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9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女士今年刚满40岁,身体一向健康,平时也注意锻炼,体检报告除了“宫颈有轻度糜烂”外没有其他异常。
直到一次单位组织的HPV筛查,她才震惊发现:自己竟然感染了高危型HPV。
她一脸疑惑地问医生:“我没有什么不适,也没有性生活问题,怎么会感染?”
医生只是淡淡说:“这很常见,超过七成感染者都没有任何症状。”
这句话让张女士彻底警觉起来。她没想到,这个被称为“宫颈癌幕后黑手”的病毒,竟然潜伏在身体多年不发作,直到病变才被发现。
那么,HPV到底是怎么感染的?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中招了却浑然不知?身体上又有哪些早期信号值得我们警惕?
HPV,全称是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播性极强的病毒,目前已知有200多种亚型,其中约14种为高危型,与宫颈癌、咽喉癌、肛门癌等密切相关。
很多人误以为HPV只通过性传播,其实它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甚至使用共用毛巾、马桶圈、公共泳池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根据我国疾控中心数据,中国女性HPV总体感染率高达17.7%,在部分城市35岁以下女性中,感染率甚至超过30%。
更可怕的是,71%的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一旦拖延,可能悄无声息地走向病变。
虽然大部分HPV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高危型病毒长期存在体内时,身体可能会在一些非典型部位发出求救信号。
1. 脖子出现“皮赘”或“小颗粒”
不少人发现脖子后侧或者锁骨附近,有一些肉色小突起,像小米粒一样,不疼不痒,也不会变大,于是就忽略了。
其实这很可能是HPV低危型的表现,尤其是6型、11型病毒,容易引起皮肤疣样增生。
虽然这类病毒致癌性较低,但它们的存在说明你体内已有病毒感染基础,需要警惕是否伴随高危型病毒。
2. 手臂或手背长“扁平疣”
扁平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毒感染,常见于年轻女性,表现为米粒大小、表面光滑、颜色略深的扁平小疹子。
它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也是HPV感染的一种形式,说明你的免疫系统未能及时清除病毒。
如果反复长、难以消除,建议尽早进行HPV分型检测。
有研究显示,90%的HPV感染者在2年内可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
但如果你属于以下几类人,病毒就可能“赖死不走”:
长期熬夜,免疫力下降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C、E
长期压力大、焦虑
患有慢性妇科炎症或HPV史
一旦HPV在体内“定居”,就容易引发细胞异常,进而发展为宫颈上皮瘤变(CIN),甚至宫颈癌。
HPV不是癌,但它是癌症的“播种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99.7%的宫颈癌都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尤其是16型和18型,占所有病例的七成以上。
这意味着,一旦感染高危型HPV,又不及时处理,就可能悄然走向癌前病变。
更令人担忧的是,HPV并不仅限于女性。男性同样可能因HPV感染而患喉癌、肛门癌、生殖器疣等疾病,但由于缺乏定期筛查机制,更容易被忽视。
1. 接种疫苗,越早越好
目前我国已批准使用的HPV疫苗包括二价、四价和九价三种,最佳接种年龄为9~26岁(越早越好),但27~45岁也可以在评估后接种,仍具预防价值。
疫苗不能治疗已感染病毒,但可有效预防未来感染,尤其是高危亚型。
2. 定期筛查,尤其是30岁以上女性
宫颈癌并非一夜之间形成,从感染HPV到癌变,往往需要5~10年。
因此国家卫健委建议:30岁以上女性每3年进行1次HPV+TCT联合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完全可以避免癌变。
3. 重视身体信号,别忽视皮肤变化
脖子长“小肉粒”、手臂反复“起疣”、妇科检查反复轻度异常,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清除病毒失败了”。
早发现、早干预,是阻断疾病发展的关键一步。
HPV感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也不重视。
你身边可能就有很多“看着健康”的人,体内早已潜伏病毒。与其等身体发出严重信号,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增强免疫。
别让轻忽,酿成遗憾。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中国宫颈癌防控指南》2021版
[2] 中华预防医学会:《HPV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修订版
[3] 世界卫生组织HPV与宫颈癌全球报告,2023年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PV感染与宫颈癌防控现状分析》,2024年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