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刚刚结束的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会议(ACC.25)“主题壁报”展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晓晨代表王晓教授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VISION前瞻性队列的分析结果,系统评估了OCT斑块炎症对斑块易损性的影响。本刊特邀王晓教授进行点评,让我们来一探
在刚刚结束的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会议(ACC.25)“主题壁报”展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晓晨代表王晓教授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VISION前瞻性队列的分析结果,系统评估了OCT斑块炎症对斑块易损性的影响。本刊特邀王晓教授进行点评,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图1. 王晓教授团队刘晓晨在ACC.25现场发言
研究背景
易损斑块的形成与破裂是冠状动脉斑块进展和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炎症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炎症对斑块易损性的量化评估仍存在挑战。系统炎症标志物缺乏特异性,无法精准评估斑块局部炎症水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高分辨率(10~20μm)的腔内影像技术,可精准识别斑块形态学特征,包括薄纤维帽(TCFA)、巨噬细胞浸润、微血管生成及胆固醇结晶等,为量化局部炎症水平与斑块易损性提供有力影像学手段。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案
本研究基于VISION队列(NCT04022824),旨在研究斑块炎症与斑块易损性特征的关联。研究纳入8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6.5岁,男性占78.7%),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三支血管OCT。共有236个非罪犯病变纳入最终分析,以巨噬细胞指数(平均巨噬细胞浸润角度×巨噬细胞浸润长度)作为评估斑块炎症的指标,并根据其中位数分为低炎症组(≤123.7)和高炎症组(>123.7)。分别分析斑块的OCT定性与定量特征。易损斑块特征定义为:最小纤维帽厚度≤75 μm、最小管腔面积(MLA)≤3.5 mm2、最大脂质池角度≥180°、TCFA(图2)。
图2.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高炎症组的纤维帽更薄(110.1±58.4 μm vs. 160.7±93.3 μm,PPP高炎症组中,TCFA发生率显著升高(24.6% vs. 8.5%,PP=0.03)和FCT≤75 μm(41.5% vs. 25.4%,P=0.01)的比例更高。高炎症组中,巨噬细胞浸润(PP图3. 高低炎症水平下,OCT定量斑块特征对比
图4. 高低炎症水平下,OCT定性斑块特征对比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OCT成像技术,系统地探讨了斑块炎症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炎症水平较高的斑块具有更薄的纤维帽、更大的脂质核心和更高的TCFA患病率。
王晓教授
本研究通过OCT技术将斑块炎症水平与易损性特征直接关联,填补了传统炎症标志物(如hsCRP、IL-6)在特异性上的不足,并揭示了巨噬细胞极化(M1/M2表型失衡)在驱动易损斑块形成与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首次证实,高巨噬细胞指数与TCFA的强关联性,这与PROSPECT试验的结论形成互补。但需注意,易损斑块的形成与进展机制是动态且复杂的,除炎症外,局部血流动力学、血流剪切力、点状钙化分布等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未来需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OCT炎症指标是否真正转化为临床事件。
近年来冠心病人群的抗炎治疗得到重视,CANTOS、RESCUE、COLOT、LoDoCo-2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炎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其中秋水仙碱作为常用的抗炎药物,于2023年被美国FDA批准作为首个针对冠心病的抗炎药物,开启了心血管抗炎治疗新篇章。本研究进一步揭示斑块局部炎症的影像学特征,提示抗炎治疗需“精准定位”高危患者。未来可探索OCT炎症影像学标志物指导的抗炎治疗,验证抗炎对于延缓甚至逆转冠状动脉斑块进展及稳定斑块的疗效,以优化患者分层,从而实现“精准干预”。
专家简介
王晓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准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代谢病区主任。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杰青,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凤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亚洲心脏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委员会会员(FAHS)。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心血管影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指南与共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交流会胸痛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青年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审稿人等职。
主要从事冠心病/心血管代谢精准诊疗和研究工作,擅长高危复杂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自然青年和面上项目(3项)、北京市杰青项目等17项,承担或参与RESTORE、Rota China Registry、RIGHT、OSA-ACS、CAD-CAP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市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2020)、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2016)、市医管局“青苗”计划(2016)、全国“敬佑生命 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2020),龚兰生青年学者奖(2022),第五届中青年心血管病学菁英“科学科研创新”奖(2023)。
在Circulation、Eur Respir J、JACC Imaging、Chest、EHJ Imaging等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110余篇,其中IF>30分2 篇,IF>10分 6篇,单篇最高IF37.8,h指数22。获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参编卫计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心血管内科学》第2版、《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培训教材》第3版和《血管内超声》第2版等专著9部。
刘晓晨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腔内影像学。曾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非共识创新项目、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Rev Esp Cardiol,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等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参编著作3部。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