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纪录片让全网父母集体泪崩:缺爱的父母,如何共情自己的孩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17:27 1

摘要:这部纪录片聚焦10个厌学青少年及其家庭,揭露了家庭关系失衡、亲子沟通断裂、父母情感缺失等问题。

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对你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你会如何应对?觉得孩子想偷懒,生病了,还是跟父母对着干?

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家庭的真实困境。

这部纪录片聚焦10个厌学青少年及其家庭,揭露了家庭关系失衡、亲子沟通断裂、父母情感缺失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如何将孩子推向“心理绝境”的?

镜头下,孩子们的绝望呐喊,道出了万千家庭的隐痛。

当父母的爱变成限量供应品,手足之情就会异化为生存竞争

我从未想过,一部纪录片会让我如此揪心。

当镜头记录那些蜷缩在房间角落、拒绝上学的孩子时,光听字幕就已令人窒息。

更刺痛我的,是父母们面对孩子“厌学”时的无助与困惑,他们明明深爱孩子,用尽方法,却成了孩子最想逃离的人。

很多父母习惯把“厌学”简单归因于孩子脆弱、叛逆,却忽略了背后复杂的原因。

纪录片中有一对双胞胎家庭让我印象深刻。

弟弟8岁以前就有明显的精神问题,8岁后确诊重度抑郁,多次试图轻生;哥哥则因长期被忽视而生出了重度过敏,患哮喘咳了一个月。

而且因为家庭问题,哥哥能对弟弟说出很多极端的话。

妈妈夹在两个孩子的“战争”中,把关注和爱优先给予情绪崩溃的弟弟,面对哥哥的求助她无力应对……

他们的爸爸,好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旁观者一样。

真的是失控的娃、崩溃的妈、旁观的爸,组成了破碎的家!

纪录片中,林红医生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系统崩溃的警报。”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永远都是家长。

当一个家庭中,妈妈独自承担所有压力,爸爸沦为“旁观者”,孩子便成了父母的“情绪垃圾桶”。

他们用厌学、自残甚至轻生的方式,替整个家庭发出求救信号,“你们看不见我的痛苦,那我只能让自己彻底‘坏掉’”。

孩子们争夺关注的行为,也变成了相互伤害的筹码。

这样的家庭,就像被拉扯到极限的橡皮筋,随时可能崩断。

当孩子用假性自我讨好父母时,真正的人格发展早已停滞

纪录片里,一个10岁的男孩在讲述完自己不想被打的愿望之后,怯生生地补充说:“就算要打,能不能打得轻一点?”

他的妈妈努力解释自己的行为:“我揍他的原则是,不得不揍的情况下,用武力镇压。”

林红老师和其他人打断:没有不得不揍这个事。

感觉不对的男孩立刻讨好道:“我听妈妈的话就不会挨打了。”

到底要听什么话?小小年纪就被过早驯化的讨好型人格,看着令人心疼。

他每次说话都看向自己的妈妈,每句话都在努力和“学心理学”的妈妈同频。

可以理解的是,这个妈妈辛苦教育孩子,努力为家庭付出。她学习心理学,打算通过学术知识来养好孩子,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这种用疼痛建立的条件反射,用奖赏培养服从性的方式早已过时。

孩子不是宠物,当他们学会用假性自我讨好父母时,真正的人格发展早已停滞。

许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过程。

父母总先入为主地想用“为你好”的逻辑说服孩子,希望他们理解父母的暴戾情绪和埋头付出,但是从不耐心等孩子表达需求。

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还是用“你还小你不懂,你的首要任务是读书”来搪塞过去。

这种藏在“爱”的名义下的伤害会持续发酵,让小小年纪的孩子习惯了讨好父母和大人。

有些父母常常控诉:“我每天给他做饭、接送补习班,给了他想要的一切,他怎么还不懂事?”

