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晶界工程(Grain Boundary Engineering, GBE)是一种通过提高低能晶界(如Σ3孪晶界)比例来改善多晶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有效策略。传统GBE依赖于复杂的热机械处理流程,如多次冷加工与退火循环,但这些方法不适用于增材制造(AM)成
【研究背景】:
晶界工程(Grain Boundary Engineering, GBE)是一种通过提高低能晶界(如Σ3孪晶界)比例来改善多晶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有效策略。传统GBE依赖于复杂的热机械处理流程,如多次冷加工与退火循环,但这些方法不适用于增材制造(AM)成形的近净形零件,因为会损害其复杂几何结构。增材制造技术,尤其是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因其高设计自由度和低材料浪费,成为制备高性能金属构件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在AM过程中实现GBE仍面临挑战。近年来,粉末回收在AM中被广泛采用以降低成本,但其对微观组织演变和晶界特征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提出一种创新的原位GBE策略,通过使用回收粉末在LPBF过程中直接构建具有高密度Σ3晶界的细晶组织,从而实现无需后续热处理的晶界工程,为高性能AM零件的绿色制造提供新思路。
【论文概况】:
该研究系统探讨了使用回收粉末对LPBF成形316L不锈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与使用新粉制备的样品相比,回收粉末样品在成形态即表现出显著细化的晶粒、更高密度的Σ3孪晶界和几何必需位错(GND),展现出典型的晶界工程特征。这种类GBE组织源于回收粉末诱导的成分变化,触发了两种不同的孪晶形成机制:(1)液相中二十面体短程有序(ISRO)介导的异质形核;(2)铁素体-奥氏体(F/MA)凝固路径转变。回收粉末样品在成形态和退火态均表现出更优的力学性能(更高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并为后续外场GBE处理提供了理想的初始组织。该研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原位晶界工程”概念,为AM零件的组织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新途径。
【研究亮点】:
1. 提出了“原位晶界工程”概念,无需热机械处理即可在AM过程中构建类GBE组织;
2. 发现回收粉末可诱导ISRO介导形核和F/MA凝固路径转变,显著促进Σ3孪晶界形成;
3. 回收粉末样品在成形态即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兼具高强度与高塑性;
4. 提供了一种绿色、经济、可持续的高性能AM零件制造新策略。
【论文图片】:
图1:使用新粉与回收粉末制备的LPBF 316L不锈钢的光学显微图像
图2:新粉与回收粉末样品的EBSD反极图、晶界分布及取向差分布图
图3:新粉与回收粉末样品的GND密度分布图与细胞结构SEM图像
图4:新粉与回收粉末样品腐蚀后的SEM图像对比(“鱼鳞状”结构)
图5:新粉与回收粉末样品细胞结构的STEM-HAADF图像与EDS元素分布图
图6:热处理后新粉与回收粉末样品的EBSD图与晶界分布图
图7:新粉与回收粉末样品在不同状态下的再结晶分数分布图
图8:新粉与回收粉末样品在成形态与热处理态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及加工硬化曲线
图9:回收粉末样品中Σ3孪晶相关晶粒团簇的EBSD图与极图分析
图10:新粉与回收粉末样品的Scheil凝固模拟结果图
图11:回收粉末样品最上层的EBSD图、晶界图与KAM图
【结论】: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策略,通过使用回收粉末在LPBF 316L不锈钢中实现原位晶界工程,无需额外的热机械处理或退火。与传统新粉制备的柱状晶组织不同,回收粉末诱导出细晶组织,具有更高密度的Σ3孪晶界和GND。这种微结构的形成归因于回收粉末成分变化引发的凝固路径转变,包括(i)ISRO介导的异质形核和(ii)F/MA凝固模式,这两种机制共同促进了孪晶界的形成。回收粉末样品在成形态和退火态均表现出更优的力学性能,包括更高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此外,该组织也为后续外场晶界工程提供了理想的初始结构。本研究不仅展示了回收粉末在提升AM零件性能方面的潜力,也为实现绿色、可持续、高性能增材制造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来源:江苏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