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是在致公党中央的联引下,诞生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以下简称“致公学校”)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甘海子校区)。
流水无言,却润泽万物
山海相连,情谊绵长
由“致公情”汇聚而成的
生命之水、希望之水
以其不竭的力量
在毕节的土地上绘就了
一幅生机盎然的发展新图景
致公学校的“源头活水”
清晨,王家荣校长习惯性地推开办公室的窗。微风送来草木的清新,也送来了校园深处隐约可闻的读书声。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掠过葱茏的草木、崭新的红墙、蓝绿相间的塑胶跑道——
这里,是在致公党中央的联引下,诞生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以下简称“致公学校”)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甘海子校区)。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操场(图源:微信公众号“微七星关”)
看着眼前的校园景象,王家荣的思绪飘回到2023年冬天。
记忆里是轰鸣的挖掘机和泥泞的工地。寒风凛冽中,戴着安全帽的上海师范大学团队,裹着厚厚的棉衣,手指冻得发红,却仍紧紧攥着施工图纸,在未成形的建筑框架间穿梭、比划、争论。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符号,是他们心血的凝结。
“这里,图书馆采光必须保证!”“教学楼走廊宽度,关系到学生安全,一点不能打折扣!”叮嘱的声音,伴随着机器的轰鸣,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短短数月,荒坡变学校。记忆的喧嚣褪去,眼前是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校园。致公党中央捐建的科普中心、心理咨询室、数字教室,以及致公党各级组织主动对接需求,持续补充的各类教学器材,如同甘泉注入。
最难忘的,是去年9月2日那天,随着红绸布的缓缓拉开,“致公学校”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台下,1100多张稚嫩的脸庞仰望着,眼中满是希望。那一刻,王家荣的眼角湿润了——他知道,改变的种子已然播下。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
去年秋天开始,学校青年教师的心头也燃起了一团火。80名教师,分四批飞赴上海师范大学“取经”。
教师文捷回到宿舍,常常已是深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白天导师的点拨:“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主角。”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引导学生提问的表情。
教师李德胜则被上海校园里浓厚的教研氛围震撼,他把“同课异构”的研讨方式牢牢记在心里,想着回校一定要组织起来。
王家荣看着教师们发回的学习心得,字里行间是掩饰不住的兴奋与思考:“从前沿理念到德育管理,这真是一场洗礼!是给教师队伍注入的‘源头活水’啊!”
这“活水”,很快就在校园里流淌开来。
七年级社团成果展示日,智动历史坊社团的指导教师用一张素纸,指尖翻飞折叠,一件立体的“曲裾深衣”便跃然眼前,学生们围拢着,惊叹声此起彼伏;篮球场上,年轻的身影在哨声中奔跑、拼抢,汗水滴落,浇灌着团队精神的萌芽;硬笔书法教室里,墨香与诗词交织,笔尖沙沙作响,书写着方正与韵律之美。十几个社团,如同十几条欢快的小溪,在致公学校这片沃土上,滋养着孩子们多元的梦想。
王家荣站在走廊看着,笑意从心底漾开:“从黄浦江到乌蒙山,这泓教育的‘活水’,正浇灌出最美好的未来。”
联尚车间的“致富活水”
清晨七点,晨光熹微。家住七星关区碧海街道马过河社区的欧阳秋香轻巧地跨上电动车,缓缓驶向离家仅3公里的贵州联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条路,她已经稳稳地走了六年。
贵州联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图源:天眼新闻客户端)
走进车间,欧阳秋香熟悉地走向她的工位——一台固晶机前。指尖快速而精准地在控制面板上跳跃几下,机器随即发出低沉的嗡鸣,开始自动运转。她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来回查看是否有不良品。
“工作轻松,盯好自己负责的机器就行,心里踏实。”她笑着说。每个月近5000元的工资准时打进卡里,这是她能稳稳握在手心的“活水”,滋养着小家的日常。
不远处,包装车间里,林燕正仔细核对灯丝型号、数量和包装质量。她的动作轻柔而利落,透着十年老员工的沉稳。
十年前,当听说致公党联引的联尚公司在家门口建厂时,还在深圳漂泊的她,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回乡的车票。“以前在深圳,流水线快得喘不过气。现在,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比在外头强太多了!”