但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保姆式付出”和愧疚教育,而是看见他的需求,接纳他的不足。

这个年代不再是给口饭就行了。

那个拒绝中考的男孩,压垮他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父母对“必须考上某校”的执念。

当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时,只能用“躺平”对待绝望

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成绩似乎成了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

纪录片中,可以感觉到,那些“尖子生”很多是因一次考试失利便彻底厌学。

学者斋藤环提出了一个“角色化生存”概念:

当孩子被简化为“学霸”“乖宝”等人设,真实自我就被抛弃。按剧本演戏的孩子,迟早会累。

那个戴口罩不怎么说话的女孩,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从她一直抖腿到否定自己可以看出,她在努力维护自己是个听话的孩子的人设。

明明考了90分的孩子,一边接新试卷一边接受审问“咋就丢10分啦”;

擅长篮球的孩子想加入社团,却被劝“你上次月考才93分,我感觉你应该先把成绩提升一下”;

吃饭的时候聊起学校的趣事,话题总会被父母带回到“最近老师说你学习状态不行”。

当孩子发现自己永远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只能选择用“躺平”对抗绝望。

就像心理学家宗敏说的:“这代孩子不好糊弄了,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相信大部分家长都看到那句话:如果一个家长足够尊重孩子的天性,那么他大概很快发现孩子是的天性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懒又馋又贪玩。

这句话在网上爆火的时候,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它在老师和家长中间传播,老师和家长争先恐后用这句话去PUA孩子。

可是孩子的天性,也可以说,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

孩子坐在教室一天,不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要先给孩子情绪上的安抚,帮助他排解一下一天遭遇的乱七八糟的问题,然后再开始教育和引导。

不要让功利化的思维,深入家庭的方方面面,扭曲了家庭的价值观。

真正的治愈,是从重建关系纽带开始的

面对孩子的厌学,许多家长急于寻找“快速解决方案”:送去军事化学校、断网收手机,甚至采取一些迷信手段。

但纪录片中的专家反复强调:“孩子不需要被改造,需要被理解。”

真正的治愈,必须从重建关系纽带开始。

林红医生通过“家庭雕塑”技术,让父母直观感受家庭成员的痛苦。

双胞胎妈妈站到“自由的位置”时,她可能已经意识到,家庭成员都在各自的旋涡里挣扎。

而这个场景又揭示了中国式家庭的典型困境:

母亲在自我牺牲中逐渐干涸,父亲在责任逃避中日渐冷漠,孩子在情感荒漠里艰难求生。

要打破这个死循环,必须有人先停下“一切为了孩子”的自我感动,直面婚姻中的裂痕与自我的匮乏。

社交平台上有个高赞留言:

“孩子厌学后,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后来我才知道我一直在用父母教育我的方式在伤害孩子,痛苦一代传一代。”

治愈亲子关系的关键,在于父母能否打破代际创伤的循环,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允许孩子脆弱。

纪录片中,林红老师鼓励口罩女孩:

“原生家庭肯定对我们有影响,但我们每个人还是要走自己的人生路。你马上就要18岁了,不管你的爸爸妈妈以后会怎么样,他们也许会更好,也可能更不好,但那是他们的人生。你可以去外面寻找自己的资源,推进自己的人生。是时候去发展你自己了。”

希望每个人,都懂得“课题分离”,能独自面对自己的课题,也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看完纪录片,我一直在思考:孩子生病了,是意味着家庭的失败吗?父母能接受自己的问题吗,又或者我们能打破这种焦虑育儿吗?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以成绩或者学业为筹码的等价交换,如果孩子说“不想上学”时,父母需要克制自己的不解和说教,对孩子说:“厌学很正常,我陪你慢慢走。”

不去指责不去威胁,就像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抱持性环境”:当孩子坠落时,不做评判指责的地面,而是成为温柔承接的网。

这种接纳不是纵容,而是用信任重建孩子的心理韧性。

当我们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承认自己也会无助、焦虑、不知所措时,亲子关系才能真正走向平等。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的本质,终归是一场关于“人”的觉醒。

来源: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