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去秋来气温下降,城市副中心北运河甘棠闸附近的浅滩上,白鹭相继起飞向南迁徙,最后离开的一只还不忘再吃条鱼填饱肚子,这些离开北京的鹭群中,不少是今年夏天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亚成鸟。与此同时,一群鸳鸯在不远处的绿心公园内集结,也将开启南下迁徙的旅程。这群鸳鸯中,也有许
9月2日,城市副中心北运河甘棠闸附近的浅滩上,一群白鹭相继起飞向南迁徙,其中不少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新生命。
5月21日,一窝8只小鸳鸯从5米高的巢中勇敢跃下,开启它们全新的生活。
6月4日,雌鸳鸯带着出生半个月的孩子们在水中觅食。
6月6日,一只出壳不久的凤头䴙䴘幼鸟与爸爸一起,在福泽湖面学习生存本领。
5月21日,一只骨顶鸡带着刚出壳的幼鸟觅食。骨顶鸡幼鸟被亲切地称为“红毛丹”。
7月19日,骨顶鸡幼鸟已经换羽,能自己觅食。
炎热夏季里,摄影师白志海在绿心公园拍摄幼鸟的成长过程,擦汗时也面带笑意。
夏去秋来气温下降,城市副中心北运河甘棠闸附近的浅滩上,白鹭相继起飞向南迁徙,最后离开的一只还不忘再吃条鱼填饱肚子,这些离开北京的鹭群中,不少是今年夏天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亚成鸟。与此同时,一群鸳鸯在不远处的绿心公园内集结,也将开启南下迁徙的旅程。这群鸳鸯中,也有许多是在绿心公园中出生长大的。
今年5月20日,北京动物园重点实验室的崔多英博士通过远程视频发现,绿心公园福泽湖北岸编号24的人工巢穴内,小鸳鸯已陆续破壳。第二天,崔多英博士与摄影爱好者白志海一起守在巢穴外,记录小鸳鸯们在妈妈的带领下,从高达5米的巢穴中跳出的过程。对小鸳鸯来说,这是开启新生活的勇敢一跃。
几天内,他们先后记录到3窝、19只小鸳鸯离巢进入福泽水域,而今年在这里实际出生的小鸳鸯,数量会多一倍以上。随后的四个月里,崔多英与白志海常常来到绿心公园寻找小鸳鸯的身影,记录它们在这片生态环境完备的水域中的成长过程。
据崔多英博士介绍,鸳鸯在北京有留鸟、夏候鸟、冬候鸟等不同群类。有的在北京定居,有的夏季在北京繁衍、冬季在长江黄河流域栖息,有的秋季从长白山、远东南迁,感觉北京环境不错,就会停留越冬成为冬候鸟。也有只是迁徙过路,打尖住店。
2021年7月8日,北京动物园与绿心公园合作,野化放归24只人工繁育的鸳鸯,存活率达60%。通过跟踪8只戴全球定位器的鸳鸯发现,它们随野生鸳鸯一起,秋天向南迁徙,春天又回到了城市副中心的水域,并在这里继续繁衍生息。现在这些小鸳鸯,有些就是野化放归鸳鸯的后代。
除了鸳鸯、白鹭,城市副中心的水域还吸引着凤头䴙䴘、黑翅长脚鹬、骨顶鸡等多种鸟类栖息繁衍。福泽湖的水面对于雁鸭类鸟类“很友好”,湿地植被发育良好,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区域。很多鸟类是杂食性动物,湖畔的草叶、嫩芽、草籽、花朵以及湖水中的昆虫、小鱼、小虾,都能成为小家伙们的食物,帮助它们茁壮成长。
崔多英博士说,一个区域生态环境是否优秀,鸟儿最有投票权,只有环境适宜、生态链完备,迁徙的鸟类才会停下来繁衍生息。而优美的环境让鸟类安家、成长的同时,也是广大市民身边的生态圈,使城市生活更加舒适。
本报记者 白继开 文并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