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打工人一个个像机器人一样,上班“行尸走肉”,一个个像牛马一样,相信很多打工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领导一个劲地给我派活,也不管我做不做完,来不来得及做,给我累得要死。但是老板也很委屈,团建,下午茶一次也没少。怎么还不满意?摘要:现在的打工人一个个像机器人一样,上班“行尸走肉”,一个个像牛马一样,相信很多打工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领导一个劲地给我派活,也不管我做不做完,来不来得及做,给我累得要死。但是老板也很委屈,团建,下午茶一次也没少。怎么还不满意?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在一次直播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想着‘管理’员工的幸福感?”
他也是在提醒管理者们,不要试图通过直接干预员工情绪来提升幸福感,应该用环境,让员工感受到价值与动力。
这种以环境为核心的理念,被他称为“幸福流场”。
很多的管理者也很委屈已经为员工提供了加薪、团建、下午茶等福利,但是员工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其实这也是因为管理者对幸福感产生了误解。
幸福感并不是靠外部物质条件直接堆积出来的,而是一种内在情绪的体现,来源于员工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成长环境的支持。
那么,幸福感真的无法提升吗?
彭凯平教授提出的“幸福流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这一概念:如果你想让一堆杂乱的铁屑排列整齐,最笨的办法是用手一个个摆正,这不仅效率低下,还难以维持。更聪明的办法是用一块磁铁形成磁场,让铁屑自动调整方向。
企业的环境就像是这块“磁铁”,它决定了团队的整体状态。如果构建一个具备心理安全,使命感和掌控感的“幸福流场”,员工能够自然地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动力,那他们就会动力满满。
心理安全感是“幸福流场”的基础。这就像鱼缸的水质,如果水质出了问题,鱼就会生病。
如果一个团队的整体士气低迷时,问题往往出在环境上,而不是个体员工。如果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团队,员工不敢表达真实想法,不敢指出错误,甚至不敢挑战领导的决策,因为他们担心这些行为会带来负面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会消耗精力保护自己,而不是创造价值。
构建安全感需管理者带头‘示弱’背锅、将员工当‘人’而非‘资源’(非紧急情况不占用下班时间谈工作)、奖罚分明以‘规则’为先”、坦诚承认自己的失误,用这些方法改善心理安全感,让员工敢于真实表达,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员工就有精力在工作上。
除了基础的心理安全感,使命感是“幸福流场”的方向指引。
很多员工在工作中感到乏味,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毫无意义,只是在完成任务。
一个经典的故事来自于美国航天局(NASA)。当时肯尼迪总统到NASA视察,一名清洁工正在擦地,当总统问他“你在做什么”时,他回答:“我在帮助人类登上月球。”同样一份工作,因为有了使命感,有了不同的意义。
管理者的责任其实是“翻译”企业的宏大目标,让员工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为整体目标做出贡献。
掌控感则是“幸福流场”的动力源泉。
许多管理者为了一味的追求效率,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导致员工缺乏自主权,逐渐失去主动性和创造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长期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或结果时,他会逐渐放弃努力并陷入被动状态。
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开发出来的《斯普拉遁》,就是因为项目负责人野上恒在明确目标和边界:四对四团队对战”“无暴力核心”的基础上,给团队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最终开发出了一款全球畅销的游戏。
通过心理安全感、使命感和掌控感三大支柱,管理者可以构建一个“幸福流场”,让员工从被动的执行机器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这种环境下,员工不再需要依赖外部的奖励和刺激,而是能够从工作本身找到内在的价值和动力。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太过理想化,难以在实际中实现,幸福的员工往往是高效的员工,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而最终受益的,正是每一位管理者自己。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