被威胁不准告诉家长摔伤真相,孩子能直观理解“什么样的秘密永远不该保守”。这种具象化的道德教育,比抽象的是非观灌输更易被接受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建立健康关系
后两册重点培养孩子的正向社交能力:《朋友吵架了怎么办》示范如何用“情绪温度计”表达感受,《孤独小象找队友》则引导内向孩子发现自身优势。书中特别设计“社交能量卡”小游戏:当孩子主动使用书中的沟通技巧时,家长可以奖励贴纸,集满十张兑换一次亲子桌游——这种正向强化机制让自我保护训练变得像闯关游戏般有趣。
不少家长反馈,孩子看完《被孤立不用怕》这一册后,竟然自发组织起“新同学欢迎小队”。8岁的乐乐妈妈提到:“以前她总等着别人来邀请,现在会主动说‘要一起玩跳房子吗?我们缺一个裁判’,这套书给的不仅是防护盾,更是社交破冰的钥匙”
给家长的特别指南
每册书末附有“亲子对话锦囊”,帮助家长避开常见误区。比如当孩子诉说遭遇时:
正确的做法是采用“3F倾听法”:Fact(复述事实)“你说小明今天藏了你的铅笔盒”,Feeling(确认感受)“这一定让你很生气”,Future(聚焦解决)“你觉得下次可以怎么做呢?”这种沟通方式既能建立信任,又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套由儿童心理学家团队监制的绘本,采用加厚铜版纸印刷,圆角设计防止划伤,环保油墨即使幼儿啃咬也无害。四册书按难度分级,从学前班的图画情境到小学中年级的文字案例逐步进阶,一套书可以陪伴孩子整个成长关键期
教育的本质是赋能而非庇护
我们无法为孩子扫平所有荆棘,但可以给他们穿越丛林的地图和指南针。当7岁的阳阳对着镜子练习书中的“自信站姿”,当幼儿园的朵朵大声说出“碰我身体需要经过我同意”,这些瞬间都在证明:正确的自我保护教育不是制造恐慌,而是播种一种从容应对世界的底气。
来源:小荳妈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