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分布的马齿苋,为何在西之岛灭绝?基因比对给出答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8:36 1

摘要:马齿苋,这种在全球热带和温带地区几乎“见缝就生”的植物,曾被称为“地表最能活的杂草”。

马齿苋,这种在全球热带和温带地区几乎“见缝就生”的植物,曾被称为“地表最能活的杂草”

如此生命力顽强的东西,却偏偏在日本西之岛上灭绝了。

这是为什么呢?

西之岛是日本小笠原群岛的一部分。这座岛屿火山活动频繁,每次喷发几乎都摧毁岛上所有植被。

在2019年马齿苋灭绝前,东京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对西之岛的马齿苋进行了采样保存,因为,他们意识到,这座火山岛是研究“物种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与灭”的天然试验场。

通过基因比对,研究人员开始逐步还原出这段“灭绝背后”的进化故事。

马齿苋的学名是 Portulaca oleracea。它在全球广泛分布,不挑土壤,也不怕干旱。

按理说,哪怕火山喷发,只要种子还能回来,它总有机会“死灰复燃”

可研究人员发现,西之岛的马齿苋和附近的父岛种群虽然有亲缘关系,但基因上已经发生了明显分化

这说明,西之岛的马齿苋很可能是从父岛或更远的地方漂来的“移民”,并在孤立环境中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种群。

这种现象被称为“创始人效应”:当一个大种群中只有极少部分个体迁移到新环境时,所携带的基因就很有限,导致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幅下降。

这意味着,一旦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比如火山喷发,这种遗传基础单一的种群承受风险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除了创始人效应,研究还发现西之岛的马齿苋经历了显著的“基因漂移”现象

这是由环境突变导致的“随机淘汰”,而非自然选择。

火山喷发、飓风、海浪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种群结构,打乱原有的基因频率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某些基因本身没有优势,也可能因为生存下来的个体携带它而被保留下来。

这就像是一次“基因抽签”,而不是“适者生存”的筛选。

很多人会问:马齿苋的种子那么小,飘得远、落地就生,为啥不能重新扎根?

研究人员给出的答案很明确:西之岛的环境已经变得不再适合这些种子发芽

虽然马齿苋的种子只有1毫米左右,可以随风、海浪、甚至鸟类传播,但在火山灰覆盖的土壤上,这些种子发芽的几率大大降低。

种子传播虽然广泛,但能否生根发芽,还得看环境条件是否允许。

而在西之岛,火山喷发后的高温、酸性土壤和长期裸露的岩石,几乎不给马齿苋留下任何“重生”的机会。

西之岛的案例告诉我们:哪怕是全球分布的“强悍植物”,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因遗传基础薄弱而走向灭绝

这不是简单的“火山毁灭了一切”,而是自然环境和遗传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创始人效应到基因漂移,从种子传播的局限,到火山喷发的频率加剧,每一个因素都层层叠加,最终导致灭绝。

更重要的是,这场灭绝为科学家提供了观测“物种起源与消亡”的珍贵样本

相比在实验室中模拟,这种真实的自然过程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物种如何在压力下演化、如何在极端环境中改变自身。

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植物灭绝事件,其实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生命的韧性、局限与复杂性。

来源:时代简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