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创客大赛奖项揭晓,“猪群实时守护战” 获银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6:01 1

摘要:在全球农创客大赛线下路演现场,一支来自中国的青年团队——“猪群实时守护战”,凭借一套用人工智能监控猪群健康的方案,从97个国家、519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银奖。

养猪也能拿国际大奖?听着像笑话,但确是真事。

在全球农创客大赛线下路演现场,一支来自中国的青年团队——“猪群实时守护战”,凭借一套用人工智能监控猪群健康的方案,从97个国家、519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银奖。

别看名字接地气,这支队伍背后的技术含量可不低:用AI视觉系统+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全天候监测猪只行为,一旦发现异常,比如发热、嗜睡、打架、跛行等,就会立刻发出预警。

这个技术听上去高大上,落地却是真实可见的,团队自2022年底开始调研,针对规模化养猪场常见的问题——疫病传播、人工成本高、管理效率低,逐步搭建起一整套智能化养殖系统。

如今,这套方案已在部分养殖场落地实践。数据显示,在育肥阶段,一名饲养员一年能养1万头猪,大大减轻了人力压力。

而这,正是评委们看重的地方:不是停留在PPT上的“创新”,而是真正在地里跑得动的“解决方案”。

在很多人印象里,人工智能是写代码的、做芯片的,跟养猪、种田八竿子打不着。

如今“猪群实时守护战”获得银奖,是个标志性的信号——科技不再只属于城市,也开始走进乡村。

有人质疑,这是不是“杀鸡用牛刀”?把人脸识别用在猪脸上,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但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5年7月,中国散养生猪每头利润仅6元,规模养殖也下降了96.1%。在这么薄的利润下,任何能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的方式,都是“刚需”。

在2025年的全球农创客大赛上,AI养猪并不是个例,来自坦桑尼亚的SafeSip团队解决了东非禽类饮水污染问题;

美国的PlanPulse Patch团队用智能感知系统帮助北美温室种植户提前发现病害,减少损失。

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用技术手段,把农业中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可控。

最主要的是,“猪群实时守护战”团队成员大多未满30岁,在这个传统印象里“靠经验吃饭”的行业里。

他们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他们不是要改变农业的本质,而是让农业变得更高效、更可持续。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些青年项目能不能长久?是不是昙花一现?

但从大赛主办方提供的数据看,这个担心或许多余。过去五年,大赛共孵化了1000多个农业创新方案,全部在本地完成落地实践。

比如,2024年获得冠军的秘鲁Identi团队,不仅登上了意大利世界粮食论坛的舞台,还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实地支持。

而在2025年夏天,他们又来到中国云南大理参加数字农业训练营。在大理宾川柑橘科技小院,青年创新者与高校科研团队共创,把“创新”从实验室带到田间地头。

也许有人会问,高科技是不是会加剧农业的不平等?小农户用不起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但全球农创客大赛的评分体系里,有25%的权重给了“社会-环境可持续性”,其中明确强调了“减少污染、提升小农收入、促进性别平等”。

比如,肯尼亚农创客凯莱布在大理参与调研后表示,云南在柑橘种植中用的“微生态治理”理念,非常适合非洲推广——用细菌防病、用发酵液养土,成本低、效果好。

这说明,只要设计得当,科技可以成为“包容性工具”,让更多小农户用得起、用得上,才是农业科技真正的价值所在。

全球农创客大赛迄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年,已累计吸引了来自六大洲97个国家的项目申请。

2025年这一年,报名数量更是达到往年的三倍。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一场持续五年的科技助农接力跑。

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有一句话说得很实在:“我们希望从‘最初一公里’开始,把农业科技真正推到‘最后一公里’。

这也是“猪群实时守护战”这类项目存在的重要意义——它不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能落地、能推广、能解决问题的“真技术”。

来源:小眼知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