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与ABC排名官微联合发布的2025年陕西省高校榜单显示,西安交通大学以全国第12名蝉联省内榜首,西北工业大学(全国第22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国第35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国第60名)、陕西师范大学(全国第74名)分列第二至第
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与ABC排名官微联合发布的2025年陕西省高校榜单显示,西安交通大学以全国第12名蝉联省内榜首,西北工业大学(全国第22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国第35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国第60名)、陕西师范大学(全国第74名)分列第二至第五。
值得关注的是,西北大学(全国第79名)与延安大学(全国第294名)分别位列省内第6和第20名,展现综合类与地方院校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西北工业大学以全国第22名、省内第二的成绩巩固其理工类高校的领先地位。
作为国防七子之一,该校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等领域深耕多年,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近年更在无人机、空天动力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同城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3名)相比,西北工大在产学研协同上更侧重军工合作,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建立深度联动。尽管全国排名较2024年持平,但其在理工类高校中的竞争力仍居全国前列。
西北大学以全国第79名、省内第6名的成绩勉强守住综合类高校的中游位置。该校地质学、考古学等学科历史积淀深厚,近年试图通过拓展大数据、环境科学等新兴方向寻求突破。
然而,受限于经费与地域吸引力,其全国排名较去年下滑4位,与长安大学(第7名)、西安理工大学(第8名)的差距逐渐缩小。
业内人士指出,若无法在学科交叉与成果转化上提速,西北大学或面临被理工类院校全面超越的风险。
延安大学第20延安大学以全国第294名、省内第20名的成绩成为榜单中的“逆袭者”。
作为陕北唯一综合性本科院校,该校依托红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文物保护等特色学科,与延安干部学院、枣园革命旧址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尽管办学层次仅为“区域高水平大学”,但其在基层治理、文旅融合领域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扎根陕北就业的比例超60%。此次排名虽未显著提升,但在非省会高校中已属难得亮点。
从整体排名看,陕西省高校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前25名中,20所位于西安,咸阳、宝鸡、汉中等城市仅零星分布。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形成“三巨头”,牢牢占据理工类赛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唯一农林类“双一流”高校,在杨凌示范区独树一帜。相比之下,地市高校如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第21名)受限于资源与区位,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值得注意的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第25名)与西藏民族大学(第19名)虽属特色院校,但全国排名均在300名开外,学科影响力亟待提升。
对此,此次排名揭示了陕西高校“头部集聚、腰部乏力、尾部挣扎”的现状。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延安大学的表现,分别映射出理工强校的稳固地位、综合院校的转型压力与地方高校的特色突围。
未来,如何打破西安的资源垄断,推动高教资源向地市倾斜,将是陕西实现全域均衡发展的关键命题。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城市年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