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代发展的浩荡浪潮中,区域发展战略犹如指引方向的灯塔,为地方的繁荣昌盛照亮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在外工作的河南人,我时刻心系家乡的发展,对河南省实施强省会战略,怀抱着坚定不移的支持与期待。在此,我郑重立帖为证,不仅支持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河南理工大学郑州校区的建
全力支持河南强郑州战略
在时代发展的浩荡浪潮中,区域发展战略犹如指引方向的灯塔,为地方的繁荣昌盛照亮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在外工作的河南人,我时刻心系家乡的发展,对河南省实施强省会战略,怀抱着坚定不移的支持与期待。在此,我郑重立帖为证,不仅支持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河南理工大学郑州校区的建设,更热切呼吁非省会城市特色骨干高校能够尽快推动郑州校区或者郑州研究生院的建设,为河南的崛起汇聚磅礴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法教授曾深刻指出:对于欠发达省份而言,实施强省会战略是必然的选择。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河南,作为中原大地的璀璨明珠、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正以强省会战略为有力抓手,奋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从传统交通要道向现代化交通枢纽、从传统内陆省份向内陆开放高地的“三个转变”。这一转变,是河南顺应时代潮流的主动作为,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抉择。
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从传统农业大省省会的历史定位中破茧而出,崛起为新兴工业大省的核心引擎,以强省会战略引领着河南全域发展的崭新格局。一个强大的省会,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需要具备较大的经济规模、优质的产业体系以及卓越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三个坚实的基石。尤其是对于当下和未来20年的郑州而言,提高新兴产业经济规模、加强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布局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首先,在经济规模方面,郑州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24年,郑州GDP总量豪迈地跨越1.45万亿元的大关,彰显出强大的经济实力。2025年上半年,郑州市GDP达到7329.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个、0.1个百分点,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保持着令人瞩目的较快增长态势。这一组组闪耀的数据,是郑州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是无数建设者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更是强省会战略在经济领域的有力彰显。
其次,新兴产业是郑州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郑州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及医药等主导产业,犹如在经济的土壤中播下了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除了城市自身产业的蓬勃发展,郑州都市圈秉持着“规划一张图、要素配置同城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了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郑州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专注于打造高端品质的产品;开封着力打造汽车制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恰似一位充满激情的创业者,在产业的蓝海中奋勇开拓;许昌聚焦精密制造,宛如一位精益求精的艺术家,雕琢着每一个产品的细节。三城携手,共同构建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合力。在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中,开封东大化工的氢气管道为郑州燃料电池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郑州的研发能力与开封的产业空间形成了完美互补,就像一对默契的伙伴,携手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第三,创新资源,包括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河南这样的内陆省份而言,创新资源不足曾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然而,郑州正在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河南省精心构建了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大格局,宛如一座宏伟的科技城堡,汇聚了众多的创新力量。这里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省实验室20家。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脱颖而出,跃居第19位,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科技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它积极引进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一流大学在郑州设立研究院,建成各级各类研发平台5616家,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嵩山实验室作为河南首家省实验室,聚焦广义功能安全和多模态智慧网络领域,如同一位孤独的探索者,在科技的未知领域奋勇前行,已发布多项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这种“从0到1”的突破正是强省会战略在创新领域的重要收获,为河南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本省高等教育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河南省仅拥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国家“双一流”高校,学科结构偏传统,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上还需要加大发力的力度。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为分散,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未能充分发挥出集聚效应。如今,随着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且与郑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部分优质创新资源的交流融合发展,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与武汉等城市相比,我们仍有较大的差距。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所全国重点大学不仅同处一城,且有联合办学的经历,推动了高校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根据科技部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武汉创新能力指数排名全国第6,成都也集齐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等国家“双一流”大学,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营造了良好的科创生态,加快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全国第11位。而郑州位列全国第24位,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显然不匹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郑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稀缺。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我们建议河南理工大学加快建设郑州校区,同时呼吁非省会城市特色骨干高校尽快筹划建设郑州校区或郑州研究生院。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牵头,效仿西安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郑东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中部科技研究中心、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心,推动郑州国际科创中心城市的建设。我们相信,每一所高校的加入,都将为郑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每一项创新成果的诞生,都将为河南的崛起增添新的动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一个在外的河南人,都如同一只只放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我们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发展得更好一些,就像海外的中国人,都希望祖国更强大一样。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全力支持河南强省会战略,共同书写河南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