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氨氯地平安全吗?专家:安全的,但切不可遗漏3个细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0:13 1

摘要:2018年,57岁的刘志成从江苏一所中学退休。他当了三十多年教师,习惯了固定的作息和三餐时间,可退休后反而没了节制。清晨起得早,常去小区门口的早餐摊,油条配咸豆浆是他的首选,午饭多依赖外卖,红烧肉、卤味拼盘常常出现在餐桌上,晚饭时喜欢开两瓶啤酒,配点花生米或卤

2018年,57岁的刘志成从江苏一所中学退休。他当了三十多年教师,习惯了固定的作息和三餐时间,可退休后反而没了节制。清晨起得早,常去小区门口的早餐摊,油条配咸豆浆是他的首选,午饭多依赖外卖,红烧肉、卤味拼盘常常出现在餐桌上,晚饭时喜欢开两瓶啤酒,配点花生米或卤牛肉,觉得这才是有滋味的生活。退休后,他的活动量减少,整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或打牌,鲜少运动。去年体检时,医生提醒他的血压偏高,但他觉得自己并没什么没明显不适,从没放在心上,偶尔不舒服就就吃上一颗降压药,算是应付……

6月14日午饭过后,刘志成靠在沙发上准备享受自己的悠闲时光,他试着抬手去拿桌上的电视遥控器,可就在手臂抬起时,他突然觉得额头猛地一紧,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太阳穴,骤然间勒得发胀,他下意识眨了眨眼,深吸一口气,想让视线清楚些,可眼前的景象依然暗着,原本明亮的电视画面仿佛有人拉下了厚重的黑布,把光线一层层遮去,只剩下模糊的影子在晃动。他试着抬手去揉眼睛,却感觉胸口隐隐有股闷胀感压着,像是有一块沉重的石头死死压在胸骨上,每一次呼吸都被迫缩短,怎么吸气都像透不过气来,他下意识抬起手,重重捶打胸口两下,胸骨下的那股沉重稍稍散开了一点,像是石头被敲裂了一道缝,闷堵的气息终于泄出一丝。

他觉得是窗户不通气的缘故,试着起身去打开窗,但在伸出手的瞬间,他却感觉胸口猛地一紧,像胸腔里被塞进了一块越来越大的石头,从心口一直顶到喉咙口,呼吸被生生压断。他想吸气,却发现空气只能浅浅停在胸前,根本送不到肺底,每次呼吸都像隔着厚厚的棉布,怎么用力都吸不饱。他面色痛苦的拍打着自己的胸口,但那股压迫感不只是沉重,更带着钝钝的胀痛,好似有一只无形的手牢牢按住胸骨,让心脏在里面挣扎跳动。

他控制不住的喘着粗气,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减缓这种憋闷感,却感觉到胸口每一次起伏都伴随着灼热感,仿佛铁环在火中烧红后套在胸口,逐渐收紧。他不由自主抬起手捂住胸口,却只能感觉到心跳在手掌下混乱又急促,胸腔里的窒闷感像潮水般一波波涌来,让他整个人都陷入无法挣脱的困境。视线里的东西开始模糊重影,耳边的声音似乎也离他越来越远,只能听到自己胸腔里剧烈的心跳声和气息声,那种轰鸣感一下一下敲击着耳膜,把外界的声音完全淹没。

他的身体猛地向前倾倒,手臂挥出却没抓住任何东西,整个人重重跌坐在地上,身体随即僵直。他的手试图撑地,却只支撑了一秒就滑落,眼睛半睁着,呼吸急促而短促,随即彻底瘫软下去。妻子被动静惊动,冲过来时发现他已双目紧闭,口唇发紫,呼吸微弱,怎么呼喊都没了反应,慌乱之中,妻子急忙呼叫救护车,将他匆匆送往医院。

