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体育圈彻底炸开了锅,匹克突然甩出的梯度降薪大招让不少人措手不及。这场被人力资源部称为 “阶段性薪酬优化” 的调整覆盖范围极广,而且遵循 “位置越高砍得越多” 的原则,收入 1 万以下的基层员工降 10%,1 万到 2 万的降 20%,2 万以上的高层直接降
最近体育圈彻底炸开了锅,匹克突然甩出的梯度降薪大招让不少人措手不及。这场被人力资源部称为 “阶段性薪酬优化” 的调整覆盖范围极广,而且遵循 “位置越高砍得越多” 的原则,收入 1 万以下的基层员工降 10%,1 万到 2 万的降 20%,2 万以上的高层直接降 30%,最惨的是直营销售体系,薪资直接腰斩。
更让员工不满的是,通知来得格外仓促,发工资前四天才口头告知,发薪日第二天正式的降薪通知才姗姗来迟。关于降薪的说法眼下也有些混乱:长三角地区有员工透露,自己到手工资直接打了五折,分公司的财务、人事、商品等职能部门也都面临减半的情况,倒是店铺一线销售人员的薪资没受影响。
还有人提到,表面降薪比例不算夸张,但绩效工资可能也会缩水,综合降幅能达到 40% 到 60%。对此,匹克董事长许景南在内部高管会议上解释,此次并非全员降薪,重点针对负能量人员和高薪岗位,亏损部门部分车间调整幅度确实达 50%,但工资低于 3000 元的会补至 3000 元以保障基本生活,相关决议也已向工会和公安备案。
说到底,这波操作还是市场逼出来的。匹克内销直营板块今年 1 月至 7 月累计亏损逾 1.3 亿元,期间还转手了三个分公司,日子确实不好过。更棘手的是库存问题,库存周转天数比行业平均水平多了快一个月,货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资金周转自然承压。
现在运动用品市场早就从增量竞争变成了存量厮杀:一边是李宁、安踏在国潮赛道上猛冲,李宁靠敦煌系列等爆款把库存周转天数压到 120 天,毛利率还涨了 3 个点;另一边国际品牌又在降价抢市场,匹克夹在中间确实喘不过气。这种 “穷则变” 的收缩,倒有点像企业版的 “卧薪尝胆”,试图通过节流扛过当前的难关。
其实运动品牌降薪并非新鲜事。耐克曾调整薪资结构,转型 “运动生活方式服务商”;安踏在 2025 年上半年还通过查处 74 起舞弊案件、辞退 46 人并移交司法的方式整顿内部成本。
但这些品牌的调整多聚焦于局部,像匹克这样近乎全员覆盖的降薪并不常见,这也是争议核心所在 —— 高层收入高,降 30% 尚可承受,基层员工赚的是糊口钱,突然降薪对房贷、生活费等固定开支冲击极大。
更关键的是,行业破局从来不止靠 “省”。安踏靠收购 FILA 打开高端市场,李宁靠国潮重塑品牌认知,都是把省下来的钱砸向研发、渠道等核心环节,最终靠产品和战略突围。
反观匹克,目前省下来的资金用途尚未完全明确,仅流传出 “投入篮球鞋科技研发、直播清库存、优化供应链” 等说法,能否真正落地到 “刀刃上”,成了员工和市场的核心疑虑。
员工的不满已经显现。公司通知里称 “全体同事理解支持”,可实际情况是员工普遍否认参与决策,还有多人提交了书面异议书。大家的担忧很直接:如果省下的钱不能转化为研发突破、渠道优化,只是单纯压缩成本,企业未必能活更好,自己的饭碗反而更不稳。
消费者的态度也暗藏风险。现在不少消费者兼具 “打工人” 身份,得知降薪消息后,有人直言 “手里的态极鞋不香了”,担心折扣是靠员工降薪换来的。
这种认知很容易冲击品牌形象 —— 毕竟胖东来靠 “高薪养员工” 收获市场好感的例子就在眼前,降薪处理不好,很容易被贴上 “抠门、没担当” 的标签。
对匹克来说,降薪只是应对危机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能不能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变成 “赚回来的每一块钱”。如果只停留在压缩成本,没有在核心科技上搞出竞争力,没有打通供应链和营销的堵点,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淘汰。
现在匹克最需要做的,是让员工和市场相信:这波降薪是 “暂时收帆”,而非 “卸磨杀驴”。等风来的过程中,唯有把资金精准投入研发、库存清理和供应链优化,用实实在在的爆款产品和业绩回升证明战略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 “卧薪尝胆” 后的翻盘。毕竟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只认业绩报表和消费者的钱包投票。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