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起,我们厦门、重庆基地就进入满产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卖不出去"到"买不到货",为何储能市场180度大逆转?
还记得去年储能电芯厂商愁眉苦脸的样子吗,
产能利用率不足35%,价格一跌再跌,不少厂家都在为库存发愁。
短短几个月时间,画风就彻底变了。
海辰储能重庆制造基地总经理叶蓁最近接受采访时透露,
"今年3月起,我们厦门、重庆基地就进入满产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目前工厂的订单排产已经到年底了,生产计划十分饱和。"
不只是海辰,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储能等一众头部企业的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
鹏辉能源更是在投资者平台上直接说,
"我们的314Ah大储电芯生产线、100Ah、50Ah小储电芯生产线统统满产。"
价格飙升20%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的最新统计,
9月初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均价已经回升到0.298元/Wh,314Ah电芯均价也达到了0.298元/Wh。
要知道今年4月份的时候,这两种规格的电芯价格都创下了一年来的新低,分别只有0.285元/Wh和0.290元/Wh。
SMM储能分析师李亦沙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之前不少二三线电芯厂的实际报价都在0.26元/Wh到0.27元/Wh之间,
但8月之后,大家都往0.275元/Wh到0.285元/Wh以上报价了。
就314Ah电芯来说,目前平均价格在0.306元/Wh,近两个月涨幅接近20%。"
20%的涨幅,对于一直在微利边缘挣扎的电芯厂商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露。
这轮需求爆发,政策是最大的推手。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136号文"规定,6月1日后并网的增量项目需要完全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电价。
这一下子就把新能源开发商给急坏了,大家都想赶在5月31日之前完成项目并网,确保收益。
结果就是上半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531"抢装潮。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显示,光是5月份,新增装机就达到了10.25GW、26.03GWh,
同比分别增长462%和527%,创下历年月度装机新高。
国内市场火热还不算完,海外订单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统计,
今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规模达到163GWh,同比增长246%!
这个增长幅度,用"井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从区域分布看,中东、澳大利亚、欧洲位列前三,都突破了20GWh。
特别是中东市场,今年表现格外抢眼。
远景储能市场与解决方案总经理郑汉波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我们连续拿下欧洲、澳洲等多个大容量储能订单,
截至今年年中,已经在全球参与超过3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过30GWh,在手订单超50GWh。"
华为数字能源拿下了132MWh的丹麦最大储能项目,
宁德时代拿下了2.2GWh的东南亚最大光储项目,
林洋能源签下了蒙古国和毛里求斯的里程碑式订单......一个个大单接踵而至。
不过,这场储能盛宴并不是人人都能分到羹的,行业的"马太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中广储能源科技CEO张波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告诉记者:"一个半月前我们向广东省内头部锂电厂家采购电芯时,价格和拿货时长并没有明显变化。
虽最近没有下单,但还有电芯小厂在持续联系我们推销电芯。"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头部企业忙得不可开交,订单排到年底,小厂却还在到处找客户推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
张波分析得很透彻:"国家电网和能源巨头主导的大型项目增多,为了项目均衡性,
一般独立储能电站超大订单(比如500MWh级别的)只会招一个电芯生产厂家。"
SMM储能分析师李亦沙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一点,
"目前一二线电芯企业排单已经普遍安排到11月,有些甚至排到了2026年初。
他们主要销售远期订单,对零单客户提出更高的价格和更严格的账期要求,部分甚至要求现货现款。"
于是,着急要货的下游储能集成商只能转身去找三四线电芯厂商拿货,
这才带动了三四线厂商产能利用率的提升。
但这离真正的"爆单"还有很大距离。
在这场储能市场的变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术趋势不容忽视——固态电池技术的崛起。
国轩高科宣布首条全固态中试线正式贯通,金石能源全固态电池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
亿纬锂能"龙泉二号"工厂内首批10Ah全固态电池顺利下线......一个个技术突破的消息接踵而至。
更让人惊喜的是,固态电池技术已经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今年的成都国际车展上,上汽集团推出的MG4纯电动车,
其中9.98万元的半固态电池版本成为全球首款10万元以内具备这项技术的量产车型。
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一种半固态电池)也已经实现量产。
孚能科技更是早在2022年就实现了半固态电池的量产,
目前已经积累了广汽集团、美国头部eVTOL、国内头部飞行汽车等客户。
业内专家预测,从2025年到2030年,固态电池产业推进将分为三个阶段,
2025年至2026年为样品交付期,2027年至2028年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
2030年之后迎来规模化应用。
面对当前的供需紧张局面,很多人都在问:这种状态还会持续多久?
李亦沙给出了她的判断:"从需求层面看,美国市场在关税政策推动下,'抢出口'需求还会持续;
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订单预计进入稳定交付阶段;
澳大利亚户用储能补贴带来的市场需求具备1到2年的持续性。"
"从供给层面,今年下半年还会有314Ah电芯产能释放,这些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一二线厂商的前期布局。
整体来看,今年下半年还会延续供需紧张的格局。"
不过,李亦沙也提醒,随着大电芯投产,
预计到明年年中314Ah电芯价格可能会回到现在的均价水平。
这场储能市场的供需大逆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业从低谷走向繁荣的过程,
政策的推动、技术的进步、海外市场的爆发,多重因素叠加造就了今天的盛况。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种繁荣并非雨露均沾,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正在加速行业洗牌。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找准细分领域,走差异化路线,或许才是生存之道。
文编辑:X
储能、锂电板块全线爆发 电芯涨价印证景气 机构看好材料、设备环节
2025-09-06 09:27·中国能源网
海外需求爆发,订单暴增220%!储能电芯遭“疯抢”;“深空经济”概念出炉,全球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投资早参》 2025-09-08 07:04·每日经济新闻
“加价也排不了单”!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国内电芯厂商订单已排到10月 2025-09-03 12:53·证券时报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