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创,撬动亿级大市场!小产品撬动大时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7:44 1

摘要:通过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小小一枚冰箱贴撬动了亿元级市场。2025年3月25日,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创下国博近20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鄂璠(部分内容有调整)

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内涵饱满、形式新颖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逛文创、买文创、做文创成为新风尚。

通过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小小一枚冰箱贴撬动了亿元级市场。2025年3月25日,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创下国博近20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

围绕凤冠IP,国博文创团队还开发设计出笔记本、毛绒玩具、马面裙、雪糕、音乐盒等20余款文创产品,展现出文创产业“以小见大”的独特经济价值。

文创店被称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两个月前,来自河北的佳怡(化名)带着儿子一大早来到国家博物馆,他们一进馆,就直奔文创售卖区,“抢”到了凤冠冰箱贴。

除了冰箱贴之外,佳怡还为闺蜜买了一款凤冠音乐盒。“凤冠音乐盒配有国风音乐,美轮美奂,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正漫步于宫廷长廊。”佳怡说。近年来,逛文创、买文创、做文创成为新潮流。内涵饱满、形式新颖的文创产品,既打动人心,又涌动着文化创造新活力。

新风尚

佳怡“抢”到的凤冠冰箱贴,由国家博物馆2024年7月推出。这款冰箱贴上市仅3个月就卖出近8万件,被网民称为当下最想拥有的文创产品之一。除了凤冠冰箱贴,社交平台上的“宠儿”文创爆款还有甘肃省博物馆于2022年6月推出的“绿马”玩偶、苏州博物馆于2023年9月推出的“蟹黄黄”系列毛绒文创产品、杭州博物馆于2024年7月推出的“腮红小破杯”冰箱贴,等等。这些文创产品受到全国各地游客和网友的青睐,直接带动了文化消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阐述道:“小产品即小巧精致的商品,指借助创新设计、精湛工艺等元素,围绕知识产权实现独特文化符号和内容的表现与开发。小产品的理念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演化。从消费者视角出发,任何因产品的独创性、深层意义、体验而激发的消费行为,都可以视为广义的小产品消费。”购买小产品,已逐渐融入年轻人的日常。小产品爱好者自主组建了手账、钥匙扣、手机壳、“集邮”文化(收集限量版小产品)、代购等多种兴趣小组。“95后”小悦拥有数百件博物馆衍生的小产品,她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收藏品,并与同好网友进行热情互动。“我们特别关注小产品对原文物的细节还原度和制作精细程度。”她认为,通过小产品结识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所获得的满足感深远且充实。用复古风格的手机壳装点日常,成为年轻人展现个性的新趋势。这也体现了市场对于年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深刻理解。

小物件引领潮流新风向

2024年10月,一块按朝代顺序将博物馆文物冰箱贴分门别类摆放的板子火遍全网。网友评论:“这简直是冰箱贴文创封神榜!”“只要一块板子,就能让我爱上中华文化!”

梅迁(化名)收集的各地博物馆文物冰箱贴

梅迁(化名)是这块板子的主人,她在2023年冬天逛南京博物院时“入坑”(专注地投入某一件事情之中),从此在搜集微缩版文物冰箱贴上一发不可收。“每逛一个博物馆,我几乎都会买文物冰箱贴,于是就有了按照朝代整理出来的念头。”

在每个冰箱贴旁,梅迁都用液体粉笔标注了文物名称和具体朝代。这些冰箱贴来自全国各大博物馆,更有一些手作达人定制款。如今,梅迁的第二块板子也快贴满了。

在当今社会,小产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撬动着大时尚。梅迁所收集的博物馆文物冰箱贴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这些小小的冰箱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喜爱,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引领着时尚潮流。

博物馆冰箱贴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并非偶然,这其实是年轻人解读、记录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像是一种语言的密码。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看来,文物冰箱贴小巧精致,方寸之间寄托了深厚的民族感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现象。

新价值

梅迁有几款特别精美的定制款冰箱贴,都来自于“95后”文创手艺人莳江(化名)。

莳江曾在杭州从事财务工作,结婚后随爱人定居温州。辞职后的空闲时间,她爱上了逛博物馆。有一次,莳江想买一款喜欢的文创产品,结果发现文创店里没有,平时喜爱做手工的她就动了用黏土做文创的念头。

莳江尝试的第一个作品是清代秋操杯(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纪念杯),杯子呈现粉彩荷花样式,连着绿色的荷叶柄,非常精美。她做了大量案头研究,搜集材料,了解背景以及陶瓷工艺烧制过程和造型细节。