在急诊室,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刘志成进行了常规生命体征检查。血压仪显示 167/102 mmHg,脉搏 96 次/分,呼吸频率 22 次/分,血氧饱和度只有 93%,这些数据让医生立刻意识到他并非单纯的昏迷,而是伴随明显的血压异常。随后护士迅速采集血样,常规血液检查显示血钠 141 mmol/L、血钾 3.4 mmol/L,血肌酐 115 μmol/L,提示肾脏功能已有轻度受累。心电监护的纸条缓缓打印出来,医生注意到波形里有轻度 ST-T 改变,心率不规则性增强,显示出心脏可能已经对高血压做出反应。胸片也在短时间内完成,结果显示心影轻度增大,心胸比达到 0.55,比去年体检时的 0.48 明显偏高。虽然这些检查没有指向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但都提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血压的长期升高已在悄悄改变身体的内部状态。

主治医生在查看完这些初步结果后,进一步安排了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刘志成的平均收缩压 155 mmHg,舒张压 95 mmHg,其中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不足 5%,呈现出典型的“非杓型”曲线。这意味着他在休息和睡眠时,血压依旧保持高水平,长期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与此同时,医生还让他做了心脏彩超,检查报告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轻度扩大,室间隔厚度 12 mm,已经超出正常上限,属于早期左心室肥厚。所有的检查结果结合在一起,已经能够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并且有器官靶损伤的早期表现。

确诊之后,医生迅速对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先让他平卧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入 0.9% 氯化钠溶液以稳定循环。随后给予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使血压逐渐下降,监测过程中血压从 167/102 mmHg 缓慢降至 148/90 mmHg,症状逐步缓解。医生又联合使用静脉注射速尿,帮助减轻心脏前负荷,改善胸闷和气促。整个过程中,心电监护持续观察,确保没有出现心律失常或急性心梗征象。大约 40 分钟后,他的呼吸趋于平稳,面色恢复红润,血氧饱和度上升至 97%,脱离了急性危险。

在病房留观期间,医生为他调整了治疗方案,正式开具氨氯地平作为长期降压药物。三天的规范治疗后,他的血压逐渐控制在 132/84 mmHg,心率维持在 78 次/分,血氧饱和度 98%,头晕胸闷的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显示 ST-T 波基本恢复正常,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提示平均收缩压下降至 135 mmHg,舒张压 85 mmHg,已达到医生设定的出院标准。

出院前,医生特意对刘志成进行了健康教育,叮嘱他必须从生活方式上彻底改变。饮食方面要严格限盐,每天不超过 5 g,少吃咸菜、卤味和高盐外卖,尽量避免油炸和肥肉,多吃清蒸、炖煮的蔬菜、鱼类和豆制品,戒酒并减少咖啡和浓茶的摄入。运动方面建议每天至少 30 分钟中等强度的快走或太极,避免长时间久坐看电视或打牌,每隔一小时要起身活动。用药方面必须规律服用氨氯地平,不能随意停药或间断,要求每天固定时间口服,并在家自测血压,早晚各一次,记录结果供门诊复查使用。医生还强调,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血压与心电图,每半年复查肾功能,一旦出现头晕、胸闷或血压明显升高,要立刻就诊。医生最后安抚他,只要配合好治疗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完全可以控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刘志成立刻点头,默默将医生所说的话都记在了心上。出院后,刘志成明显收敛了许多,遵医嘱开始一点点做出改变。他先从饮食下手,家里餐桌上的卤味拼盘和红烧肉不再天天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清蒸鱼、凉拌蔬菜和豆腐,他的妻子还专门买了电子秤,严格控制盐的用量。晚饭后的啤酒也戒掉了,嘴馋时就泡一杯淡茶。运动方面,他每天早晨不再只是去小区门口吃早餐,而是穿上运动鞋在小区里快走半小时,出点汗就觉得胸口顺畅许多。

