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间小路的晨光里,在社区楼栋的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步履不停,他们是基层医生,握着最常用的听诊器,守着最贴近民心的诊室,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寻常巷陌。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持,筑牢了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基层
编者按:在乡间小路的晨光里,在社区楼栋的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步履不停,他们是基层医生,握着最常用的听诊器,守着最贴近民心的诊室,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寻常巷陌。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持,筑牢了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基层医声记》,记者将扎根一线,记录下这些平凡医者的坚守与温度。
大众网记者 商永恒 赵菲菲 东营报道
在垦利区永安镇卫生院,每天清晨,口腔科的诊室外总是早早坐满了候诊的患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几十年来看牙只认一个医生——张秀英。从青丝到白发,53岁的张秀英已在这里默默耕耘了32个春秋,用精湛的医术、温暖的笑容和不变的初心,成为一方百姓心中值得托付的“健康守门人”。
从零起步,她是基层口腔学科的“拓荒人”
1993年,怀揣着医学梦想的张秀英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永安镇卫生院。当时的卫生院口腔科几乎是一片空白,老百姓看牙病要奔波到遥远的城里。面对简陋的条件和群众迫切的需求,年轻的张秀英没有退缩,毅然挑起了创建口腔科的重担。
“既然来了,就要扎下根,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科室从无到有,设备从旧到新,技术从单一到全面,这一切都倾注着她的心血。为了提升业务能力,她多次自费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将口腔内科、外科、修复、正畸乃至种植牙等先进技术一一引入基层。32年过去,当初薄弱的口腔科已发展成为功能齐全、技术过硬的重点科室,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基本需求,更吸引了周边乡镇的患者慕名而来,创造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精益求精,她是患者信赖的“技术标杆”
在医学领域,技术是安身立命之本。张秀英深知,唯有不断精进,才能不负性命相托。她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尤其在高难度阻生牙拔除、正畸和种植等领域技术精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行医数十载,她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始终保持“零差错、零事故”的纪录,在群众中建立了极高的信誉和威望。
她的诊室,是卫生院里最忙碌的地方之一。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患者白跑一趟,她习惯了放弃午休,推迟下班,休息日一个急诊电话就立刻赶回医院。无论多忙多累,她脸上那抹招牌式的微笑从未消失,总能瞬间缓解患者对“看牙”的紧张与恐惧。
医者仁心,她是百姓身边的“贴心家人”
在张秀英的从医哲学里,医术重要,医德更重要。她对待每一位患者,无论贫富、职业,都一视同仁,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提供最适宜、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坚决杜绝过度医疗。
这种真诚与善良,让她和许多患者处成了亲人。有的孩子从小看到她成年,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是她的“忠实粉丝”,甚至有一些在外求学的孩子,即使身处省城济南,拥有全省顶尖的口腔医疗资源,在意外受伤后第一个想到的,依然是远在故乡的“张医生”,一定要让她看了病历才安心。这份跨越地域的深厚信任,是对她医者人格的最高褒奖。
甘为人梯,她是团队成长的“领路明灯”
作为科室带头人和一名老党员,张秀英始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她不仅自己刻苦钻研,还积极开展对下级医师的指导,组织院内讲座,规范操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带动整个科室诊疗水平持续提升。除了诊疗工作,她还积极承担起全镇中小学生的口腔健康查体、窝沟封闭、征兵体检、健康宣教以及下乡进企业义诊等公共卫生职责,将口腔健康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角落。
辛勤的付出赢得了各方的广泛赞誉。张秀英先后荣获全县卫生工作“先进个人”“永安镇四德模范人物”“垦利区最美医生”“东营市第二届黄河口基层名医”“优秀党员”“黄河口好医生”等众多荣誉称号。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她三十二载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面对赞誉,她总是淡然处之。她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医生,选择留在这里,我从未后悔过,看到患者笑着离开诊室,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三十二年扎根基层,三十二年仁心守护。张秀英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她就像一棵深深扎根于沃土的大树,为一方百姓遮风挡雨,送去健康与安心。
来源:海报东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