从塑形、打磨、雕刻,到上色、封层,莳江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完成后却发现不是特别像,她又反复雕琢,刻画花瓣的纹路,在细节处修改了几十遍。最终耗时一个半月,莳江终于完成了微缩版本的秋操杯。她在社交媒体发布后,迅速收获了几千个赞,还有人给她发私信询问制作教程。“在这之后,便经常有文创爱好者私信我,问能否定制。还有家长咨询能不能开设线下儿童艺术课程,我很受感动,已开始准备写书、出教程了。”莳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在制作中发现,文物文创从无到有,是真正了解一件文物的过程,这和在文创商店把商品买回家的体验完全不同。”通过文创制作,莳江沉浸式认识了一件件文物。目前,莳江已完成200多个微缩文创摆件、冰箱贴的制作,打造出缩小版的家庭博物馆。作品完成后,她会拿到博物馆去和真品拍一张合影。

小产品撬动大时尚。在这个充满创意与个性的时代,微缩文创摆件、冰箱贴等小产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时尚潮流的新风尚。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像莳江所制作的微缩文创摆件一样,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些小产品不仅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欣赏到精美的艺术品,还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莳江的故事告诉我们,小产品也能有大作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将一件件普通的小产品变成了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她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热爱和执着,她才能在文创领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

小产品撬动大时尚,这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推广。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文化消费的增加,小产品将会成为未来时尚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像莳江这样的创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带来更多精美的小产品,让时尚与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最近,莳江用黏土复刻了上海博物馆里的“黄地黑彩虎枕”——那是一个金代的陶瓷枕头,外观像一只目光炯炯的卧虎。她尤其偏爱那些不常见的、色彩丰富的陶瓷藏品。做文创,让“匠人”莳江找到了一份热爱的事业。她说:“我要把博物馆搬回家。”文创之于年轻人的新价值,也折射出年轻一代坚定的文化追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精神文化需求是一种自我认同的需求。博物馆文创的出圈,反映了一个大的现象和趋势——国潮。国潮核心是中国文化之潮,公众越来越认可中国生产的手工艺品或工业制成品,体现出骨子里对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近年来国内文创的发展亮点在于国潮崛起、非遗焕新以及文旅兴盛。”刘江红表示。

沉浸式体验

2024年下半年,一种“毛绒玩具+沉浸式打包”的文创新体验走红。

这种文创新方式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更让他们通过小小的毛绒玩具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精美的刺绣到复杂的剪纸,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产品,却能撬动大时尚,成为潮流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社交媒体上,文创产品的热度都在不断攀升。年轻人纷纷晒出自己收藏的各种文创产品,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交风尚。这种现象不仅带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促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通过这种方式,文创产业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文化观念。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态度。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文创产品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国内各大文创、毛绒玩具品牌演绎出众多带有各地特色的“沉浸式打包”版本:苏州博物馆打包“蟹黄黄”,陕西有烤“绒馍馍”,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现场“制作”兵器毛绒玩具,甘肃省博物馆则推出“煮”麻辣烫毛绒文创。不少网友表示:打包一兜子回去也花不了多少钱,这种“过家家”的营销方式能提供一种“情绪按摩”,打包体验也赋予了每只玩偶独一无二的意义。

2024年,苏州博物馆将文创产品和消费场景相结合,在繁华的平江路开设了一家“苏州博物馆文创小铺”,每天都上演着打包“蟹黄黄”场景。苏州博物馆文化创意部主任蒋菡介绍:“小铺是苏州博物馆探索的一种新形式,区别于传统商店,它是主题性的慢闪空间,可能每个主题慢闪在一年后就会更换为新形态、新概念。这个新型文创空间鲜明的特点是和年轻消费群体的互动强,可以在商场、文旅街区做延展、复制。”

小产品撬动大时尚

在当今的消费市场中,小产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营销方式,逐渐引领着时尚潮流的新方向。以苏州博物馆的“蟹黄黄”文创产品为例,这一小小的毛绒玩具通过沉浸式打包的体验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更在无形中推动了时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博物馆文创小铺的成功,正是小产品撬动大时尚的生动写照。这家位于平江路的小铺,通过将文创产品与消费场景紧密结合,打造出了一个充满趣味和互动性的购物空间。在这里,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到心仪的文创产品,还能参与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来,如亲手打包“蟹黄黄”等,这些体验无疑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愉悦感受。

