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浩淞农业科技集团科技赋能书写乡村振兴东北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5:36 1

摘要:浩淞农业科技集团,立足东北大地,以科技赋能的智慧,充分激发产业协同的力量,立志让黑土地变成流金淌银的“金土地”,在苍茫的东北大地上写下了一张乡村振兴的出色答卷。卷面上写满让农民“种得好、赚得多、过得好”的民生情怀,以及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神圣使命感、责任感。

在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有限耕地资源如何发挥最大效益,已然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议题。

是啊,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东北,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应如何答好粮食安全这张新时代的答卷?

浩淞农业科技集团,立足东北大地,以科技赋能的智慧,充分激发产业协同的力量,立志让黑土地变成流金淌银的“金土地”,在苍茫的东北大地上写下了一张乡村振兴的出色答卷。卷面上写满让农民“种得好、赚得多、过得好”的民生情怀,以及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神圣使命感、责任感。

图为基地航拍

让黑土地成为金土地:在“痛点”里寻找希望

浩淞农业科技(大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淞集团),成立于2018年;集团在东北三省一区、北京、天津、深圳设立14家公司,业务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农业托管种植、粮食收储、仓储物流、微生物肥生产、新能源研发、气象服务、农业大数据等领域。

图为浩淞集团董事长黄兴华

在浩淞农业创业之初,公司创始人黄兴华就确立了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初心、‘服务农民’为使命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公司以先进种植模式为引领,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技,为合作的农户提供农业服务,促进增产增收。公司还汇集诸多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致力于农业服务的有识之士,聚合力为农户服务,赢得广大农户的赞誉。

从2018年转型农业产业化时的“减产困境”,到2024年带动超万亩耕地实现16.65%的增产;从破解“土地碎片化、劳动力老龄化、产后服务缺失”的三大痛点,到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2018年至2024年7年间累计服务农户1.5万余户,累计作业面积突破100万亩。

所谓“痛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浩淞集团在黄兴华董事长的带领下,一边破解痛点,一边抢抓机遇,在希望的原野上砥砺前行。

于是,那些曾是东北千万块碎片化的耕地,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成为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里科技与生态共舞的样板田。

在土地碎片化方面,他们通过创新种植模式与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在相关区域,他们通过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战略,让老百姓亲身体会、亲眼所见,浩淞农业种植模式与技术结合给他们带来的增产增收,从而实现以一人带动多人,一块地带动多块地的良性发展。

在农村劳动力断层与老龄化问题上,浩淞农业集团以科技赋能种植,以工业标准化种植体系带动新农人,实现老青衔接,解决地谁种问题。同时大力推动智能化农机设备在播种、除草、收割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效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在产后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浩淞集团构建了涵盖收购、加工、仓储、金融、保险、期货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极大地增强了产业链的协同性。集团旗下的粮食收储集团制定了严格的粮源标准化管控体系,确保了粮食的质量和储存安全。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构建了“金融 +产业 +农户”三位一体合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从2021年的小户托管面积四五亩,十多块地,到今天的单体地块五百亩以上;从2021年的最大六行播种机,到今天的24行播种机……

一组组数据是浩淞农业科技高效、高质发展的最有力的诠释。

在具体实践中,浩淞人认识到,要想黑土地变成金土地,“另起炉灶”并不是明智之举,要在现有土地制度和农村现实下,找到一条“不流转土地经营权,也能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的新路径。

这条路上,科技是“钥匙”,产业是“骨架”,农民是“主角”。

于是,浩淞集团的“双轮驱动战略”出台了。

与传统土地流转模式相比,“双轮驱动战略”具有诸多独特优势。在保障农户权益方面,该战略充分尊重农户对土地的经营权,让农户能够全程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农产品的收益,还能从产业增值中分享红利。

在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内,农户通过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激发庭院经济活力等项目,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增长。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浩淞集团通过科技赋能,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和农业科技,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显著提升。仅以玉米大豆间作为例,通过合理配置植株间距和光照资源,玉米密度提升至6000株 /亩(传统约4000 -5000株 /亩),平均单产达2000斤 /亩(传统约1700斤 /亩)以上,增幅超20%;大豆单产达500斤 /亩以上(传统约400斤 /亩),增幅超25%,综合收益大幅增加。

从2018年转型农业产业化至今,浩淞集团的战略定位经历了逐步优化与升级的过程。在转型初期,集团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提供者”为基准身份,聚焦“先进种植模式引领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双轮驱动,致力于解决“地谁种”的难题,助力合作农户增产增收。随着业务的深入发展,集团逐渐认识到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性,开始以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为核心引擎,聚焦农业产业集群高新技术的整合创新与转化应用,着力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先驱者”。

