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4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家孩子这几天又发烧咳嗽,是不是又中了‘甲流’的招?”每年秋季,门诊里这样的问诊总是特别多。尤其是这两年,甲型流感的流行高峰来得更早、传播更快,很多人刚刚好转没多久,又开始新一轮“中招”。
甲流不是感冒,免疫力才是关键。
今天我们按照协和医院的营养科主任医师的方法,手把手教大家:吃得好,才能不被病毒“盯上”。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RNA病毒,每年秋冬都会引发流感小高峰。它和普通感冒最大的不同,在于症状更凶猛、恢复更慢,还容易诱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那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被“盯上”?
说到底,还是免疫系统不够硬气。甲流病毒并不挑人,它只挑“漏洞”:一旦免疫屏障薄弱,病毒就趁虚而入。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甲流感染者中,超过68%存在营养摄入不足、作息紊乱、慢性疲劳等问题。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早就让身体的防御力打了折扣。
很多人一听“提升免疫力”,第一反应就是买瓶维C泡腾片,或者靠几颗保健品“保平安”。
其实,真正影响免疫力的,是你每天吃的饭。
免疫细胞就像士兵,它们需要“弹药”来作战。这个弹药,就藏在各种微量营养素、优质蛋白、抗氧化物质里。而这些营养,只有通过日常饮食才能持续稳定地供给。
协和医院营养科在2023年发布的流感季饮食指导中指出:营养均衡的饮食干预,可显著降低呼吸道病毒感染风险,尤其在儿童与老年人群中效果更明显。
那到底该怎么吃,才能让免疫系统“硬起来”?
一、优质蛋白不能少——免疫细胞的“建材”
蛋白质是合成抗体、细胞因子的原料。每天至少摄入1.0g/kg体重的优质蛋白。
推荐食物:鸡蛋、牛奶、豆腐、鱼虾、鸡胸肉。
协和医生特别提醒:早餐一定要吃蛋白质。别再一杯咖啡+面包就出门,这样的早餐让免疫力直接“裸奔”。
二、维生素A、C、E是“防御三剑客”
这些维生素可以增强上皮黏膜抗病毒能力,减少炎症反应。
推荐食物:
维生素A:动物肝脏、胡萝卜、南瓜
维生素C:猕猴桃、橙子、西红柿
维生素E:坚果、植物油、鳄梨
小贴士:水果不要榨汁喝,榨汁=营养打折+糖分翻倍。
三、肠道菌群稳了,免疫力才稳
大约70%的免疫细胞“驻扎”在肠道,肠道健康直接决定免疫反应的效率。
推荐食物:酸奶、发酵豆制品、全谷物、高纤绿叶菜。
协和医生建议,每天至少摄入25g膳食纤维,可以有效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平衡”。
四、锌、铁、硒是隐藏战力
这三种微量元素常被忽视,但它们其实是免疫系统的“操作系统”。
锌:牡蛎、瘦肉、南瓜子
铁:动物红肉、蛋黄、菠菜
硒:巴西坚果、鱼类、全麦面包
特别提醒:儿童、孕妇、老年人更容易缺乏上述元素,日常饮食需格外注意。
有人会说:“这些我都吃了,怎么还是容易感冒?”问题可能出在吃法和搭配上。
协和医生提出三条“免疫餐”黄金法则:
六色齐上桌:每天至少吃到红、绿、黄、白、黑、紫六种颜色的天然食物,营养才够全。
控糖、稳油、限盐:高糖高脂饮食会让免疫细胞“迟钝”,盐分过高则损伤黏膜屏障。
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免疫系统也需要“节奏感”,长期饥一顿饱一顿只会让它“罢工”。
饮食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如果你每天都吃得很健康,却还长期熬夜、焦虑、缺乏运动,免疫系统同样会“拉闸”。
睡眠:成年人每晚至少7小时,孩子更要保证9小时。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
心理状态:持续焦虑会让皮质醇升高,直接抑制免疫功能。
协和医生强调:健康是个体系工程,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免疫力都会被拖下水。
写在最后甲流年年有,免疫力年年都是“硬通货”。
不要等到“阳了”再临时抱佛脚,真正的防御力,是日常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
吃出免疫力,不是难事,只要你愿意从今天开始,给身体一点点“真材实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4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
[3]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门诊饮食指导手册(2023)
来源:家庭养生健康生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