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闽南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温暖的街头,说起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这里的人们更习惯将它称为“女排基地”。这里不仅是中国女排的“娘家”“福地”“世界冠军的摇篮”,更有一座“女排精神”的基因库——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
走在闽南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温暖的街头,说起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这里的人们更习惯将它称为“女排基地”。这里不仅是中国女排的“娘家”“福地”“世界冠军的摇篮”,更有一座“女排精神”的基因库——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
2024年,《水仙之乡 女排岁月》主题展在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正式开放,完整呈现了中国女排40多年来砥砺前行的奋斗史。展陈面积达2000平方米,分设《植根沃土 孕育传奇》《百折不挠 九转丹成》等5大篇章,展出1620件代表性展品,包括10座国际大赛冠军奖杯、女排队员签名排球、训练装备等,并有200小时影像胶片呈现。同年,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被正式纳入国有博物馆序列。
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座且唯一以女排精神命名的信仰坐标——没有鎏金穹顶,不设恢宏展柜,却在斑驳实物中,垒砌起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它如同一枚时间的琥珀,将那些汗水浸透的岁月、那些永不言败的呐喊、那些让亿万国人热泪盈眶的瞬间,凝刻在这片孕育冠军的土地上。
竹棚传奇
女排精神的源起
“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苦练技战术,立志攀高峰。”说起女排基地,老一辈女排人都会想起贴在竹棚馆里的这句口号,和在竹棚馆里度过的那段摸爬滚打的传奇岁月。
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第一件重要的展品,便是当年的竹棚馆微缩模型。它将时间一下拉回到1972年,周恩来总理号召“要把体育运动重新搞上去”,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在南方建一个排球训练基地,有着“鱼米花果之乡”美誉的漳州便是选址考察点之一。
漳州和排球的渊源深远,自清末就有了排球运动,鼎盛时期拥有近800支业余男女排球队,是名副其实的“排球之乡”。为国家输送了张然、徐莲蒲、林亚鸣等漳州面孔,还有现在耳熟能详的陈忠和、王子凌、沈静思、郑益昕等排坛名将,都是漳州的骄傲。
基于以上种种有利条件,考察组以“领导重视、群众喜爱、物产丰富、气候宜人”16个字概括了漳州选址优势,于是,新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选址漳州。从此,漳州与中国女排携手结缘。
选址确定下来后,漳州接到当时的国家体委下达的紧急任务:11月全国12支男女排球队就要奔赴漳州集训,需要在30天内,抢盖出一座可覆盖6个排球训练场的临时训练馆。时间紧迫,建设资金又有限,怎么办?
世界体育史上最为神奇的一幕、更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方式,就这样在漳州发生了。当时被称为“排球司令”的漳州军分区原司令员兼地区体委主任于克钊,调兵遣将,组织群众义务劳动,在荒草丛生的龙眼林中,开挖山岗、填平水塘、用当地盛产的毛竹当梁当柱子,以竹篾席、油毛毡为顶,构建成密不透风的竹棚;地面则以细沙、白灰、红土混合后夯实、夯平(俗称“三合土”)。一座庞大的竹棚训练馆,就这样在短短23天内,按时竣工。
中国第一次排球大集训如期在漳州拉开帷幕。首批来漳集训的队员都是十五、六岁的排坛新苗,她们所面对的,是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甚至没有基本的保护装备,在坚硬的泥地上翻滚、扑倒,滚得一身泥,磨掉几层皮,汗水、血水、泪水交织在一起。
当时的训练条件之艰苦,在离竹棚馆微缩模型不远处的一幅场景还原手绘图中真实呈现出来,令观者无不动容。这张图是以陕西队队员曹淑芳为原型创作的,16岁的她有次从训练场下来,发现自己两条腿又肿又痛,医生用放大镜和镊子,一点点地从她的伤口中取出近百粒沙子。那是因为她们在地上翻滚救球,将三合土一层层地磨掉了,露出的沙土刮破她们的皮肤,嵌到肉里去了。即便如此,运动员们还是咬牙坚持训练。
这种“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的艰苦训练,孕育了“竹棚精神”,为中国女排后来的“三连冠”(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奠定了基础。
百折不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获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时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从一穷二白的创业,到10次夺得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水仙之乡 女排岁月》主题展中的“百折不挠 九转丹成”篇章,便是通过1030件珍贵实物、330帧历史影像、260组动态记录、5处沉浸式场景、20尊人物雕塑和60幅水墨长卷,在时空折叠中,将人们带回这段40多年的峥嵘岁月,沉浸式体验中国女排如何在这段布满荆棘与荣耀的奋斗之路上百折不挠、百炼成钢。
