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罗永浩的一条吐槽西贝的微博,撕开了餐饮行业的遮羞布。“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前不久,罗永浩的一条吐槽西贝的微博,撕开了餐饮行业的遮羞布。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短短一句话,让无数食客炸了锅。
大家才突然意识到这几年,餐馆上菜越来越快,味道却越来越寡淡。
你以为是厨师手艺炉火纯青,实际上可能只是工厂半成品,被微波炉叮了一下,就端上了桌。
食客心里是矛盾的,预制菜提高了效率,可那一口熟悉的烟火气却悄悄消失了。
就在大家满腹疑惑时,江西小炒突然蹿红了。
这个小品类,不靠铺天盖地的广告,不靠资本大举扩张,硬是在预制菜汹涌的浪潮里杀出重围。
有人甚至喊它:“预制菜第一杀手。”
01预制菜为什么能这么快占领市场?
中央厨房集中加工,冷链配送,餐厅再统一加热,不需要太多厨师,成本和效率都降下来了。
对于连锁品牌来说,这简直是通往规模化的神兵利器。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你很少再听到后厨里铲子碰撞铁锅的声音,很少再闻到油烟升腾的气味。
菜品千篇一律,口感再也没有那股冲击力。
小饭馆一家家关门,街角的夫妻小炒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连锁餐厅。
消费者的体验感,成了牺牲品。
江西小炒的走红,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
走进一家正宗的江西小炒店,直接被请到门口的冰柜前现点。
里面摆放着当天刚采购的肉菜:辣椒翠绿,鸡爪透亮,豆腐还带着水汽。
“这块肉,帮我切薄点。”
“韭菜多放点辣。”
“豆腐烧鸡爪,能不能来个组合?”
在江西小炒里,这些要求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顾客才是菜谱,厨师只是执行者。
随后,师傅开火,铁锅腾起火苗,油声噼啪作响,两三分钟后,锅气裹挟着辣椒和蒜香,扑面而来。
这,就是江西小炒的灵魂。
在这里,预制菜的优势统统失效。
因为江西厨师的手速,完全不比预制菜慢,而那股新鲜与锅气,是任何冷冻半成品都无法伪造的。
02数据显示,全国江西小炒门店数已突破三万七千家,仅 2024 年一年就增加了一万七千家。
抖音话题播放量超过十四亿次,一度登上热搜榜首。
最有意思的是,江西小炒最先封神的地方,竟然是浙江。
义乌人把江西小炒当作“省菜”,甚至在音乐节上,主持人问“义乌特产是什么”,观众齐声回答:“江西小炒!”
更魔幻的画面是春节期间,江西人返乡,浙江人却哀嚎“断粮”,因为小炒店集体关门,他们只能天天啃快餐。
从街头小馆子,到白领午餐首选,再到外地人喊没它不行,江西小炒已经不只是一道菜,而是一个符号,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预制菜代表的是工业化,那么江西小炒代表的就是手工现场。
预制菜用统一的调味包保证口感,但因此千篇一律,江西小炒则允许顾客自由发挥,辣多辣少,全凭个人喜好。
预制菜最大的优势是速度,可江西快炒的三分钟爆炒,速度并不慢;
预制菜依赖冷链和包装,成本其实并不低;
江西小炒夫妻店模式,装修简陋,靠薄利多销,人均 15~40 元,是真正的打工人之光。
03然而,江西小炒也并非完美无缺。
火得太快,随之而来的是规模化的诱惑,有人担心,一旦资本进入,它会不会也走上预制菜的老路?
再者,真正懂得掌控火候、把锅气炒到位的师傅,并不多,缺少人手以及培训成本,是江西小炒未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还有地域口味的差异。
江西小炒重辣重油,能否在全国完全打开市场?这同样是个问号。
江西小炒的走红,其实是餐饮行业的一次“民意公投”。
消费者用投票告诉商家,他们要的不是便捷的假象,而是新鲜的饭菜。
越来越多餐厅开始明厨亮灶,甚至直播后厨,让顾客亲眼见证炒菜全过程,这正是江西小炒模式的外溢效应。
与此同时,江西官方也在推动“江西小炒”品牌化,试图把它打造成和川菜、湘菜一样的全国符号。
未来餐饮格局可能是现炒菜将重新走到台前,因为消费者愿意为锅气和烟火气买单。
民以食为天。
饭桌上的一口菜,不只是裹腹,更是一种舌尖上的体验。
预制菜不是原罪,但不能假冒伪装,消费者要的不过是知情权。
江西小炒的火爆,不是偶然,而是对餐饮行业的一次提醒,下次食客走进餐厅,听到锅铲与铁锅的碰撞,闻到现炒的烟火气扑面,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味道。
餐饮行业已经来到十字路口。
要继续依赖预制菜的效率,还是回归现炒的真味,最终决定权在每一个拿筷子的食客手里。
而江西小炒,只是率先给出了答案。
来源:她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