看电视或打牌时,他会刻意设个闹钟,每隔一小时起身伸展或走动一圈,避免长时间窝在沙发里。用药上,他也不再随意应付,而是把氨氯地平放在床头,每天定点服用,并养成早晚测血压的习惯,认真记录在本子上。刚开始他觉得清淡饮食和快走有些乏味,但看到血压数字一点点下降,胸口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闷,他心里渐渐踏实起来。慢慢地,他甚至觉得这种规律的生活让整个人轻松了许多,比过去随意放纵时更自在。

三个月后,刘志成按时来到门诊复查。医生为他测量的血压数据为 128/82 mmHg,心率 76 次/分,血氧饱和度 98%,与刚入院时相比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显示血钾 4.0 mmol/L、血肌酐 92 μmol/L,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没有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心电图也较之前平稳,ST-T 波改变基本消失,未见明显异常节律。动态血压监测的平均收缩压为 132 mmHg,舒张压 84 mmHg,夜间血压曲线较上次明显下降,符合正常杓型节律。医生在看过数据后肯定了他的努力,认为血压控制达标,心脏和肾功能情况稳定,可以继续目前的用药方案,并维持低盐饮食和规律运动。刘志成听后松了口气,心里对坚持下去更有底气,也暗暗提醒自己不能再懈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年,就在刘志成以为自己的生活已回归了平静时,命运的转折却总是来的猝不及防……

2019年10月19日上午,傍晚时分,刘志成换上运动鞋,准备出门散步。他弯腰去系鞋带时,突然觉得右手指尖一阵麻木,像被一层厚厚的棉布包裹住,触觉一下子变得迟钝,连鞋带的粗细都分辨不清,每一次扯动都像是隔着手套在抓东西,怎么使劲都捏不牢。他咬着牙,试着弯曲手指,却像拉不动的生锈关节,一点点动作都迟缓得惊人。鞋带在手心里滑动着,却像有生命般与他作对,不仅越捏越松,还不断从指缝间滑开。

他皱着眉头,甩了甩手想恢复灵活度,却发现右臂抬起得越来越费力,像是有人在暗中往他的手臂里灌满了铅水,每一寸肌肉都沉甸甸地压着,迟缓得不听使唤。他的心里有些不安,直起身子却感觉到一阵头晕,仿佛整间屋子突然被人猛地推了一下,天花板和地面在眼前迅速倾斜,眼前的景象就像被水波打碎的镜子,重叠、晃动,难以拼凑成清晰的画面。

他下意识的扶着门框,想稳住身体,却感到右腿也开始发软,踩在地上的感觉模糊不清,好像脚下垫了一层厚棉花。

他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状态不对劲,慌张的扭头想要找寻妻子的帮助,但刚一扭头还没开口说话,他整个人便是重重向前栽倒,他感觉到自己的嘴角在不受控制地往下坠,像被一根无形的线扯着,怎么用力都拉不回去,舌头像肿胀在口腔里,厚重得难以转动,说话也只剩下含混不清的低声,想呼喊却根本发不出完整的词句。妻子听到门口传来沉闷的倒地声,急忙跑出来,看到他眼神涣散,呼吸急促,右半边身体僵直无力,已无法自行起身。她顿时慌了神,连声呼喊无果,立刻颤抖着手拨打 120,将他送往医院。

在急诊室,医护人员立即对刘志成展开抢救。首先进行了生命体征测量,血压为 188/112 mmHg,心率 104 次/分,呼吸 28 次/分,血氧饱和度仅有 89%,提示循环和呼吸系统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抽血化验结果很快出来,血糖 11.6 mmol/L,血钾 3.2 mmol/L,血肌酐 121 μmol/L,显示代谢紊乱及肾功能轻度异常。随后紧急做头颅 CT 平扫,片子上清楚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有大片低密度影,直径约 5.2 cm,提示急性脑梗死形成。医生随即又行脑血管 CTA,结果证实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局部血流中断。心电图同时显示窦性心动过速伴非特异性 ST-T 改变,说明心脏已经受到高血压和缺血的双重影响。

