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一个出生在十八线县城下农村的女孩,高考到省会城市上学,毕业到北京工作。
01
我是一个出生在十八线县城下农村的女孩,高考到省会城市上学,毕业到北京工作。
上大学、就业
这大概是一个普通县城女孩,打算以自由的姿态向上跃迁的所有路径。
那时候的我,一心想离开家乡,去传说中的大城市见世面。
但现在,县城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似乎正在被互联网扼杀。
02
今年春节回县城老家,一个比我小16岁的同辈女孩过来跟我说话。
多年未见,我已几乎无法跟小时候的她对号入座。但她热情、活泼,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无畏,与幼时的我截然不同。
她现在在老家的师范上学。
我问她平时不出门时做些什么,大抵就是刷手机视频、看直播,或者学着网上的红人化妆打扮、自拍,因为男孩子会喜欢。
我笑笑不知道该说什么...
跟她讲“这个年龄最重要的是学习”吗?
还是告诉她“女孩子不要着急谈恋爱,以后会遇到更优秀的”?
如果我是她这个年纪,大概最不会听的就是这些“谆谆教诲”吧。
03
互联网抹平了大城市和小县城的鸿沟。
当一个人不管身处何地,随时可以浏览千里之外的风景,动动手指就能下单各地特色美食,输入几行文字就能得到海量资讯和知识,来回刷新几次就会有符合喜好的俊男靓女、奇闻异事推送到眼前。
走出县城,还有必要吗?
10年前,朴树的《平凡之路》火遍大江南北。
无数不知天高地高的年轻人、倦怠的中年人,在ktv里唱到声嘶力竭,却唱不出这首歌的魂魄。
因为没有“跨过山和大海”、没有“穿过人山人海”、没有“曾经拥有着一切”,是没有资格说“平凡是唯一的答案”的。
互联网提供了海量信息、风景和知识,但屏幕中的世界是二维的、被算法筛选过的。
没有亲自置身于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参与线下讲座互动、品尝当地美食的口感、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氛围,同样没有资格说“我就是喜欢小县城”。
更何况,大城市带来多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同背景的人群,会激发出你未曾想过的可能性,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甚至改变人生轨迹。
对现状的被动接受不是选择,困于方圆之地的选择也不是自由。
有些体验,只有“在场”才能获得;有些选择,错过最佳时机后更难实现。
04
一二十岁的孩子,拥有父母的供养、大把时间和精力,但其实能跟这个社会谈判的筹码并不多。
通往大城市的车票,最好是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而这张车票的目的地,大概率跟学习成绩有关。
希望女孩子们都能努力拿到这张车票,去看看自己能做到些什么,你能拥有的超乎你想象。
来源:阿东谈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