而这种以小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模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品牌所借鉴和采用。无论是陕西的“绒馍馍”,还是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兵器毛绒玩具,亦或是甘肃省博物馆的“煮”麻辣烫毛绒文创,都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方式,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推动着时尚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消费市场中,小产品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撬动着大时尚的不断前行。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也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这些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小产品,共同推动时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踏入这家文创小店,仿佛步入了一个活脱脱的苏州水产市集,然而店内琳琅满目的商品全是毛绒玩具,从鱼篓、蒸锅到大闸蟹,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这种充满苏州风情的沉浸式购物体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他们购买的毛绒大闸蟹,旁边摆放着一小碟毛豆和一瓶黄酒的照片,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博物馆文化创新的一部分,“蟹黄黄”并非一只普通的大闸蟹。据蒋菡介绍,“蟹黄黄”系列毛绒创意产品的灵感来自馆藏的清代“金殿唱题名片袋”,上面绣有的金色螃蟹象征着考取“一甲”的美好祝愿,寄托了对考生金榜题名的期盼。

2023年,苏州博物馆还创新性地推出了一个文化新空间——“一平米博物馆”。蒋菡进一步说明,“一平米博物馆”是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主题快闪项目。通过主题性的策展,将苏州博物馆的文物元素和文创产品等内容以“微展览”的形式展现,深入不同城市、各种场所。这个项目通常采用小巧精致的展示方式,创造出精致而美丽的文化展览,结合主题性的文创产品进行销售,旨在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仅一年时间内,“一平米博物馆”便从苏州出发,在广州永庆坊、秦皇岛以及深圳甘坑古镇猫的天空之城书店成功打造了“吴越争霸”“文藤花开”等多个主题展览,使得苏州博物馆及其文创产品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这些展览融合了文物仿制品展示、文化元素呈现、文创产品销售以及盖章打卡互动体验等多种元素,赢得了众多观展者的喜爱。

2023年10月8日,在北戴河举办的“一平米博物馆”之“吴越争霸”展览现场,蒋菡分享了她的见解:“‘一平米博物馆’以一种轻量级的方式,触及那些被困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自从我从事博物馆工作以来,越发感觉到博物馆并非是被建筑所限定的‘圣殿’。我们必须将文创视为连接公众与博物馆之间桥梁的一个窗口,以此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通过跨界合作来不断探索并扩展博物馆的可能性。”

随着国风国潮热度持续攀升,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成为热门话题,这进一步坚定了许多博物馆利用自身藏品开发文化IP的信心。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小而美的产品撬动大时尚潮流。

文化IP凭借其高黏性受众特性,使博物馆这类文化IP载体备受关注。基于知名文化IP设计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往往能迅速吸引眼球。2024年暑假期间,徐晶晶(化名)在毕业十年后回到兰州大学参加校友聚会,并带着孩子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购入了数款“绿马”文创产品。这些“绿马”是以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为原型,设计出的产品不仅增强了互动性,还有效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藏品的距离。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崔又心介绍说:“这种歪头歪嘴的铜奔马形象十分独特,与我们常见的马大相径庭。设计团队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赋予了它全新的个性特质。经过无数次的设计调整,最终呈现出一个既可爱又搞笑的卡通形象。当我们拿到最终样品时,不由自主地笑了出来,大家看到它天天露着大牙齿的笑容,感到格外治愈。这也表明,博物馆并非总是严肃的,也可以是轻松愉快的。”

自2022年亮相市场以来,这款小巧的“绿马”玩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多次跻身销售榜单前列,其热销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绿马”还肩负起了传播城市文化的重任。在2024年的兰州马拉松赛事中,“绿马”与兰州市博物馆的吉祥物“兰小五”携手亮相,为赛事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这场融合了“文化+运动”的城市庆典,不仅促进了体育与历史的交融,也让更多人对甘肃的文化、尤其是兰州的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江红指出,文创产品的火爆现象背后,是文化自信与消费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成为爆款。除了各大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外,各个城市也在积极挖掘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IP形象。

文创+

“文创+非遗”“文创+国风”……文创“圈粉”年轻人的同时,也给各大博物馆带来更多的客流量和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暑期,三星堆博物馆的门票和文创收入达到了1.22亿元;2024年苏州博物馆(含西馆)的文创收入为1.17亿元。部分大型博物馆的文创产业发展成熟,文创类收入占博物馆总营收的2/3甚至以上。更重要的是,因文创崛起而带动的文化产业大发展,为城市打造了一张张新的“文化芯片”。

依托“大文化”IP,各地区组织策划了多种文旅活动,带动文旅消费。

这种通过小产品撬动大时尚的现象,不仅展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也反映了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文化内涵的追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机构加入到这一潮流中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富有创意和文化价值的产品涌现出来,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来源:非遗文创秀

发布:纪法文化融媒体中心

审核:纪法文化融媒体中心

责编:青栀

来源:经贸快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