图为基地航拍

浩淞数智化农业服务中心管控平台。

科技赋能种地新理念:让每一寸沃土都说话

早些年靠天吃饭,种地靠经验,如今种地靠科技赋能。

2020年春节后,浩淞农业产业化发展首站,选在地理条件相对复杂的黑龙江省集贤县。这里属于典型的三江平原,四季分明,气候多变,甚至同一乡镇的不同村落都有着各自的气候特点。农技团队筛选的13户土地涵盖了7种小气候,共计托管服务5000多亩土地。深夜,农技团队的工作还在继续,他们总结苗情生长态势,统计记录生长数据。

经过科学管理,当年托管的秋季粮食产量比当地平均亩产增产30%以上。

而浩淞的十项核心农业科技覆盖“选种 -种植-管理 -土壤养护”全流程,更是让农民拍手叫好。

浩淞集团不断为现代农业种植加持科技内涵,让黑土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目前浩淞农业已成功研发玉米大豆间作、高密度玉米种植等四种先进模式,其中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在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展现出了较强的适配性。在土壤条件方面,无论是壤土、砂土还是黏土,通过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都能取得较好的种植效果。在气候条件上,该模式在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下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利用光热资源,抵御部分自然灾害。在种植管理上,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等,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和精准防治病虫害。

浩淞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机制。研究院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同时,设立了专门的试验田,对新的科技成果进行田间试验和验证,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注重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快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目前,已转化的技术成果为项目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推广为例,通过技术的应用,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 -7000元人民币,实现了“一田双收、双增双赢”。此外,微生物肥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技术对单产提升和土壤保护发挥了显著作用。其中,秸秆再生黑土技术,通过将秸秆转化为腐殖质或有机碳材料,补充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薄、瘦、硬”的问题,减少了20%以上化肥使用量,同时带动单亩增产20%以上,对土壤保护和单产提升的综合作用最为显著。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是农户对新技术缺乏足够的认知,接受起来很难。部分农户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对新的种植技术和模式存在疑虑,担心技术不成熟会影响产量。此外,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如购买新的农机设备、采用新的农资产品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推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渐渐地,农民们认识到,浩淞农业集团没有扎花架子,而是踏踏实实地为他们着想。浩淞农业的这些科技,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实验室成果,而是“接地气”的实践结晶——每一项技术都经过试验田的反复验证,每一个参数都贴合东北的自然条件,每一次推广都以农民的“获得感”为标准。正如浩淞农业一位农业专家所说的那样:“科技赋能农业,不仅仅是给农民‘送机器、送技术’,而是让农民‘会用、能用、管用’,让每一寸黑土地都能‘说话’,告诉大家怎么种才是最好的。”

图为浩淞农业农机调度中心。

协同机制同向发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样本

浩淞旗下的农业科技、粮食收储、物流商务等五大产业集团,在项目推进中形成了紧密的协同配合机制,极大地彰显了农业发展中的“浩淞魅力”。

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引领着现代农业新方向。

在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里,14个子项目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动的“链”——农业种植提供优质原料,粮食收储保障“粮安”,深加工延伸价值,物流商务打通流通,畜牧养殖实现“种养循环”,文旅项目激活乡村活力……一条“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体验”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正在东北黑土地上形成。

图为高密度大豆种植基地。

农业种植,是这条产业链的“源头活水”。浩淞通过“集约化托管种植”,单个示范区3年内整合改造30万-50万亩土地,推广玉米大豆间作、高密度玉米种植等先进模式。2024年,示范区的玉米平均单产达2100斤/亩,大豆达500斤/亩,较传统种植分别增产23%和25%。这些标准化种植的粮食,不仅是农户的“增收粮”,更是下游深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

粮食收储则是产业链的“稳定器”。东北传统的“地趴粮”模式,每年造成15%的粮食损耗,还容易滋生霉菌。浩淞建设的标准化粮仓,采用智能温控、通风系统,将粮食损耗率降至3‰。“以前存粮怕发霉,卖粮怕压价,现在有了浩淞,存得安心,卖得值钱。”吉林省白城市的一位农民深有感触地说。截至2024年,浩淞已在东北设立6个粮源标准化仓储设施,年收储能力达100万吨,为农户挽回粮食损失超千万元。

深加工是产业链的“增值引擎”。除了粮食深加工,浩淞还打造了糯玉米深加工项目,开发出控糖糯玉米面条、降脂糯玉米窝窝头、养生糯玉米饺子粉等产品,这些‘健康食品’一经推出,就成为都市超市的‘爆款’,让糯玉米的附加值较传统产品提升5倍以上。

