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瑶:在山野间看见“新农业”的星辰大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4 00:28 1

摘要:2025年是李世瑶扎根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的第八个年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转身为“泥腿子专家”的他,带领乡亲们将破碎贫瘠的喀斯特山地化作四季飘香的“科技试验田”,用“红色奶油草莓”“冰激凌西瓜”“紫玉米”等多个特色品种,在海拔1900米的山巅奏响乡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乌蒙山腹地的春日田野间,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正准备新一轮的春耕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 (受访者供图)

2025年是李世瑶扎根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的第八个年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转身为“泥腿子专家”的他,带领乡亲们将破碎贫瘠的喀斯特山地化作四季飘香的“科技试验田”,用“红色奶油草莓”“冰激凌西瓜”“紫玉米”等多个特色品种,在海拔1900米的山巅奏响乡村振兴的立体农业交响曲。

初心:做乡村振兴的播种者

2016年,李世瑶怀着报效家乡梦想,带着自己所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回到家乡,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山地高效农业之路。

“我从小在六盘水的山村里长大,深知农民‘靠天吃饭’的艰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时,我就思考如何用所学改变家乡。农业不是‘土里刨食’,而是需要科技赋能的事业。我想证明,山地不是劣势,而是特色农业的宝藏。”谈起回乡的初心,李世瑶依旧热泪盈眶。

2017年回到家乡贵州省六盘水市,致力于研究、示范和推广山地高效农业技术及模式。2019年创办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草莓、草莓苗、鲜食玉米等试验种植基地建设,选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合作社增强了联农带农的能力,于202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21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2年被六盘水市科协认定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六盘水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奖单位。

从“农学博士”到“新农人”,李世瑶用科技与情怀打破了对传统农民的刻板印象。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不是逃离土地,而是用智慧与坚持,让土地焕发新生。

创新:让山地特色农业接二连三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李世瑶发现六盘水钟山区种植模式绝大部分为一年一熟,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农业科技的加持和应用,让李世瑶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这条路上,已探索出了高寒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全新路子。

李世瑶在创新种植模式找突破,开展“草莓+西瓜”集约化轮作种植模式和高海拔地区“鲜食玉米+马铃薯”粮食作物套种等试验,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季变两季。冷凉山区土豆增产、增效技术,实现土豆提前一个半月上市,抢占市场先机。通过草莓品种筛选和种植技术,高山育苗技术以及草莓-西瓜轮种种植技术,培育出适应六盘水独特的土壤及气候条件的应季西瓜和草莓,结合高山育苗的草莓苗,不仅病虫害少,而且可实现提前一个月上市。

在选育优良品种上下功夫,山区立地条件差异明显,几年来,通过参与实施贵州省农推总站“贵州省鲜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贵州省杂交玉米新品种试验和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六盘水市高原草莓苗示范项目”等项目,引进、种植和试验上百个作物品种,希望从中筛选出更有市场价值,更适宜六盘水的土壤及气候的作物新品种,为老百姓发展种植业提供参考,试验种植的品种产量是本地品种产量2倍左右,实现了向良种良法要效益的路子。

采用无公害生产,保障食品安全,采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高温发酵制备腐殖酸技术及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生产的果蔬不仅品质好,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以上,提高肥效一倍以上。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六盘水独特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加上良种、良法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交融,不仅改写着祖祖辈辈的耕作记忆,更在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蹚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突围之路。

共振:从单打独斗到共同致富

“在利益链接机制上做文章,不仅做给群众看,还带着群众一起干。”李世瑶积极探索现代山地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将高产质优的新品种、节本增效的新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带领农户探索致富的新路子和新模式,为农作物稳产保供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支撑。

李世瑶(右)向村民传授草莓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向群众科普农业知识、传授农业技术、提供技术指导、推广成熟经验,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关品种和技术在本地、六枝特区、水城区和钟山区大湾镇运用,有了初步效果。

面对未来,李世瑶胸有成竹:继续抢抓精品化、特色化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遇,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致力于研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及模式,试验和引进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及新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达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与此同时,持续为老百姓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田间课堂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科普农业知识以及传授农业技术,将初步成熟的模式和品种进行示范和推广,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为家乡的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做探索和努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户的收入 。

或许正是乡村振兴的动人之处:当无数个“李世瑶”把论文从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那些曾被视为发展桎梏的群山,正变成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