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力电器以空调为核心构筑产品矩阵,在制冷制热技术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其家用空调产品线覆盖从 1 匹到 5 匹以上的全系列机型,其中 "冷静王" 系列以节能静音特性占据中端市场,"臻净爽" 系列凭借自清洁技术成为高端爆款,2024 年推出的 5G 物联网空调实
格力电器以空调为核心构筑产品矩阵,在制冷制热技术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其家用空调产品线覆盖从 1 匹到 5 匹以上的全系列机型,其中 "冷静王" 系列以节能静音特性占据中端市场,"臻净爽" 系列凭借自清洁技术成为高端爆款,2024 年推出的 5G 物联网空调实现远程 AI 控温,在智能家电赛道快速占位。商用空调领域,格力离心机、多联机等产品连续 13 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服务于北京大兴机场、上海中心大厦等超大型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
在特殊场景应用中,格力 120℃工业高温热泵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烘干、医药 sterilization 等工业领域,单机节能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 40% 以上。新能源场景下,格力钛储能系统依托钛酸锂电池技术,在基站备用电源、户用储能领域实现突破,2025 年上半年相关订单同比增长 150%。此外,格力 "全域养鲜冰箱" 凭借三项核心保鲜技术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标志着其多元化产品开始形成技术溢价。
国内空调市场呈现 "线下稳、线上变" 的格局。2024 年数据显示,格力家用空调线下市占率以 31.53% 位居第二,仅次于美的系的 32.67%;但线上渠道竞争激烈,格力单品牌以 25.4% 的零售额份额保持第一,而美的系(含华凌)合计达 33.2%。这种分化源于格力深耕多年的线下经销商体系,全国 3 万余家专卖店形成的服务网络,使其在安装复杂的柜机、中央空调等品类中占据优势,2024 年中央空调市占率继续保持 13 年连续第一。
多元化产品方面,格力冰箱、洗衣机等品类仍处追赶阶段,但凭借核心部件自研能力,2025 年上半年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等新兴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 15%,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雏形。
在全球市场,格力电器 2024 年以 16.7% 的零售量份额蝉联全球分体空调销量冠军,产品覆盖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市场突破显著,其 "全域养鲜冰箱" 和 "高性能直线伺服系统" 分别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银奖,通过 CE、ERP 等严苛认证,在德国、法国等高端市场实现份额翻倍。
东南亚地区成为增长引擎,2025 年上半年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10.19%,其中越南市场空调销量同比激增 65%,主要得益于针对热带气候研发的防腐蚀冷凝器技术。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格力参与建设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沙特朱拜勒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的制冷系统,工程订单金额累计超 50 亿美元。
格力电器构建了 "专利 - 标准 - 品牌" 三位一体的竞争壁垒。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约 13.19 万项,其中发明专利约 7.23 万项,连续九年位居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44 项技术达到 "国际领先" 水平。这种研发实力转化为实际效益,其自主研发的压缩机 COP 值(能效比)达到 7.1,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18%,直接推动空调产品毛利率维持在 30% 以上。
全产业链布局形成成本控制能力。从核心部件如压缩机、电机到终端产品组装,格力实现 90% 以上的自主配套,2025 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波动中,其空调业务毛利率仅下降 0.5 个百分点,显著优于行业平均 1.3 个百分点的降幅。现金流管理尤为突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2025 年上半年达 283.29 亿元,同比激增 453.06%,为技术研发提供坚实支撑。
线上渠道布局滞后成为明显短板。尽管格力 2024 年线上零售额份额达 25.4%,但面对小米等互联网品牌的冲击,其线上市占率同比下降 2%,且线上产品均价较线下低 15%-20%,拉低整体盈利水平。渠道改革仍在进行中,2025 年上半年线上销售占比虽提升至 38%,但较美的的 52% 仍有差距。
多元化转型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格力钛(原珠海银隆)持续亏损,2023 年净亏损 1.71 亿元,截至 2023 年 6 月资产负债率高达 99.7%,尽管 2025 年储能业务增长迅速,但短期内难以贡献利润。智能装备业务营收占比不足 5%,与美的库卡机器人形成的产业协同效应相比,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格力电器的长期竞争力将取决于技术沉淀与市场变革的适配速度。在空调主业领域,其氢氟碳化物(HFCs)替代技术领先行业,已研发出 R32 环保冷媒空调,碳排放较传统产品降低 67%,提前满足欧盟 2026 年环保新规要求,有望在出口市场获得先发优势。
新能源赛道的突破值得期待。格力钛的钛酸锂电池循环寿命达 25,000 次以上,在储能领域具有独特优势,随着 2025 年青海 5GWh 储能电池工厂投产,规模效应有望使单位成本下降 20%。车载 OBC 电容器通过 AEC-Q101 认证,SiC 芯片实现车规级量产,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打开空间。
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公司已建成 16 个研究院、152 个研究所、1411 个实验室的研发体系,2025 年推出的全屋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互联互通,用户付费订阅服务初具规模,有望成为盈利新增长点。
格力电器坚持 "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战略,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 38.92 亿元,同比增长 7.05%,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 400 亿元。研发体系呈现 "三维布局":在基础研究领域,电机与控制院士工作站持续攻关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应用研究层面,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导空调能效升级;产业化环节,机器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智能制造落地。
