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 +” 以法润心助力基层治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8:26 1

摘要:在迪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语言隔阂曾是横亘在法律与群众之间的一道无形屏障。为破解这一难题,迪庆法院创新“汉语+”工作模式,深入推进“润心”和“强基”两大工程,将国家通用语言作为法治桥梁,精准对接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需求,将汉语与双语普法、调解、诉讼服务深度

每年九月的第三周,

是全国普通话推广宣传周。

今年是第27届普通话宣传周,

主题为“加大推普力度 筑牢强国语言基石”。

在迪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语言隔阂曾是横亘在法律与群众之间的一道无形屏障。为破解这一难题,迪庆法院创新“汉语+”工作模式,深入推进“润心”和“强基”两大工程,将国家通用语言作为法治桥梁,精准对接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需求,将汉语与双语普法、调解、诉讼服务深度融合,让法治的种子在多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润泽人心。

01

“汉语+”普法:

让法律知识“听得进、记得牢”

“以前听不懂法律条文,遇到事总想着忍一忍,现在法官用汉语结合咱们的藏话讲案例,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正当防卫了!” 刚参加完普法宣讲的藏族群众洛桑感慨道。这是迪庆法院“汉语+普法”模式带来的生动变化。

针对当地多民族语言并存的特点,迪庆法院组建了由精通汉语和藏语、傈僳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官、法官助理组成的普法小分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的重点内容,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汉语口语,再结合少数民族群众熟悉的生活场景,编写成“案例小故事”。在田间地头、村委会大院、学校操场等场所,法官干警用“汉语+民族语言解释”的方式开展普法宣讲,把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同时借助“双语普法”方式开展推普活动,更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提升群众的普通话语言能力水平。

同时,迪庆法院还制作了大量图文并茂、双语对照的《法律知识手册》《诉讼服务指南》等普法资料,录制“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字幕”的普法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广泛传播。2024年以来,开展线下普法活动150余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制作“雪域普法微课堂”系列普法短视频16期,播放量突破6万次,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了各族群众的心里。

02

“汉语+”调解:

让矛盾纠纷“化得快、解得好”

“多亏了法官用汉语和傈僳语跟我们耐心沟通,不然这宅基地的纠纷怕是要闹大了。” 维西县某村村民和某在纠纷调解成功后说道。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中,语言不通往往导致沟通不畅,容易使小矛盾升级,迪庆法院将“汉语+”深度融入多元解纷机制,进一步提升调解质效。

迪庆法院挑选出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熟悉当地风俗习俗的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组建专门的调解团队。在调解过程中,先用汉语理清纠纷的来龙去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再结合少数民族的传统习惯,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疏导。德钦法院拖顶法庭的“OK巴桑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巴桑“本地人”和精通藏、傈多种语言优势,引导群众进行庭前调解,配合法官进行诉中调解,调解时既讲法律,也讲“情理”,既严守法律底线,又尊重当地民俗。巧用“双语”调解,用温情与智慧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真正把群众的“揪心事”变成了“暖心事”。

自采用“汉语+”调解模式以来,迪庆法院先行调解成功案件1146件,先行调解成功率32.53%,有效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03

“汉语+”诉讼服务:

让司法便民“落得实、暖人心”

优质的诉讼服务是提升治理效能与温度的重要保障,为了让各族群众更好地享受司法服务,迪庆法院采用“汉语+”诉讼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司法便民水平。

全州法院配备汉藏、汉傈等双语法官28名,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双语服务窗口,配备双语导诉员,为不懂汉语或汉语不熟练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从立案到执行的全流程双语服务。此外,依托“和谐梅里·三江巡回审判团队”,到拖顶乡、羊拉乡等偏远地区开展双语庭审、巡回审判,将庭审搬到田间地头、村社牧场,使用汉语+藏语、傈僳语等少数民族语言释法说理,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明、记得住”,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2024年以来,全州法院开展巡回审判450次,现场普法覆盖群众3000余人。

迪庆法院的“汉语+”实践,是司法工作主动融入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缩影。通过语言的“桥”,解了群众的“难”,暖了百姓的“心”,也筑起了迪庆高原和谐稳定的法治根基。法治的甘泉,正以更贴近的姿态,浸润着雪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滋养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之花,为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着坚实的司法力量。

来源:迪庆政法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