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堂大学里的普通教学课程,一次关于极端女权的理性讨论,正被断章取义变成小作文,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场针对教师的网络暴力风暴。
一堂大学里的普通教学课程,一次关于极端女权的理性讨论,正被断章取义变成小作文,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场针对教师的网络暴力风暴。
暨南大学教室里,郑副教授正在讲述意识形态传播案例,其中涉及到极端女权主义的表现形式。他谨慎地将女权与极端女权区分开,以学术角度进行分析。 然而几天后,他被断章取义的讲课内容突然在小红书和微博上疯传,一下子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件起源于郑副教授在课堂上批判极端女权的讨论。据听过完整录音的学生透露,教授明确分割了女权和极端女权。
他从意识形态传播的角度讲解极端女权和其他几个颜色革命案例,对于课堂上的不同声音也没有驳斥,甚至还给一名讨论态度正确的女生加了分。
课堂上有一位女生情绪激动,直接对教授进行人身攻击,但教授始终保持冷静,以理服人。这段内容被选择性截取,变成了攻击教授的“证据”。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因小作文而遭受网络暴力。就像此前王力宏被写小作文后风评烂掉一样,即使内容可能是假的,但对一个人的形象损害却是巨大的。
在这起事件中,断章取义的内容被发到小红书后,迅速引发了对郑教授的围攻。一些网友甚至开始扒郑教授的论文,试图找出更多“黑料”,但最终只找出一个笔误。
小红书作为内容平台,近期正因为内容生态问题受到质疑。国家网信办曾一纸通报批评小红书热搜榜单长期充斥明星八卦、琐事炒作等低质内容。
该平台上的性别议题和阶层话题尤为敏感。关于生孩子、彩礼、买房买车等话题常被上升到男女地位、女性独立等高度,存在故意诱导性别对立的嫌疑。
在这次事件中,即使有人尝试澄清辟谣,也很快被删除评论并拉黑。这使得理性声音难以得到传播,而极端言论反而获得更多关注。
类似的现象在其他平台也屡见不鲜。有些人故意放大个别案例并曲解为普遍现象,通过虚构事实、断章取义、恶意关联等方式发布内容。
真正的平等对话,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暨南大学这起事件也让我们看到,课堂应该是自由讨论的地方,而不是断章取义收集素材的地方。
苏炳添院长对全红婵的支持表明,学校应该保护每一位合法权益者,拒绝网络暴力,营造理性讨论的氛围。如今郑副教授仍在等待学校的公正处理。不少学生自发站出来为他辩护,强调他 “全程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唯有理性思考、尊重事实,才能避免陷入无谓的对立与纷争。
让我们期待暨南大学能顶住压力,认真调查,给出一个公正的结果。
来源:沪湘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