其中,展示了1976年新一届国家女子排球队重新组建,当时世界排名于十多名的中国女排,在袁伟民的带领下,如何迈开了赶超世界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1981年、1982年、1984年、1985年、1986年的世界女排三大赛事中连续夺冠,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
展示厅的大型油画创作《万人空巷》,生动再现了1981年人们守在黑白电视机前收看女排比赛的场景。看着那紧握的双手,仿佛瞬间回到那屏住呼吸的时刻,“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印记。那不仅是对体育胜利的欢呼,更是对民族复兴的呼唤。正如198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所说: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内,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女排的辉煌时刻,也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女排曾经面对的下滑、起伏、迷茫。“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进入新老更替阶段,袁伟民、邓若曾、郎平、张蓉芳等相继离开,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队员也纷纷退役,真正有大赛经验的运动员所剩无几,中国女排整体实力下滑,走过了漫长的17年低谷。关于这段历史的一系列珍贵影像中,在李耀先这个如今已被很多人遗忘的主帅名字后,有这样一段令人感动的注释:“危难时刻,年逾五旬的李耀先执掌中国女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中国排球人的勇气和担当,也是这个集体成为英雄的底色。”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竹棚馆虽已成为历史,但就像充满着竹棚元素的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建筑风格,女排精神的核心不仅是胜利,更在于“永不言败”的竹子般的韧性。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青黄不接,还是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女排始终在低谷中积蓄力量,在逆境中奋起直追。
2001年2月,陈忠和接过主帅帅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他带领中国女排奋发图强,2003年世界杯、2004年奥运会连续登上冠军宝座。
那之后,中国女排虽然再次出现了成绩下滑,但女排精神早已随着岁月的流淌和沉淀而更加饱满,坚信有了积累,必将重现辉煌。随着郎平的再次回归帅位,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体能训练标准改革、实行“大国家队”选人方式、建立复合型保障团队等,带领中国女排重建辉煌,很快就跻身世界强队之列,并在2015年至2019年内,连续获得世界杯、奥运会三座冠军奖杯。
十次世界冠军纪念金章、排球运动纪念徽章、数代中国女排姑娘和教练员们的签名排球所组成的奥运五环、奥运会冠军领奖服、国手印模墙……展厅中,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和影像,勾勒出了中国女排从筚路蓝缕到一次次登上世界巅峰的宏伟画卷。
冠军摇篮
漳州人民的“娘家情”
就像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的墙上,郎平于1987年7月30日有感而发,手书的那句话,“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50多年光阴流逝,见证时代变迁,也见证了漳州作为“娘家人”,与中国女排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解情缘。
自从女排体育训练基地设在漳州后,女排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每一个“娘家人”的心。在这里,关于中国女排的印记俯拾皆是。
有1972年时仅用23天就盖成的竹棚馆,也有当时的土法烘干机。那是因为基地建成初期,各项设施条件差。队员们一天要参加多场训练和轮赛,汗水常浸透两三套衣服,遇到梅雨季节,衣服洗过后两三天都晾不干。为了让队员们能够穿上干净舒适的衣服,基地工作人员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在宿舍楼的走廊燃起火红的木炭炉子,上面罩上竹笼,派专人连夜把运动员的湿衣服放在竹笼上烘干。
在“娘家人”心中,女排姑娘个个都是“宝贝”,更是要在细微处给予当时所能给予的最周到的照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漳州市从全市居民副食品供应中硬挤出一块,补贴女排姑娘的伙食,各种食品都尽量保证和满足供应女排集训需要,形成了“女排优先”的习惯。1986年,为了给女排提供更好的集训条件,漳州体训基地把积攒下来准备盖职工宿舍的资金拿出来,优先建成了女排新宿舍“冠军楼”。
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照顾,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支持,更蕴含着血脉相连的亲情守护与文化共生的深层联结,漳州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罕见的“精神主场”。女排夺冠时,“娘家人”欢呼,家家同步悬挂“娘家等你凯旋”红灯笼;女排处于低谷时候,漳州市组织力量撰写《娘家·摇篮》《世界冠军的摇篮》《拼搏》等书籍,帮助女排总结经验教训,为她们打翻身仗鼓劲。