畜牧养殖则让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循环”。在浩淞的肉牛养殖基地,牛吃的是示范区种植的青储玉米,排出的粪便则送往沼气工程,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田间,滋养耕地。2024年,示范区的肉牛养殖项目带动50-100人就业,肉产品通过“产地直供”进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溢价率达30%。

物流商务则是产业链的“流通血脉”。浩淞建设的常温库、冷链库,能满足粮食、果蔬、肉类等不同产品的仓储需求;多式联运的物流网络,将铁运、陆运、海运无缝衔接,2027年前可实现“主要粮源地到消费市场”的全覆盖。2023年,庭院经济项目产出的绿色果蔬,通过浩淞物流,48小时内就能从农村直达南方沿海大城市市民的餐桌,物流成本较传统分散运输降低25%。

就连农户的“小院子”,也被纳入了产业链的“版图”。浩淞的庭院经济项目,动员农户利用家庭院落种植绿色果蔬、养殖家禽家畜,产品通过园区仓储物流直供电商平台。2024年,示范区已有1000户农户参与庭院经济,户均年增收1万-2万元。

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的项目中,自营的9个核心项目在产业链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以农业种植项目为例,通过土地整合与标准种植,不仅为下游产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粮源,还通过标准化种植流程,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微生物肥项目针对东北“滥用肥、多用肥”的问题,生产微生物水溶肥、叶面肥,实现了减量用肥、稳产提产和生态修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外部协同的5个项目则有效地弥补了项目短板。

2024年,浩淞示范区的农户户均增收达2万元,较传统种植提升40%;整体带动就业超1万人,人均综合薪资收入8万元/年。正如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的一位负责人所说:“浩淞的产业协同模式,不是简单的‘1+1’,而是‘1+1>2’的乘数效应,它让东北的农业从‘卖原料’变成‘卖价值’,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样本’。”

在浩淞集团的蓝图里,项目将从“园区运营者”转型为“模式赋能者”。未来在模式输出方面,浩淞集团计划对已有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体系。然后,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和分析,对输出模式进行个性化调整和优化。对于土地资源丰富但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重点输出先进的种植模式和农业科技;对于市场需求旺盛但产业链不完善的地区,着重输出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同时,建立技术服务团队,为模式输出地区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输出的模式能够在当地落地生根,推动不同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浩淞农业集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们心中始终装着农民,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彰显了农业人的大爱精神。今年7月9日,黄兴华董事长委托浩淞集团吉林区域总经理于万千等十五位工作人员,深入长春市九台区波泥河街道茂林村,开展了一次“情系乡土,关爱夕阳”公益活动。他们逐门逐户看望并慰问村里的十五位高龄老人,并送上温暖心意。

浩淞集团吉林区域总经理于万千转达了黄兴华董事长的浓烈的乡土情怀和深切的感恩之情:“浩淞农业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种植模式为引领,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致力于促进合作农户的增产增收。”

多年来,浩淞集团董事长黄兴华一直秉持着“三不原则”,即“不吃老百姓一口饭,不喝老百姓一口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坚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黄兴华董事长不止一次地告诉同事,浩淞集团的帮扶行动要真正落到实处,要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全周期助农服务。浩淞集团将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让这份关爱不止于今日。

责任与使命同在,激情与梦想并行。

在浩淞农业集团的领导者的宏图中,一幅色彩斑斓的锦绣画卷在新时代的阳光中,正徐徐展开:2025-2028年期间设立的10个示范区试点,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东北样板”;2029年起,“浩淞模式”将从“园区运营”走向“模式输出”,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振兴方案”。

但浩淞人清楚,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黑土地的“新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成果——未来还需要破解更多难题:如何让科技更精准地适配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如何让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更多地流向农户?如何让年轻人才愿意回到农村、建设农村?这些问题的破解,将是浩淞集团乃至中国农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一位农民朴素的话语中:“以前种地是靠天吃饭,现在种地是靠科技增产;以前种地是‘单打独斗’,现在种地是‘抱团发展’;以前觉得‘靠种地只能小富即安’,现在觉得‘种地大有前途’”。这句话里,有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农业现代化的认同,更有对乡村振兴的信心——而这,正是浩淞模式最珍贵的“成果”,也是黑土地永续发展的“底气”,真正体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

浩淞是新时代的中国农业人,在为国为民探索农业变革的征程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模式。在浩淞人看来,民为先、国为大,二者皆为根本。

这不仅是浩淞的理念,更是东北黑土地的希望未来:当科技智慧融入土地,当产业力量激活乡村,当农民笑脸映满田野,乡村振兴的“中国答卷”必将在黑土地上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而浩淞集团,也将继续以“新质生产力先驱者”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满怀新时代中国农业人的情怀,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远。(王也 曹景常)

来源:神州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