医生第一时间为他开放静脉通路,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压,并尝试启动溶栓治疗。但由于症状发生时间已超过 4.5 小时,且梗塞面积过大,风险极高,最终未能成功实施静脉溶栓。医生紧急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和降压治疗,血压短时间下降至 165/98 mmHg,但患者意识逐渐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家属被叫到病房外,医生沉重地告知病情已进入恶化阶段。尽管团队尽全力抢救,反复进行心肺复苏和对症支持,但患者最终呼吸停止,心电图呈直线,抢救无效,于 2019 年 10 月 19 日晚间被正式宣布死亡。

在病房外等待的妻子听见这个消息,却是不可置信,整个人瞬间僵住,像是被雷击中一般,呆愣在原地。她的眼睛瞪得很大,唇齿颤抖,却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手里的包滑落在地也浑然未觉。刚才她还在心里默默祈祷丈夫能挺过这一关,可如今却只换来“抢救无效”的冷冰冰通告。耳边的声音渐渐远去,她只听见自己心口剧烈的跳动声,整个人仿佛被抽空,无法接受眼前的一切。眼泪终于冲破眼眶滚落下来,她喃喃自语着“不可能,不可能”,声音沙哑颤抖,像是试图抓住最后一点希望,却终究扑了个空。

紧接着,妻子情绪彻底崩溃,红着眼质问医生,声音颤抖又夹杂着愤怒:“他不是一直都听你们的话吗?饮食也控制了,酒也戒了,每天坚持快走,按时吃药,连血压复查都说稳定!为什么还会突然这样?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她的双手不停颤抖,指尖紧紧抓着衣角,似乎想从医生口中听到一个让自己安心的答案。

医生最初也以为刘志成是没有规律服药,或者在生活中依然存在某些不良习惯才导致了病情的突然恶化,可在听到妻子哽咽着的质问时,他的心头也一紧,明白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为了寻找答案,他沉下脸,重新把所有的入院记录、历次复查的血压监测表、心电图、血生化结果一一翻阅,每一个数字都仔细比对,生怕漏掉哪怕一点细节。可无论怎么看,这些结果都显示出血压稳定、心电图变化轻微、肾功能基本正常,没有任何足以预警急性脑梗的明显信号。

为了进一步确认,他再次与妻子交谈,详细询问近期的饮食、运动和用药情况,从她的描述里同样听不出什么破绽。面对厚厚一摞“正常”的检查报告和一位几乎照本宣科执行医嘱的患者,医生心里逐渐涌起一股深深的困惑和无力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毫无征兆地走到这一步?

妻子眼看着医生始终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眼泪一行行滑落,情绪愈发激动,声音也高了起来:“你们不是说他血压控制得很好吗?不是说一切稳定吗?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你们到底有没有尽全力!”她的声音在走廊里回荡,引来不少病人家属和护士的注视,气氛渐渐变得紧张而混乱。医生低着头,一时间无言以对,只能反复安抚,却无法缓解妻子心中的愤怒和悲痛。

就在此时,查完房回到办公室的科室主任被喧哗声吸引,快步走来,目光落在情绪失控的妻子身上。他沉声询问情况,医生只得将整个经过和检查结果逐一说明,并将厚厚的病例资料递到主任手中。主任翻阅着,神情逐渐凝重,片刻后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轻声对妻子说:“我们到办公室去谈谈吧。”他亲自将刘志成的妻子请入办公室,示意她坐下,轻声开口安抚着她的情绪,等到她的情绪差不多稳定下来了,主任才开始仔细询问有关刘志远的生活和用药细节——通过1个小时的详细交流,科室主任终于找到了这一切的真相!竟然是患者在服用氨氯地平的同时没有注意到的3件小事!