展览柜里,由漳州市民魏步强捐赠的五张方寸大小的“贰元”捐款凭证,更是记录着一段漳州人都记得的大事儿。为适应排球现代化训练需求,让“腾飞”的中国女排有更好的训练条件,1986年漳州开始兴建中国女排腾飞馆及生活配套设施。因当时“三材”价格一路上扬,出现资金困难,工程一度停滞。当时的漳州市委发起了“全市每人捐款一元钱行动”,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从领导到市民,全市420万人民一人一元捐赠420万,不足的80万由市属国有企业捐助,很快填补了建设资金缺口。当时月工资只有32元的魏步强,一次捐出了10元,留下了编号为17306至17310的捐款凭证,“只有娘家人才会这么做,我们都觉得应当应分。”
1994年,历时8年,总投资1900万、占地4800平方米的中国女排腾飞馆落成。这是福建人民、特别是漳州人民对当时正处在逆境中的中国女排最大的支持,也是“娘家人”鼓励女排的特殊方式。
自1976年第一届中国女排在漳州组建后,队伍每次大赛前都将漳州作为最后的强化训练基地。迄今为止,中国女排已在此集训、备战52次。1985年,有“天安门城墙”美誉的女排国手周晓兰和丈夫侯晓非的结婚典礼就是在漳州体训基地举行的。1989年1月,中国女排向漳州体训基地赠上“女排之家 冠军摇篮”牌匾。1991年10月,郎平等女排老队员回到漳州“娘家”,参加中国女排首次夺冠十周年庆祝活动。
一张拍摄于2022年5月,女排姑娘们与华安县希望小学学生们的合影,也出现在此次展览中。故事源于2005年5月,华安县先锋希望小学的条石结构教学楼因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房。当时正在漳州集训的中国女排听闻消息后,立即慷慨解囊,捐出20万元援建新的教学综合楼。
漳州百姓与中国女排同甘苦、共患难,携手前进,这份彼此间心心相印的特殊感情,说不尽,道不完。
薪火相传
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中国女排用十个世界冠军,在世界体坛铸就了一段不朽传奇。几代女排姑娘用她们的青春和汗水,不断传承女排精神,留下的不仅是那些冠军奖杯,更是一面高扬着民族精神,鼓舞激励几代中国人的旗帜。这一旗帜从未过时,也未曾褪色,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愈发熠熠生辉。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女排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伟大精神之一。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女排精神有着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沉淀。驻足在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所展示的每一件展品前,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女排一路走来的奋斗史,更是时代洪流中,女排精神铸就之路上,讲述着“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信仰密码。
这些信仰密码,如同漫天星光,散落在每一个国人心中。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迄今为止,已通过四轮次征集活动,向全社会征集到展品达12000余件。从中国女排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比赛及生活相关的代表性物件,包括影像、图片、档案文献、书画、文学作品等,到凸显时代记忆与精神传承,与女排精神、女排文化相关的各种实物、日常生活用品、多媒体素材等。
“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家,在他儿子的陪同下,赤脚走到我们这里,带来了一套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明信片。”3年多的征集活动中,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馆长李淋明,常常被这样的场景所感动。
橘色的笔记本封面,印着女排姑娘照片,和“为国争光”的大字;泛黄的本子上,是热心球迷收藏的女排信息剪报;连排的中国女排年历卡,述说着那个年代的全民追星快乐;沉甸甸的旧电影胶片盒里,是《排球之花》《沙鸥》《拼搏》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女排故事;老旧的大手电筒、搪瓷盆、黑白电视机……看到它们,很多参观者总是笑着聊起关于那个年代的生活点滴,感慨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科技赋予了记忆新的生命。参观者在位于一楼展厅的三个高科技“魔柱”前,戴上耳机,点击“魔柱”屏幕,可以现场观看女排相关视频、聆听女排声音。时光历程屏幕上,挥动手臂便可观赏女排的50个光辉瞬间;点击时代滑轨展示屏,屏幕会滑至对应年代,播放中国女排历年来所获得的社会荣誉;通过弧幕投影及声光电模拟,女排夺冠大战中现场的欢呼声如山呼海啸而来,再现令国人热血澎湃的一刻。
作为国内唯一系统收藏女排发展全链条文物的专业场馆,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也由此先后获评“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新时代巾帼讲习所”“福建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福建省教育系统精品研修教学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漳州市社科科学普及基地”等荣誉称号。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