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他来找袁老是为了签署一个合作协议,因为他是搞向日葵繁育的,他种植的向日葵产量很大而且品质相当不错,于是他想寻求袁老的帮助,让研究更上一层楼。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9年9月份的下旬,内蒙古一家农业公司的老板张永平找到袁隆平院士。
这次他来找袁老是为了签署一个合作协议,因为他是搞向日葵繁育的,他种植的向日葵产量很大而且品质相当不错,于是他想寻求袁老的帮助,让研究更上一层楼。
张永平见到袁老之后就将自己这些年的研究情况和向日葵产业的发展情况都告诉了袁老,当他提到自家种植的向日葵和家用脸盆一样大的时候,袁老笑着用手比划了一下大小。
其实张永平公司的员工约见袁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他们还曾经带着葵花籽来找袁老,袁老吃过之后觉得口感很是不错,于是鼓励对方再接再厉,一定要为国家争口气。
而张永平也不负众望,他经营的公司成为了葵花育种领域的龙头行业,也带领着中国食葵遗传育种实现了自主繁育,打碎了外国的市场垄断。
那么这位内蒙古的老板究竟是怎么将国内的葵花市场份额收回到国人自己手中的呢?
«—【·被霸占的国内市场·】—»
在差不多十几年前,咱们国内的葵花籽市场其实一直是被美国牢牢掌控的,国内的品种在挺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退出市场。
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 “美葵”,虽然凭借高产和抗病性在我国迅速扩张种植面积,但它们也有着难以忽视的缺点:
皮厚仁小,在口感上远远无法满足我国消费者对于美味的追求。
更为严峻的是,在我们自己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却难以种植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优良葵花品种,这对于我国的种业而言,无疑是一种深深的刺痛。
时间回溯到2000年左右, 那个时候我国农民种植的食用葵花大多是祖祖辈辈自留的传统国葵品种。
这些国葵品种,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农民们质朴的情感,但在产量和抗性方面,却实在难以与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美国葵花杂交种相抗衡。
于是国内的一些商人积极与美国公司展开合作,后来又走家串户地将这些洋种子推广到了很多农村地区。
在他们的努力下,从最初引入时仅仅300亩的小规模试种,到 2012 年,全国葵花杂交种的播种面积如火箭般迅猛扩张至700万亩。
“美葵”凭借着这股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步一步稳稳地登上了我国葵花种业市场的“霸主”宝座。
于是就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我国的常规种却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被逼到了市场的边缘地带,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甘愿看到“美葵”一家独大的局面。
在这片种业的土地上,众多有志于民族种业发展的有识之士,怀揣着对国家种业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挺身而出。
在这些人中,有不少曾经还是“美葵”品种的独家代理商,他们在推广“美葵”的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过度依赖国外品种,对于我国种业发展乃至国家粮食安全所带来的巨大潜在风险。
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可能艰难无比的科技创新之路,决心振兴民族种业,打破“美葵”的垄断局面,而张永平就是这里面的领头人之一。
«—【·奋起的本土葵花·】—»
2008年,张永平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开展葵花本土品种的研发工作。
但是育种研发并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所以张永平带领的公司开始筛选合适的品种,在尝试了上完了排列组合和培育试验之后,在2012年总算是培育出了一种集齐各种优点于一身的品种“SH363”。
而这时候距离一开始张永平决定研究育种,已经过去了四五个年头。
SH363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公司为了研究育种投入了数千万的资金,但付出是有回报的,因
为“SH363”的产量和抗病性不仅和之前的美国品种不相上下,而且皮还比较薄,口感很好。
除此之外,它的价格还比之前的美国葵花籽高一块钱,这样农民的收入还能更多一些。
SH363
当然,除此之外国家技术体系也在抓紧时间研发葵花籽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也是集各种优点于一身,通过和企业方的合作,被推广到中国的大江南北,
就这样,“美葵”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市场份额,直到2016年的时候,咱们培育出来的本土新品种已经占据市场份额一半以上。
而且当年我国在国内推广种植的葵花种子不仅口感不错,在抗病性和抗旱性方面也要远远优于国外品种。
在中国市场上占据多年的“霸主”洋种子总算败下阵来。
那么葵花的育种究竟有多难呢?
«—【·艰难的培育之路·】—»
葵花,学名向日葵,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育种过程复杂而精妙,育种的第一步是种质资源收集,当然,这也需要到国外寻找一些优质品种。
接下来是选择育种环节,他们会在众多的种质资源中,仔细观察和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将那些最具潜力的植株挑选出来,作为进一步培育的对象。
杂交育种则是育种过程中的核心关键环节,科研人员会精心挑选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或多个亲本进行杂交,期望它们的优良基因能够在后代中完美结合,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品种。
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漫长,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这些优良品种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葵花本土物种的选育让我国在世界葵花种业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相信我国的葵花育种事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
经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葵”育成记》2021-4-23
农民日报《内蒙古食用葵产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2017-9-11
巴彦淖尔日报《“这么大个儿的向日葵!”袁隆平的巴彦淖尔情缘》2021-5-24
来源:牧子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