研发成果呈现 "质效双升" 特征。2025 年上半年申请专利 2397 项,其中发明专利 1495 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2346 项,专利转化率达 82%。重大技术突破包括:300 公斤机器人用高防护伺服电机批量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基于活水漂洗技术的全自动滚筒洗衣机获日内瓦发明展铜奖,洗净比提升至 1.18。
在前沿技术领域,格力已完成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光储直柔空调等预研项目,其中氢空调原型机能效比突破 4.2,为碳中和时代储备技术势能。
格力电器的资本运作围绕 "产业链垂直整合 + 战略转型" 展开。最具争议的莫过于对格力钛(原珠海银隆)的并购整合:2021 年以 18.28 亿元获得 30.47% 股权,2023 年再以 10.15 亿元受让 24.54% 股份,目前正推进全资控股。这笔交易虽带来持续亏损(2023 年上半年净亏损 1.71 亿元),但使格力获得稀缺的钛酸锂电池技术,构建起 "光 - 储 - 空" 一体化能力。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格力通过参股上游压缩机企业、控股下游经销商等方式完善生态布局。2024 年出资 5 亿元战略投资半导体材料企业,保障 SiC 芯片供应;通过河南、浙江盛世欣兴等关联公司实现渠道深度管控,2024 年关联交易金额达 43.78 亿元。
海外资本运作聚焦技术获取,2025 年通过收购德国某伺服系统公司获得精密制造技术,加速智能装备业务升级。同时公司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2024 年注销回购股份 1.63 亿股,优化资本结构。
格力电器近三年保持稳定盈利态势,2022 年归母净利润 245.07 亿元,2023 年增长 18.4% 至 290.17 亿元,2024 年再增至 321.85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 14.3%。2025 年上半年受空调主业短期承压影响,归母净利润 144.12 亿元,同比微增 1.95%,但二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下滑 10.07%,显示业绩存在结构性波动。
分红政策持续慷慨,2022-2024 年累计现金分红达 411.25 亿元,其中 2024 年分红 167.55 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 52.06%。以 2025 年 9 月 16 日收盘价 40.50 元计算,基于 2024 年分红的股息率达 4.94%(20 元 / 10 股 ÷40.50 元),显著高于家电行业平均 2.3% 的水平,彰显财务稳健性。
资产负债结构合理,2025 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 64.3%,较年初下降 1.2 个百分点。流动性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283.29 亿元,同比激增 453.06%,足以覆盖短期债务需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稳定在 45 天左右,低于行业平均 60 天水平,坏账风险可控。
每股收益表现稳健,2022 年为 4.38 元,2023 年增至 5.18 元,2024 年达 5.75 元,2025 年上半年为 2.59 元。每股未分配利润持续积累,2024 年末达 19.93 元,为高分红提供坚实基础。
截至 2025 年 8 月 29 日,格力电器股权质押总比例达 18.17%,涉及股数 10.18 亿股。第一大股东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将其持有的 9.02 亿股全部质押,占公司总股本的 16.1%;第二大股东京海互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质押 7500 万股,占其持股的 18.63%。
这种高比例质押可能源于珠海明骏 2019 年收购格力股权时的融资安排,若股价持续低于平仓线可能引发被动减持风险。但公司目前经营现金流充裕,且质押股份多为长期安排,短期大规模平仓风险较低。
截至 2025 年 9 月 16 日,格力电器股价收于 40.50 元,较年初下跌 12.3%,处于近三年估值低位。技术形态呈现 "W 底" 特征:第一支撑位 40.68 元(2025 年 9 月低点)与第二支撑位 38.5 元(2024 年四季度平台)形成双重防线,压力位在 45 元附近(20 日均线位置)。
成交量方面,下跌过程中成交量温和放大,9 月以来日均换手率 0.8%,较 8 月提升 0.3 个百分点,显示有资金在低位承接。估值角度,当前市盈率(TTM)7.87 倍,显著低于家电行业平均 16.45 倍,市净率 1.68 倍处于历史 10% 分位以下,安全边际较高。
短期需关注 40.68 元支撑有效性,若能形成企稳信号,有望触发技术性反弹;若跌破则可能下探前期低点。结合基本面,当前股价已部分反映行业悲观预期,估值修复动力渐增。
线上渠道受到小米等新兴品牌强烈冲击,小米空调 2025 年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 60%,线上市占率多次超越格力,迫使格力参与价格竞争,2025 年空调均价同比下降 2.8%,挤压利润空间。线下渠道则面临美的 "全域覆盖" 战略挤压,三四线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
铜、铝等空调核心原材料占生产成本的 40% 以上,2025 年二季度铜价同比上涨 8.3%,铝价上涨 6.7%,尽管格力通过长期协议锁定部分成本,但仍导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降 0.8 个百分点。供应链风险加剧,全球芯片短缺问题虽有缓解,但车规级 SiC 芯片供应紧张可能制约新能源业务发展。
格力钛业务持续亏损,2023 年上半年净亏损 1.71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99.7%,若储能市场拓展缓慢,可能成为财务负担。智能装备、半导体等新兴业务营收占比不足 5%,短期难以弥补空调主业增长乏力。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中央空调需求疲软,2025 年上半年中央空调内销同比下滑 10.1%,影响高端产品销售。
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 28% 的同时,贸易摩擦风险加剧。欧盟新能效标准实施使出口成本增加 12%,美国对华空调反倾销税维持在 21%,新兴市场本地化生产不足导致关税成本居高不下,制约国际业务增长速度。
注:文章中所提个股,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述观点或数据可能存在滞后、偏差或疏漏。如发现文中存在事实性错误,请通过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修正。股市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来源:K先生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