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条老街的青石板被晨光重新擦亮,当一栋栋老建筑在岁月里舒展新的褶皱,我们总忍不住追问:脚下的土地曾见证过怎样的故事?
当一条老街的青石板被晨光重新擦亮,当一栋栋老建筑在岁月里舒展新的褶皱,我们总忍不住追问:脚下的土地曾见证过怎样的故事?
《肝胆地理》栏目由此启程。我们憧憬沿着城市的街巷肌理,寻找吉林省肝胆病医院与这片土地交织的记忆——从1934年的雏形初现,到如今的现代化专科医院,三迁其址,五易其名,它的年轮里不仅刻着一家医院的成长,更藏着一座城市的阵痛与重生,一个民族的坚韧与希望。
△音频讲述:贾雯畅(院办)
藏着吉林省肝胆病医院
一段滚烫的过往
它曾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医院以“长春市立传染病医院”之名
扎根生长的地方
小楼换颜:今昔在这里重叠
酒店门旁那棵略微倾斜的大树
默默见证了七十余年的变迁
推开酒店的玻璃门
大堂里的吊灯亮堂温暖
很难将眼前的景象
与七十多年前的传染病医院重叠
但翻开历史的褶皱
1949年10月,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后
这栋位于北安路二十三号的建筑
也迎来了属于它的新生
上级派来院长、医务科主任、总务科长
搭起医院的“骨架”
病房两栋、化验室、药房、锅炉房依次就位
39名工作人员 180张床位
当年就收治了581名患者
彼时国家百废待兴
可医院从管理到配置都透着一股干劲儿
这背后是党和政府
对传染病防治的满满重视
白铁锅里的坚守:初创的暖与韧
那会儿的日子苦
条件简陋得让人揪心
没有先进的消毒设备
医护人员就用两口白铁锅
靠着“煮沸法”给注射器和纱布消毒
拧纱布时得两名护士各持一把钳子
朝相反方向用力
生怕出一点差错
患者入院,衣服要全部消毒保管
出院才归还,住院时统一穿病号服
消毒全靠大木桶浸泡、煮沸、冷水清洗
最后靠太阳暴晒
最难的是消除百姓的恐惧
受解放前“千早医院”的阴影影响
大家对传染病医院避之不及
医务人员便扛着喇叭宣传健康知识
编印防治手册挨家送
还上门家访患者
召开治愈病人联谊会
慢慢地,不信任的坚冰融化了
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医院
传染病防治工作也渐渐有了起色
在这栋小楼里
藏着太多让人动容的瞬间
当时的专家张德常为了应对突发情况
常年住在处置室里间的小床上
不回家成了常态
面对白喉、麻疹等高发传染病
从医护到工友,人人熟悉就诊流程
不管白天黑夜
患者一来总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有一年麻疹大流行
科室护士连续半个月没睡过整觉
饿了啃口干粮,困了趴在桌上眯一会儿
眼里布满血丝却依旧笑着安慰患者
那时医院响应国家号召
实行全免费政策
看病、吃饭都不花钱
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医院”
在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代浪潮里
这栋小楼里的人们
用“治好一个患者
就是为国家建设添一份力”的信念
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救治任务
让“白求恩精神”
在病房里、走廊上生根发芽
隔空守望:与“兄弟”共护春城健康
后来,医院迁址
这栋小楼一度成为
长春市儿童医院的办公楼
如今站在楼前
百米开外就是儿童医院的大门
两家医院在时空长河中并无交集
却有着同样守护百姓健康的初心
就像一对并肩作战的“兄弟”
门旁的大树还在
树干微微倾斜
枝叶却依旧繁茂
它见过当年
穿着白大褂匆匆奔走的身影
听过病房里患者康复的笑声
也看着这栋建筑从医院变成酒店
在岁月里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预告:下一期“肝胆地理”,我们将踏足平泉路十七号。那里是医院迁徙路上的又一站,是时光镌刻下的另一处“印记”。在这片土地上,医院完成了从全面防治传染病,到聚焦肝胆专科的华丽转身,开启了守护百姓肝胆健康的全新征程。那些藏在楼宇间的坚守、探索与突破,都将是我们要追寻的动人故事。
初审:王润明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