主任沉默了几分钟,长叹一声,摇头说道:“问题就是这个!坚持吃药并不代表绝对安全。刘志成的生活的确很规律,饮食和运动也做了不少调整,可以说是依从性非常高的患!但他在服用氨氯地平期间,却忽视了三个非常容易被遗漏的细节!这并不是偶然事件了,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因类似情况导致意外发作的患者并不少见,真的需要引起重视了。”

主任继续道:“临床上很多人都和他一样,以为氨氯地平是一种非常成熟、安全的降压药,只要定时服用、定期监测血压就万无一失,却没意识到这类药物在生活细节上其实非常敏感。恰恰是这三个日常习惯常见的小问题,最容易被忽视。一旦长期存在,就可能打破药物原有的平衡,让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让本该被提前察觉的危险悄无声息地积累!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对此毫无认知!这才让本该可控的疾病一步步走向失控……”

第一个细节是刘志成在日常饮食中仍然保持着喝果汁的习惯,尤其是他偏爱早餐时来一杯新鲜的柚子汁。他认为这是健康的选择,能够补充维生素,对血压也有好处,却没有意识到这种饮食习惯与他正在服用的氨氯地平存在冲突。柚子汁中的某些成分会影响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使血药浓度升高,导致降压效果变得不稳定。表面上看,他的血压在门诊监测时处于正常范围,但在药物浓度波动的情况下,血压时常出现不为人察觉的骤降和反弹。长此以往,这种血压不稳定对血管内壁造成了反复的刺激和损伤,为脑梗的形成埋下了隐患,而他本人却完全没有察觉。

第二个细节是刘志成在服用氨氯地平的同时,还会自行使用一些常见的止痛药来缓解腰背部不适。他觉得这些止痛药是常用药,不会影响降压治疗,所以从未主动告知医生。实际上,部分止痛药物会通过影响肾脏功能和血管张力,间接削弱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使血压控制出现波动。长期反复使用后,这种轻微但持久的干扰逐渐让血压稳定性下降。他在家测量时偶尔发现血压数字偏高,却总以为是情绪紧张或休息不足导致,没有意识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真正的根源。等到症状出现时,血管已经承受了过大的压力。

第三个细节是刘志成忽视了血压监测的时机问题。他虽然养成了每天早晚测量血压的习惯,但测量时间多安排在服药后不久,这时药物作用最强,血压读数往往比较理想。他在复查时也习惯拿这些数据给医生看,让医生误以为整体控制稳定。然而在药物作用减弱的间隙,血压可能会再次升高,这些真实波动从未被监测到。由于缺乏完整的数据,医生很难发现他存在间歇性血压控制不良的问题。表面上他的血压曲线平稳,但实际上身体内部的风险一点点累积,直到某次血管完全堵塞才彻底爆发。

刘志成的经历提醒人们,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往往比表面的大问题更致命。果汁看似健康,却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常见止痛药被当作普通药品,却会影响血压控制;测量血压的时间不当,甚至会掩盖真实情况。这些细节没有任何明显的征兆,不会带来立刻的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悄然改变了血管环境,让原本受控的疾病变得危险。

从医学角度看,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压的反复波动和患者对这些波动的忽视。血管在压力的冲击下逐渐损伤,斑块形成并不需要很久,而一次突发的堵塞就可能带来脑梗这样的严重后果。像刘志成这样遵从医嘱、规律服药的患者,如果忽略了这些细节,依旧可能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失去健康,甚至失去生命。

真正的健康管理不仅仅是按时吃药和定期复查,还包括全面了解药物的特性和日常习惯之间的关系。医生开出的处方只是第一步,后续的饮食、用药选择、监测方式同样关键。对于每一个高血压患者而言,认识并规避这些细微的风险点,才能真正把疾病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像刘志成这样在一切看似“稳定”的表象之下,最终仍旧被意外击倒。

资料来源:

[1]赵彦彦,贾健,范佩,等.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联用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的比较[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5,22(05):810-814.

[2]兰小,徐丽玲,黄剑良. 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糖尿病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5,20(08):77-80.

[3]翟令,胡伟伟,王俊平.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5,55(08):982-985.

(《长期吃氨氯地平安全吗?专家:安全的,但切不可遗漏3个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