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十七年抚育三个孩子,被央视表扬的她,怎么就成了全村公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17:50 1

摘要: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一期央视人物专访节目引起不少观众落泪。

节目中,站在聚光灯下的不是明星,不是学者,而是一位来自安徽齐云山脚下的女挑山工。

她叫汪美红。她身材瘦小,手掌布满厚茧,肩膀已因多年负重略微变形。

主持人介绍她是“一名女挑山工”,17年里,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

节目播出后,不少企业家主动联系节目组,提出愿意承担她一对子女上大学的所有学费,有公益组织安排她的大儿子前往省城治疗。

地方政府为她颁发“安徽好人”称号,邀请她参加各类表彰活动。

但与此同时,在她曾经生活的那个村庄,谭家村,村民的反应截然不同。

“她要是个好人,这世上还剩下几个好人?”面对记者的采访,汪美红的大伯哥毫不避讳地说道。

在很多村民看来,汪美红成了村里“丢人现眼”的代表。她做得越多,说得越少,背后议论得越凶。

她得到了外人尊重,却换不来村人的一声好。

2005年前后,汪美红每天三点半起床,背上扁担,从齐云山脚下出发。

她挑着一对煤气罐,或是沙包、建材、矿泉水。

上下山三趟,一天来回将近30公里路程。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冷风刮脸,她从没停过。

因为她知道,家里还有三个孩子等她供饭吃、交学费、看病。

挑山是重体力活,搬运物资、补给餐饮、运送建材都靠人力。

汪美红身为女性,起初被排除在挑山队伍之外。她第一次参加时,只允许挑60斤。

她没有答应,硬是扛上80斤的大担子。她不想别人说她是“女人干不了的活”。

她用步数换饭吃。别人一天两趟,她一天三趟。每多挑一趟,就能多挣七八块钱。她给自己定规矩——哪怕身上起泡,也不能让孩子们饿肚子。

但她这样干,也成了村里人的把柄。

“一个女人,一天到晚挑来挑去,成何体统?”

“给外人看到,以为我们村没人帮她。”

“她活该,她克死了男人。”

时间回到1994年,那年对汪美红来说,是彻底改变命运的一年。

丈夫王淑华在建筑工地摔下脚手架,当场身亡。此时,他们已有一个患有白化病且双目失明的大儿子。就在丈夫去世的几个月前,她刚生下一对健康的龙凤胎。

孩子年幼,丈夫没了,公婆将这场意外归咎于她。

“要不是她生个妖怪孩子,哪有这些事。”

一句话,砸下所有责难。婆家不再接纳她,断了她和三个孩子的口粮。

村里人不肯帮忙,怕沾上晦气。

她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家,搬进村口一间闲置废屋。屋里漏风、积水,靠柴火煮饭。

龙凤胎不到一岁,她只能背一个、抱一个。失明的大儿子,她不敢带出门,只能用布带绑在桌腿上,防止他走失。

有亲戚劝她把大儿子送人。“送出去吧,好人家还会收留。”她摇头,“三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靠人是靠不住了,她开始到邻村找活干。

她拎着镰刀割茶,背着筐子进山砍柴。冬天进山,常常脚下结霜,衣服结冰。她把柴捆好后,一捆接一捆往邻村背去,一捆能卖两三块。

一个月下来,她最多能攒下不到30元。孩子上学、吃饭、穿衣,这点钱连底都摸不到。

就在这时,她看到齐云山景区招工,挑山工月薪130元,远超普通村工收入。条件是要有力气、要能吃苦。

她到了报名点,被当场拒绝:“不招女的。”

她没有走,而是当场跪下求负责人,“只让我试三天。”

负责人想帮她,掏出几十块钱想塞给她。她摆手,“我只要这份工。”

三天试工期间,她照男工标准挑重物,途中几次几乎晕倒。肩膀磨破出血,汗水混着血水。

第三天下山后,她甚至没力气脱鞋,靠双手撑着墙一步步挪进屋。

试工通过,她留下了。

后来,她成为唯一的女挑山工。其他男工都换过一批又一批,只有她一直挑。

她算过,从1994年到2011年,她往返齐云山超过6000次,穿坏了120双鞋,挑断50根扁担。

但她不觉得辛苦。她的三个孩子是她最强的动力。

大儿子因病无法见光,只能窝在屋里,她教他折纸盒,按批次卖钱。

两个小的一直是班上拿奖学金最多的学生,懂得节省学费,甚至自学家务照顾母亲。

后来,龙凤胎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哭了一夜。

她算学费、算生活费、算伙食费,实在供不上。正在发愁时,有人建议她试着申请资助。

一位老工友帮她写信,又找来了记者。

记者见她挑山时的样子,提出拍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传到网络,引发热议。央视随后联系她,希望做一期专题报道。

节目播出后,她走出了大山,却也彻底成了村里的“陌生人”。

人们开始背后议论:“她是不是得了好处?”“谁给她上电视的资格?”“她真有那么好?”

记者回访时,有人冷笑:“她脸皮真厚,死了男人还满山跑。”

她不回应,也不解释。她还是每天五点上山,挑完山就回家做饭,洗衣,修扁担。

她在齐云山脚下租了间茶馆。有人问她累不累,她说:“不挑也得活,挑了能活得好一点。”

她把茶馆取名“挑山女”,墙上贴着三张合照:一张是三个孩子小时候,一张是他们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张是央视演播室里的她。

她不是不在乎外人怎么说,她只是没时间解释。

如今,她仍然在挑山,也仍然在村里“最坏”的名单上。但她不再住在废屋,也不再带着哭声过活。

她的肩膀仍扛着重担,但早已不只是为了自己。

她用17年,换来了三个孩子的独立、外界的尊重,却始终换不来村里的一句好话。

可她也早已不再需要它。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 于医生健康杂谈

参考资料

合肥日报:齐云山最后的女挑夫即将失业

名城苏州:凄而不苦、苦而向上,单身母亲做挑山工送双胞胎读大学

来源:于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