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三大好莱坞巨头联合起诉中国AI公司MiniMax,理由直指其旗下“海螺AI”涉嫌大规模侵犯影视IP版权。119页起诉书+58份证据,涵盖内容示例、技术分析、用户截图等,火力全开。
“只要你在沙滩上画个米老鼠,迪士尼法务都能找到你”——这句调侃版权保护的老笑话,在AI时代越来越接近现实。
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三大好莱坞巨头联合起诉中国AI公司MiniMax,理由直指其旗下“海螺AI”涉嫌大规模侵犯影视IP版权。119页起诉书+58份证据,涵盖内容示例、技术分析、用户截图等,火力全开。
这不是MiniMax第一次出现在头条,但可能是它最“头疼”的一次。
这场诉讼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训练阶段:MiniMax被指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从网络抓取影视作品用于AI模型训练。也就是说,AI是靠“偷看电影”学会生成的。生成阶段:用户只需输入简单提示词,海螺AI就能生成与原作高度相似的图像和视频,细节甚至超出原始提示,说明模型“记住”了原作。推广阶段:MiniMax被控公开展示侵权内容,用知名IP角色做宣传,还在生成结果上打上自家水印,涉嫌“系统性鼓励侵权”。更关键的是,原告指出,MiniMax具备屏蔽暴力、色情内容的能力,却对版权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让“主观侵权”嫌疑更重。
三大影业公司的诉求也很直接:一是追偿每部作品最高15万美元的法定赔偿,二是申请永久禁令,禁止MiniMax继续使用其作品训练模型或生成相关内容。
MiniMax并非孤例。从2023年底至今,AI版权战线迅速拉长:
《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发起AI媒体维权第一枪;1.6万名英国艺术家筹备对Midjourney等AI公司发起集体诉讼;OpenAI因语音模仿斯嘉丽·约翰逊被指侵权,紧急下架相关功能;美国唱片业协会起诉Suno、Udio两家AI音乐公司,控其“批量侵权”。可以说,从文字、图像到音频,从新闻、插画到音乐、影视,AI版权问题已从“个案摩擦”升级为“行业火拼”。
AI公司普遍的抗辩逻辑也基本类似:我们不是抄袭,而是学习;不是复制,而是“转化性使用”;我们生成的是新创内容,不影响原作市场,甚至可能带来传播效应。
但问题在于,这套说法到底是不是“合理使用”?目前全球尚无统一标准。大多数案件很可能走向和解,但早期判例会成为行业规则制定的关键参考。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李圣指出,判断AI侵权是否成立,核心要素包括:
AI训练数据中是否包含原告作品;生成内容是否“复制”或“改编”了原作;AI公司是否获得授权,或是否存在合理使用的法理依据。这三个问题,几乎成了每起AI版权案的“灵魂三问”。
AI公司为何频频踩中版权“雷区”?原因很现实:数据是AI的“燃料”。
谁的数据越多、越优质,模型能力越强,产品竞争力越高。这让不少AI公司在早期“先跑起来”,后补合规,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行业惯例。
MiniMax正是这波野蛮生长的代表。成立于2022年,靠自研多模态模型和AI原生应用,迅速获得1.57亿用户,海螺AI甚至打入了美国AI应用市场前十。最近还有消息称,它已向港交所秘密提交IPO申请。
但随着行业规模扩大,版权“旧账”也开始集中爆发。OpenAI已与多家媒体集团达成版权合作,包括新闻集团、《金融时报》等;Meta也与环球音乐展开合作,避免生成内容侵权。
可以预见,未来AI公司与版权方的“数据交易”将成为常态。
然而,有观点认为“版权合规”会抑制AI发展。对此,律师张京指出,这种看法站不住脚。从历史看,知识产权法从不是技术发展的“刹车”,而是“护栏”。关键不是一刀切地限制AI,而是制定清晰、可操作的规则,重新平衡创作者与技术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AI要发展,版权要保障,二者不是对立面,而是需要共存的双轨。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