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清明假期,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量达到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旅游热潮的升温直接带动了酒店业的回暖,不仅国内各大热门赏花城市的酒店入住率显著攀升,国际酒店预订热度也出现大幅增长。
本报记者 李媛 北京报道
2025年清明假期,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量达到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旅游热潮的升温直接带动了酒店业的回暖,不仅国内各大热门赏花城市的酒店入住率显著攀升,国际酒店预订热度也出现大幅增长。
与往年不同的是,消费者的住宿需求正从“价格导向”逐渐走向“体验导向”,而酒店行业在新一轮消费结构变化中,正经历一场从运营模式到服务内容的深层次变革。
“赏花经济”撬动酒店需求结构变化:体验型消费崛起,价格敏感度下降
2025年清明假期,随着天气回暖与花期集中,全国迎来了一波出游小高潮。短线自驾、长线赏花乃至出境踏青等多元出行方式的并发,推动着旅游住宿需求快速释放。
有关数据显示,仅华住集团旗下酒店三天累计接待人数就接近317万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多个酒店品牌首日入住率接近90%。
但比数据更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酒店的选择标准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首先,是体验型消费需求的崛起。清明假期恰逢洛阳国际牡丹节,游客数量激增带动当地酒店入住率月环比上升超200%。
据多位游客反馈,除了位置便利、房间整洁等基础因素,文化氛围与沉浸体验正成为他们“下单”的关键。“在洛阳订酒店时,我们会优先选择有汉服打卡、牡丹元素装饰还能提供牡丹花茶的住宿,感觉更有氛围感。”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表示。
其次,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有所降低。在赏花热门城市如林芝、婺源、武汉等地,即使酒店价格较平日上涨20%—50%,多数酒店仍提前满房,部分高端酒店甚至出现“一房难求”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这反映出部分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产及年轻群体,对“价格-价值”之间的容忍区间已提升。“只要体验感值回票价,价格不是核心。”某中高端连锁酒店区域运营经理透露。
此外,清明假期也带来了明显的“下沉市场”红利。华住数据显示,许昌、咸宁、辽阳、萍乡等三四线城市酒店入住率均超过88%,高于多数一线城市水平。传统“过境型住宿”正在向“目的地型住宿”转型,下沉市场的酒店不再是临时停留地,而是在地旅游体验的组成部分。这种变化直接催生了三四线城市酒店的服务与产品升级。
在租车自驾与小众目的地旅行趋势带动下,配套住宿服务面临新的匹配挑战。比如“自驾318国道看林芝桃花”成为假期爆款路线,带动沿线酒店入住率显著上升,但部分区域酒店仍面临服务标准不足、客流接待压力大等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这暴露出部分目的地服务体系尚未完成与消费者升级需求的同步演进。
从清明假期表现来看,酒店行业正面临两个明显趋势:一是游客消费行为正从“住得便宜”转向“住得值得”,二是传统淡旺季、主副城市的界限在被旅游动因所重构。这要求酒店企业不仅要解决供给能力问题,更要思考在产品内容、服务深度和场景设计上的长远布局。
跨境踏青与年轻化旅行推动供需双变革:酒店行业进入分层与多元时代
清明假期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出境游和年轻消费者需求的“双重增长”对酒店行业产生的再结构化影响。
根据同程旅行数据,假期期间,出境游热度同比增长显著,俄罗斯酒店预订热度同比上升超400%,西班牙、英国、荷兰等地酒店预订增长亦超过300%。尽管清明假期仅三天,但“拼假+机票价格下探+免签政策优化”的组合,使得“跨国赏花”成为部分年轻消费者的新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出境游不再集中于首都与核心城市,而更青睐中小城市目的地,例如日本的岛根县、三重县,意大利的伦巴第等。相较于旅游高峰拥堵的传统景点,这些中小城市的“低密度、高文化含量”正迎合了Z世代与高学历年轻游客“避人群+重体验”的偏好。
这一趋势倒逼国际酒店产业加快多城市布局以及产品多样化改革。“我们在2025年一季度调增了对日本中部与西部区域酒店投资配比,因为这些城市的‘增长势能’来自年轻游客的主动发现。”某国际酒店投资机构项目经理表示。
而在国内,面对消费结构的分层,酒店行业正在经历“多轨制”演化。高端酒店追求附加值与文化体验,如在赏花季推出定制下午茶、汉服体验、在地导览等;而中低端连锁则加快标准化改造与供应链统一,提升效率与稳定性,以控制成本应对需求波动。
以“青团经济”为例,华住集团旗下的餐饮供应链企业在清明节上线限定青团产品,通过供应链整合提升门店应对季节性需求的能力,既满足住客口味,也降低单店操作难度,正是标准化与特色化结合的实践案例。
从供给侧看,酒店行业的产品结构也在经历由“住宿服务型”向“场景体验型”的转型。例如苏州、盐城、长兴等地推出植物拓印、青团DIY、茶宴等互动活动,不仅延长了住客停留时间,也拉高了复购与口碑传播概率。“旅游行业的未来已不是简单住宿消费,而是整体时间价值的购买。”旅游研究者李润表示。
清明假期还折射出国际游客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关注度在回升。华住数据显示,其旗下酒店假期接待外国住客人数为2.9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1.6倍。外国游客正在由北上广向中部、华东、中西部扩展,酒店行业则面临如何提供多语种服务、文化沟通体验、支付方式兼容等软性基础设施的适配挑战。
此外,酒店运营的“数字化能力”也成为竞争焦点。一方面,游客通过APP提前订房、了解周边、参与活动的意愿提升;另一方面,平台与品牌合作也在影响流量分发。例如通过“微信打卡换优惠”等方式,不仅激活了社交平台流量,也重构了用户行为路径。
展望2025年全年,清明小长假的数据与表现,或将成为酒店行业“下一阶段消费趋势图谱”的先导样本。从体验至上、地域下沉,到跨境轻量出行与文化融合住宿,消费者对于“住”的认知已经远非一张床那么简单。酒店行业要真正跟上这场变革,不只是增加房间数量,更要在服务链条、文化介入、科技接入等多维度完成重构。
正如业内所言:“在体验经济时代,酒店已不再只是旅游的配套,而是目的地本身的一部分。”这场从住宿到生活方式的转型,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年的文旅与酒店市场格局。
来源:贝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