她摩挲着手中光洁的灯丝,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这根细细的发光体,串联起了她安稳的十年,也照亮了她曾经漂泊的心。
贵州联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
车间外,副总经理戴小玲步履匆匆。她正赶去协调一批海外订单的生产排期。“订单就是生命线!每一条灯丝亮起来,背后都是一个稳稳当当的家。”她语气坚定。
从2015年致公党中央牵线搭桥引入时的20条生产线、500万年产值,到如今的210条线、1.3亿产值,联尚这条“致富活水”正越流越宽。142名员工中,95%以上是本地人——欧阳秋香、林燕和她们的同事们,正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在家门口接住了这捧汩汩涌动的“活泉”,让日子有了温度,让生活有了奔头。
数字小院的“智慧活水”
8月的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一场雨过后,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推开“中国致公·广州天河共建朱昌乡村振兴数字中心”那扇朴实的木门,室内的景象与门外的田园气息形成奇妙的呼应。
“中国致公·广州天河共建朱昌乡村振兴数字中心螺蛳村数字小院”(图源:微信公众号“团结报团结网”)
几张长桌拼在一起,七八台电脑屏幕亮着光。几名来自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和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正围坐一起,激烈地讨论着如何将最近收集到的朱昌镇青杠村的信息更好地录入系统。
不远处,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的黎恩福眉头微蹙,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正在对乡村振兴智慧管理平台页面进行优化。
“农户操作要简单,步骤要清晰,这里还得再调整下……”他低声和身边的伙伴商量。黎恩福旁边,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张鑫,正在制定无人机飞行区域规划图……
他们身后的大屏幕上,“乡村振兴智慧管理平台”正清晰地展现着数字乡村的肌理:民生事务、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文化建设……各类数据如涓涓细流汇聚于此,形成可视化的“数字地图”。
负责人徐露轻点鼠标,切换到“积分管理”板块:“看,农户用手机APP就能上传资料申请积分,后台审核后,积分能直接在小超市兑换日用品,方便得很!”
这个由致公党中央和广州天河区“智慧活水”浇灌出的数字小院,正悄然改变着传统乡村治理的模式。
“中国致公·广州天河共建朱昌乡村振兴数字中心”办公室
对黎恩福和张鑫这些学生来说,这里更是宝贵的“练兵场”。“在教室学理论,总觉得隔层纱。在这里,是真刀真枪做项目!”黎恩福指着刚优化好的界面,语气兴奋。他不仅提升了技术,更在和不同专业同学的协作中,理解了数据如何真正服务乡村。
张鑫则珍惜每一次放飞无人机的机会:“给果园航拍监测病虫害,给河道巡查拍污染源,学的技术真能用上,特别有成就感!”键盘的敲击声与无人机旋翼的嗡鸣,交织成数字小院里最动听的乐章。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源自致公党引来的“智慧活水”,正悄然渗入泥土,催生着新农人的梦想,也孕育着乡村更广阔的未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致公学校宽阔的操场上,奔跑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边;联尚科技的车间里,灯丝在流水线上静静流淌着温润的光;数字小院的屏幕上,青杠村的田野数据如溪流般跃动更新。
三泓清泉,源自千里之外的山海深情,汩汩流淌在七星关的土地上。它们有的滋养着心灵的沃土,有的浇灌着生活的富足,有的则浸润着未来的田野。这奔流不息的“水”,是致公党“致力为公”的无声誓言,是帮扶路上最深沉的回响。
作者:李 飞
编辑:杨小旗 责 编:陈燕民
编审:史无双 总监制:戴元明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来源:毕节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