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在世,难免失意与坎坷 。 当我们遭遇挫折之时,不妨品读一下励志的诗词,从诗词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下面是10首经典的励志唐诗,一首一个名句,失落了就读一读,总有一首能点燃你的斗志。
人生在世,难免失意与坎坷 。 当我们遭遇挫折之时,不妨品读一下励志的诗词,从诗词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下面是10首经典的励志唐诗,一首一个名句,失落了就读一读,总有一首能点燃你的斗志。
TOP 1
《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鉴赏: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TOP 2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代}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创作背景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公元742年,李白已四十二岁,此时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
赏析
首先,诗人虽不琢炼文字,有似率尔成章,然而全篇诗语清通洗炼,绝无赘词长语,这是有丰富才学为基础才能达到的文字高境。
其次,贯串全诗雀跃之情,并非直露地倾述出来,而是通过诗人一系列情态与心态的描写体现出来,表现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再次,李白诗以宣泄感情成章,文随情转,难言章法,但感情亦自有推激起伏,别成一种格局。如本诗前六句以写歌舞狂饮为主,却并不一步到位,而是层层推衍,由白酒黄鸡到呼童备筵再到歌舞取醉,有如从漫坡登山,渐至高处。
最后,全诗不仅于山回路转中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境地,还将我们高置于一座奇峰之上而结束,妙不可言,此为李白所独有的造诣。 综上所述,此诗是因为描写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因为诗人自负甚高,其后的失望也就越大。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赋体,又兼采比兴有正面描写,又有烘托。通过匠心独运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鲜明。
TOP 3
《浪淘沙九首·其八》
{唐代}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组诗之一。通过自然界的“浪淘沙”现象,寓意人生的艰难与磨砺,表达了诗人对谗言和逆境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真理和美德的坚定追求。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首先表达了对谗言的蔑视和对迁客(被贬谪的人)的同情。
诗人认为,谗言虽然像深浪一样汹涌澎湃,但并不能淹没真理;迁客虽似沉沙,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失去了价值和光芒。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真理和美德的珍贵。诗人用“千淘万漉”来形容经历的艰难困苦,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来比喻只有经历了重重磨难,才能真正发现和拥有珍贵的东西。“金”象征着真理、美德或人生中的珍贵财富。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巧妙结合,表达了刘禹锡对人生逆境的深刻感悟和对真理美德的坚定追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要像淘金者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发现人生中的“金子”。
TOP 4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析
这首诗是回复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两位诗人晚年都患有眼疾、足疾,看书,行走多有不便,但两人面对这样的晚景却有不同的看法,白居易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而刘禹锡则是坦然、乐观的一种心态,并用诗来说服好友。 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生命不在年龄,而在于心里年轻,再多的哀叹、再多的忧伤,都不如会心一笑,让自己更具力量。
TOP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简洁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在唐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禹锡的诗风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富含哲理思考,被誉为“诗豪”。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刘禹锡被贬谪外地多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后返回的白居易相逢。
在宴席上,白居易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回赠。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当时刘禹锡刚从和州刺史的任上罢免,返回洛阳。与此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返回洛阳。 两人在扬州不期而遇,白居易在宴席上即兴作诗赠与刘禹锡,以表达久别重逢的喜悦和对刘禹锡遭遇的同情。 刘禹锡深受感动,随即写下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回应,表达了对白居易感激之情,抒发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TOP 6
《小松》
{唐代}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简介:
杜荀鹤,晚唐诗人中的“草根代表”。
出身寒门,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连考十几年才在朱温的推荐下中进士。他一生历经战乱与官场黑暗,最终选择归隐山林。他的诗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破浮华,直指人心,语言通俗却充满力量,被后人称为“杜荀鹤体”。
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小松的成长来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以及对其终将崭露头角的期待。寓意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在一开始可能不被重视,就像小松一开始埋没在深草里,但只要不断成长,终有一天会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被世人所认可。
TOP 7
《题弟侄书堂》
{唐代}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青年时期,累举考不第。直到大顺二年(891)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第八名)。当时政局动乱,未就官职,还乡闲居。后入南唐,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久即病逝。
赏析: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TOP 8
《题乌江亭》
{唐代}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通过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反思自律与坚持的重要性。
杜牧,字牧之,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和李商隐被后人合称“小李杜”。生于晚唐世代宦官之家,可谓家室显赫,一生经历5帝,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使得朝堂鸡犬不宁。他才华出众、是有军事才干的文学家,年纪轻轻便在考试中拔得头筹,但混乱的局势使得他的才华未全部发扬出来,虽然有伯乐指引,整体平安顺遂,躲过了很多政治暗流,但其仍然郁郁寡欢,只得寻花问柳消磨时光。
TOP 9
《上堂开示颂》
{唐代} 黄檗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赏析
《上堂开示颂》是唐代著名僧人黄櫱禅师所作的一首无题诗。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 关于梅花,宋《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
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TOP 10
《登鹳雀楼》
{唐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唐诗可以说家喻户晓,许多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而王之涣这首看似很随意就写出来的诗,其实还真没那么简单。短短的二十个字,气势全写出来了,尤其是后面这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给人们带来无尽遐想。现在我们常说站得高,望得远,视野要打开,学习要进步,怎么办?就得“更上一层楼”啊,一千多年前,王之涣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话说这首《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人们都觉得它朗朗上口,意境开阔,马上就传诵开了,可传诵归传诵,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作者是谁。
据说当时的女皇帝武则天读到这首诗之后,也是爱不释手,过目不忘,于是她就问身边一个叫李峤的大臣:“这首诗写这么好,是哪位才子写的啊,朕要好好封赏他!”这李峤也会写诗,一听皇帝问起他了,他就有了私心,当即回答说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写的。武则天马上让李峤把朱佐日召来,赏给了他彩绸百匹,并赐封了他一个御史的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
来源:笑红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