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支撑要素。作为与北京海淀区齐名的全国两大科教智力高地,洪山区集聚35所高等院校、94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校大学生超60万人,年均毕业生超13万人。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19日电 (肖满 胡权 肖啸龙)从地铁口到大学校园,从直播带岗到零工驿站,武汉市洪山区把就业服务“搬进”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支撑要素。作为与北京海淀区齐名的全国两大科教智力高地,洪山区集聚35所高等院校、94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校大学生超60万人,年均毕业生超13万人。
今年以来,洪山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局等部门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聚焦“才聚荆楚”计划和“学子聚汉”工程目标,紧盯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留汉”就业创业需求,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练兵场”、展现干部精神风貌的“大舞台”。
通过持续擦亮“春风行动”“就业嘉年华”“就业职达站”等系列招聘品牌,有效整合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与市场化人力资源机构力量,助推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意向与重点企业引才需求精准对接,将青年人才“流量”真正转化为发展“留量”,为洪山加快建设高能级大学之城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
精准服务
在立体招聘中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立足洪山“九街一乡”行政区划和高校集聚的区域特色,建立常态化招聘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就业人才领域青年干部在一线服务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通过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大学之城就业嘉年华”等招聘活动共51场,实现4.3万个就业岗位定向投放、精准匹配。紧跟数字化转型趋势,积极拓展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短视频推介等新型人才服务方式,打造“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实现就业服务“有流量更有留量”。
针对暑期校招空档这一长期困扰大学生就业的痛点问题,将就业服务嵌入地铁换乘站、高铁站、“汉超”赛场、图书馆、景区服务站点等人流密集的城市公共空间,创新推出“大学之城就业职达站”系列招聘活动,让就业服务更具温度、更可感知,为青年人才“留汉”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拓宽渠道
在服务创新中锤炼干部实干担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就业形态面临深度变革和冲击,在新就业形态领域,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渠道。洪山区以此为契机,将基层党建和零工驿站建设工作两手抓,组织、人力资源等部门同街乡一道,以“抓党建、办实事、促就业”为抓手,努力构建“党组织领导、各单位协同、多举措推进”的就业服务体系,织密基层就业服务网。
在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支持下,各零工驿站联动辖区街道、商会、协会资源,通过组织政策宣讲、座谈交流、现场招聘等方式,跨区域推送就业信息,跨行业缓解用工短缺,形成多元共济的就业服务生态。目前已建成卓刀泉街国创零工驿站、黄家湖大学城红海零工驿站和关山街新鲜人零工驿站、和平街中部零工驿站和武汉火车站零工驿站等站点,累计发布灵活就业岗位信息超6000条,服务求职者6800余人次。通过集聚各方资源,覆盖全区、辐射全域、服务全员的就业矩阵逐渐成形,已成为全区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生力军。
系统谋划
在体系建设中培养干部战略思维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建设高能级大学之城,必须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应链作为支撑。在深入研判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导向的基础上,洪山区人力资源局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组织专班申报2025年湖北省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全力打造具有洪山区域特色的“人力资源供应链体系”,最终作为武汉市唯一推荐项目成功入围。
同时,坚持以“留”为导向,依托武汉市“数智人社”大数据资源,聚合科创大厦、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谋划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家门口、校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全力构建具有洪山特色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坚持以“用”为重点,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把就业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成果转化等做实到产业链上、产业园里,为洪山引聚人才、用好人才创造更好条件,打开更大空间。
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留汉”就业创业,既是一项重要的人才工程,也是培养锻炼干部队伍的战略工程。洪山区将继续把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服务作为干部锻炼成长的大舞台,在工作一线锤炼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工作作风,努力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更好回应时代之需、青年之盼,为武汉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作出洪山贡献。(完)
来源:中新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