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喻喜春(1928 年 3 月 —2019 年)是中国现代针灸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刺络放血疗法的创新实践与学术贡献闻名。其职业生涯贯穿新中国医学发展历程,在临床实践、国际医疗援助及学术传承等方面均留下深刻印记。
喻喜春(1928 年 3 月 —2019 年)是中国现代针灸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刺络放血疗法的创新实践与学术贡献闻名。其职业生涯贯穿新中国医学发展历程,在临床实践、国际医疗援助及学术传承等方面均留下深刻印记。
一、求学之路:从寒门学子到医学翘楚
喻喜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唐市星光村的贫寒农家。尽管家境困苦,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宁乡县第三高级中学(现宁乡市第三中学),并得到初中班主任资助完成高中学业。
1955 年,他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新中国早期接受系统西医教育的医学人才。1959 年至 1961 年,他进入卫生部西学中研究生班深造,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为日后中西医结合实践奠定基础。
二、临床实践:刺络疗法的革新者
喻喜春自 1955 年起在安徽省立医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他深耕刺络放血疗法六十余年,提出 “络脉瘀滞致病” 理论,通过观察患者体表异常络脉(如怒张、结节)进行精准放血治疗。其创新包括:
技术突破:发明 “梅花针叩刺结合拔罐” 复合疗法,显著提升放血效率;
工具改良:设计新型三棱针,减少患者疼痛并提高疗效;
适应症拓展:将刺络疗法从传统急症(如中风、高热)扩展至男科病、慢性病及肿瘤康复领域。
他诊治患者超过 130 个国家,包括多位国家政要,被誉为 “东方神针”。1983 年,他参与创办全国第一所针灸专科医院 —— 安徽省针灸医院,并担任首任主任医师。
三、国际医疗: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
1973 年至 1982 年间,喻喜春两次作为中国援外专家赴也门亚丁工作。他在当地推广刺络放血疗法,成功治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前总统谢赫・扎耶德的坐骨神经痛,成为中阿医学交流的标志性事件。他还为也门培养首批针灸医师,推动中医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因其贡献,他获卫生部 “援外医疗先进个人” 表彰。
四、学术传承:著作等身的医学教育家
喻喜春治学严谨,著述颇丰:
核心著作:
《实用中华刺络疗法》(1985 年)系统总结刺络疗法理论与操作规范;
《黄帝内经刺络放血图解》(2014 年)以 600 余幅临床照片记录络脉形态,填补针灸图谱空白;
《男科病针灸特色疗法》(2014 年)公开其独创的脉诊法及 46 种男科病治疗方案。
学术影响:担任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会议英文审稿专家(1987 年),推动中医术语国际化。他培养硕士、博士及国内外进修医师逾千名,其中多人成为中医领域学科带头人。
五、社会贡献:医者仁心的典范
喻喜春始终践行 “大医精诚” 理念:
公益事业:生前资助 40 余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设立 “喻喜春医学教育基金”;
遗体捐献:2019 年逝世后,他将遗体捐赠给安徽中医药大学用于医学研究,延续对医学教育的贡献;
医德传承:提出 “三秒见效” 诊疗标准,强调针灸疗效的即时性与可验证性,其临床病案被纳入多版中医教材。
六、荣誉与评价
官方表彰: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 年)、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10 年);
行业认可: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分会终身名誉会长,被国际针灸界称为 “刺络疗法泰斗”;
媒体评价:《人民日报》曾以《银针传五洲 —— 记针灸专家喻喜春》专题报道其事迹,称其 “用一根银针架起中西医学的桥梁”。
结语
喻喜春的职业生涯跨越中西医、连接海内外,其刺络疗法革新与国际医疗实践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范本。他的学术著作与临床经验成为针灸学科的宝贵遗产,而他的医德与公益精神更彰显了医者的人文情怀。正如他生前所言:“一根银针虽小,却能撬动人类健康的天平。” 这一信念至今激励着中医药领域的后来者。
来源:博主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