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103: 疟疾、金鸡纳树与殖民扩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18:18 2

摘要:1693年6月13日,康熙皇帝突发高烧,太医无法医治。当时在紫禁城的葡萄牙传教士卢依道通晓医术,但无治疗疟疾的药物。钦天监的法国传教士张诚和白晋随身带有法国常用药,其中一种药是路易十四为疟疾病人准备的。康熙服用后当晚退烧,但病情仍有反复,呈现疟疾症状。

1、1693年6月13日,康熙皇帝突发高烧,太医无法医治。当时在紫禁城的葡萄牙传教士卢依道通晓医术,但无治疗疟疾的药物。钦天监的法国传教士张诚和白晋随身带有法国常用药,其中一种药是路易十四为疟疾病人准备的。康熙服用后当晚退烧,但病情仍有反复,呈现疟疾症状。

2、康熙皇帝很幸运,当时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和刘应带来了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树皮(当时称为“耶稣树皮”)。御医先让三个病人试用,效果显著,之后又有四位重臣主动试药,确认安全后康熙皇帝服用并痊愈。这种树皮制成的药就是现在的金鸡纳霜。

3、历史上多位名人曾感染疟疾,如英国共和国领袖克伦威尔在1658年因拒绝使用金鸡纳树皮治疗而病逝。疟疾曾被称为"疾病之王",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如今许多地区已控制或消灭疟疾(包括中国),但非洲仍是重灾区,2018年造成超40万人死亡。该疾病至今仍是全球健康威胁之一。

4、疟疾由单细胞微生物疟原虫引起,而非细菌或病毒。疟原虫已存在约三千万年,最早出现在非洲,通过蚊子在灵长类动物间传播。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砍伐雨林、建立定居点,村落和水塘为蚊子提供了栖息地,导致疟疾在人群中传播。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四种,其中一种致死率较高。疟疾症状包括周期性发冷发热,可致人丧失劳动力和军队战斗力。

5、疟疾的英文名malaria源自意大利语,意为"有害空气",古罗马人认为由沼泽瘴气引起。中文名"疟"(繁体"瘧")由"病"字框加"虐"字构成,"虐"既表音又体现病症暴烈特性。《说文解字》描述其"寒热休作"的典型症状——冷热交替发作,较单一症状疾病更为凶险。中西医病因解释存在相似性:中国传统医学也认为该病与南方/夏季湿热瘴气相关。

6、中国古人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记载了疟疾("瘧")。约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有学者认为原都城爆发疟疾是迁都主因之一。古代中国与罗马类似,将疟疾归因于南方"瘴气",实为对传染病的朴素认知。唐代医家明确指出"瘴"(南方称谓)与"疟"(北方称谓)实为同种疾病。

7、中国南方因气候温暖潮湿、水网密布,蚊虫滋生导致疟疾流行率高。宋代之前,北方比南方更发达、人口更稠密。秦汉向南扩张时,军队常因瘴气(疟疾)损失战斗力。例如汉武帝征闽粤时,未开战就有两三成士兵病死;东汉初征交趾(越南北部)时,四五成部队死于瘴气。汉末公孙瓒送别赴日南(今越南)的上司时,直言当地瘴气可能致其无法生还,可见其危害之大。

8、台湾学者萧璠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疟”或“瘴”多对应现代疟疾。从汉至宋,中央政权官兵南下常因疟疾损失惨重。随着南方开发,“瘴疠之地”范围不断南移:秦汉时在长江流域,唐代移至四川、湖南、广西(如杜甫、柳宗元等曾染病),宋代到岭南,明清时达云贵。清朝“改土归流”在西南受阻,部分因汉族官员易患疟疾,需依赖土司间接统治。乾隆年间清缅战争中,清军虽胜却因疟疾等传染病伤亡惨重。

9、中原王朝向南方的拓展与克服传染病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治疗疟疾的手段在南北朝和宋元时期发展最快,这两个时期都是汉族政权南迁的阶段。为应对疟疾等疾病,人们发现了多种有效的中草药,如常山、青蒿、鸦胆子、槟榔、雄黄等,这些药物的疗效已被现代科学证实。

10、在西方历史中,疟疾具有重要影响。考古发现表明,疟疾早在古埃及就已流行。凯尔·哈珀的《罗马的命运》指出,罗马帝国的兴衰不仅受人为因素影响,还受自然灾害和致命病菌(如鼠疫、天花和疟疾)的左右。古罗马流行的“罗马热”被现代学者认为是疟疾。

11、大约在古希腊时期,北非的迦太基(前814—前146)是一个强国。罗马崛起后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大战,最终罗马获胜,但战争也导致疟疾从非洲传入罗马。起初疟疾在意大利南部和罗马周边流行,后来随着罗马扩张蔓延到欧洲北部。

12、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不到百年就因内忧外患灭亡。近年有学者认为,疟疾(尤其是5世纪恶性疟的流行)严重削弱了罗马的人口和军力,使其无力抵抗蛮族入侵,加速了西罗马的灭亡。

13、疟疾在罗马地区流行数世纪,但当地人并未形成持久免疫力,因为疟疾的免疫力会在数月至数年内消失,且对不同疟原虫类型无效。只有长期暴露在疟疾环境中的人群(如非洲人)才能获得较强免疫力,但面对恶性疟疾时,即使非洲人也难以仅靠自身免疫力抵抗。

14、欧洲殖民者最初选择美洲而非更近的非洲进行殖民,部分原因在于疟疾的威胁。直到19世纪发现金鸡纳树皮这一特效药后,欧洲列强才加速了对非洲大陆的殖民进程。

15、金鸡纳树皮(又称“耶稣树皮”或“秘鲁树皮”)原产南美洲,当地土著曾用它治疗发热性疾病。疟疾由欧洲殖民者传入美洲后,西班牙驻秘鲁总督夫人因感染疟疾服用该树皮粉末痊愈,树皮由此被引入欧洲。其名称“金鸡纳”源自总督夫人之名。

16、1817年,法国药剂师从中提取出奎宁,制成强效抗疟药,成为欧洲殖民热带地区的关键工具。19世纪,欧洲人逐步在非洲大陆、南亚和东南亚建立广阔的殖民地,奎宁就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7、17世纪欧洲已有疟疾特效药,但直到19世纪才确定其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这一认知过程与热带医学的建立密切相关,该学科的发展源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殖民者在美洲、印度、东南亚和非洲遭遇炎热气候和传染病困扰,促使欧洲科学家研究热带环境与疾病传播的关系。

18、19世纪后半叶,欧洲细菌学和寄生虫学快速发展。1880年,法国医生拉韦朗首次在疟疾病人血液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医生罗斯证实蚊子是疟疾主要传播媒介,两人因此先后获得诺贝尔奖。

19、苏格兰医生白文信(孟生)首先发现象皮病的丝虫由蚊子传播,启发了疟疾传播途径的研究。白文信与中国关系密切,19世纪60年代起在台湾、厦门、香港工作,曾任香港华人西医书院首任院长(该书院是孙中山母校,现为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他回英国后积极推动成立热带医学研究机构。

20、热带医学的性质存在历史认知的转变:传统观点认为西方为热带地区带来了现代医学和卫生制度,帮助当地摆脱传染病;但新研究指出,殖民扩张本身也加速了传染病的全球传播,形成全球史上的矛盾现象。

来源:房青城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