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家长经常这样训斥孩子,其实还真是很多孩子在家里飞扬跋扈,蛮横霸道,稍有不顺心就要发脾气,和父母顶嘴,甚至是和父母吵架。
常常听到好多家长训斥自己的孩子:
你也就在家里横,你能你倒是到外面去横啊?就是个窝里横出门怂的家伙!
虽然家长经常这样训斥孩子,其实还真是很多孩子在家里飞扬跋扈,蛮横霸道,稍有不顺心就要发脾气,和父母顶嘴,甚至是和父母吵架。
但一到外面就老实了,乖得像一只小白兔,即使有时候遭到别人的打骂和抢东西也不敢出声,不敢反抗。
其实,娃“窝里横,出门怂”,并不能全怪孩子,背后暴露的真相更值得我们反思。
一、“窝里横”,多源于无规则的爱
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有的还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家里就一个宝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喜欢的不得了,一家六个人都围着孩子转,宠爱的不行。
孩子有什么需求,家里的人马上就满足,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
一个博主分享:
有一次,我带女儿到朋友家玩。
刚好遇到她儿子在家里闹,非要买跟姐姐一模一样的小猪佩奇玩偶,朋友刚开始不肯买,因为觉得同样的玩具,买一套就够了,姐姐和弟弟可以轮流玩啊。
结果她儿子大发脾气,不停地哭闹,还把姐姐的小猪佩奇摔到地上。朋友连忙哄儿子:“好了好了,我给你买还不行吗!”
儿子哭得更大声了:“我现在就要,你现在就去给我买!”
朋友一边尴尬地朝我笑笑,一边赶紧让老公出门买去。而儿子在爸爸走后,立马从地上爬起来不哭了。
每一个窝里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规则不清、无限宠溺的父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亲子咨询师杨杰老师认为:
妈妈的一味妥协,孩子只会从妈妈身上学到两样东西——第一,发脾气;第二,只要自己坚持发脾气,妈妈迟早会妥协。
孩子窝里横,因为他知道,父母永远爱他,窝里横不仅能达到目的,还不会被惩罚。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越是有安全感的环境,越容易无拘无束、显露真性情。大人如此,孩子亦然。
用满满的爱富养孩子当然很重要,但无原则的溺爱孩子却容易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尊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和任性!
过分的爱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
二、“窝里横”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
“窝里横”的孩子,表面上看似在家中颐指气使、任性妄为,对亲近之人毫无顾忌地发泄情绪,实则他们的内心往往藏着深深的孤独。
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是孩子在外部世界遭遇挫折或不安时,因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情感支持,转而将负面情绪倾泻在看似安全的家庭环境中的表现。
他们在外面可能因为胆小、不自信而不敢表达自己,甚至受到欺负也不敢声张,回到家却像变了个人,对家人苛刻挑剔。这种反差,其实是孩子内心脆弱与渴望被理解的矛盾体现。
他们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却不知如何正确表达,只能用“横”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不安和孤独。
因此,面对“窝里横”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更多的耐心与理解,引导他们学会正面表达情绪,建立健康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外界如何,家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从而逐渐走出孤独,成长为内心强大、懂得爱与被爱的人。
三、“窝里横”是会遗传的
“窝里横”可不是孩子的专利,很多人都是专门对家里人横,出门就怂得不得了。所谓是“把好脾气全留给了外人,坏脾气全给了家人”。
留心观察一下这样的人,一般他的原生家庭也有这样的问题。
曾听一个妈妈抱怨:她老公就是“影帝”,外人邻居家里有什么事,他总是耐心耐烦的帮助别人,对待家里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所以,窝里横有遗传效果,如果你不想让孩子也窝里横,就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把好脾气留给家人。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些父母在家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甚至打架。
孩子其实是最怕父母吵架和大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懦弱。
但是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是会宠着自己的,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家里横,出门胆小的性格。
四、父母越俎代庖,孩子越来越怂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个小姑娘想去玩秋千,可是两个秋千都已经有人在玩了。
带娃的爸爸,看到女儿想玩又不敢上前,就直接走过去,跟正在荡秋千的小朋友说:“你们可以让给妹妹先玩一会儿吗?”
相信很多父母会像这位父亲一样,当孩子和同龄人接触时,总是忍不住替孩子出头。
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需要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社交中,通过对方的眼神言行、事情的起因、自己的情绪等,学会感受和判断对方的立场,以及选择自己该怎么做。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真正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的人格。”
父母越俎代庖,孩子出门只会越来越怂。
五、如何改变孩子“窝里横外面怂”?
找到问题的“病根”,就可以试着这样引导娃了。
1、在家中建立明确的规则
不要对孩子继续放纵宠爱了,可以培养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会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
同时,对孩子的需求可以选择性的满足,并设置一定的界限。
“我可以满足你这个要求,但你要答应我这样!”
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要以他为中心,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满足的。
在制定规则后,只有坚决执行,孩子才会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窝里横’是没用的,爸妈不是‘任我摆布’的!”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敦促。
2、让孩子多出去走走,增加社交的机会
多和同龄的小伙伴们玩耍和接触,让孩子经历一些事情,也许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是“怂”的;
但是随着经验的增加,孩子在与人的接触下能够意识到和改变的,在不断的相处中可以总结和反思,改变“怂”的状态。
环境的体验和见识的积累,都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大胆,在公共场所不再胆怯。
3、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发泄情绪
在家“窝里横”的孩子,往往表达能力有限,除了大哭大闹,想不到别的办法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情绪表达和沟通能力就会落后于同龄的孩子。
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要学会思考自己的感受,考虑自己的做法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情绪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更何况孩子。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直接阻止,先学着理解和接纳孩子,抱抱他,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你现在生气,可以发一会儿脾气。”“但你这个事,我是不会答应的,因为......”
一方面提醒孩子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坚定地告诉他,发脾气不会达到目的。
孩子身上,反映的是父母的思想和言行。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后天不会教的父母。
说到底,孩子“窝里横,出门怂”的情况也挺好解决。父母不宠溺,不包办,既给予,也克制,孩子自然能平衡发展,聪明识大体。
来源:胜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