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5日,印度正沉浸在一场自导自演的“胜利”狂欢之中。印度总理莫迪不仅在国内高调宣布“印军大胜”,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为期10天的“胜利宣讲”活动,以表彰印度军队在“朱砂行动”中的所谓“英勇表现”。
2025年5月15日,印度正沉浸在一场自导自演的“胜利”狂欢之中。印度总理莫迪不仅在国内高调宣布“印军大胜”,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为期10天的“胜利宣讲”活动,以表彰印度军队在“朱砂行动”中的所谓“英勇表现”。
莫迪的野心不仅止于国内,他还要让全世界相信印度在这场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为此,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拉纳专门在5月13日主持了一场简报会,向70个国家的驻印度武官通报了“朱砂行动”的具体情况,试图通过国际舞台进一步强化印度的“胜利叙事”。
拉纳在简报会上慷慨激昂地宣称,印军在此次行动中通过多军兵种的整合与协同,充分发挥了在太空、电子战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精准、迅速的多领域作战实现了既定目标,展现了印度的实力和决心。
然而,细心的人很快发现,这场看似盛大的国际简报会却有意避开了两个关键国家——中国和土耳其。这种刻意排除的举动,恰恰暴露了印度内心的心虚与不安。
显然,莫迪和印度军方深知,中国的军事观察能力和土耳其的地缘立场,足以让他们精心编织的“胜利”谎言在国际社会面前不堪一击。
对于印度而言,中国和土耳其被视为导致其“胜利叙事”被全球“误解”的罪魁祸首。
印度媒体《欧亚时报》曾刊发一篇题为《中国和土耳其如何加入巴基斯坦军队,在“间接战争”中对印度作战并声称大获全胜》的文章,直指两国通过提供武器支持和参与信息战,为巴基斯坦的宣传提供了全球影响力。
该文宣称,巴基斯坦缺乏传统媒体平台,无法在国际社会发声,而中国和土耳其的官方媒体通过传播“未经证实且荒谬”的声明,充当了巴基斯坦的“扩音器”,让世界误以为印度在这场冲突中落败。文章甚至将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媒体的所谓“亲巴”报道归咎于中土两国的“宣传攻势”,将印度塑造成了“被误解的胜利者”。
印度对中国的忌惮在冲突期间已暴露无遗。5月7日印巴空战当天,《环球时报》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消息,称巴基斯坦歼-10战机击落了印度5架飞机。这一报道迅速引发热议,而印度国防部竟然亲自下场,在帖子下方留言“可惜这不是真的”,试图以官方身份反驳。
然而,这种“自证清白”的行为不仅显得苍白无力,反而让国际社会更加怀疑印度的战果。
随后的几天里,印度相关部门授意封禁了《环球时报》及部分土耳其媒体,同时关闭了X平台上8000多个相关账号,试图通过“捂嘴”来掩盖真相。印度的自欺欺人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宁愿封锁信息,也不愿面对战败的现实。
随着冲突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印度在“朱砂行动”中的惨败已无法掩盖。印度媒体被迫转变策略,开始为失败找借口。
《欧亚时报》编委会主席普拉卡什·南达亲自撰文《1991年美国损失了63架军用飞机,但赢得了海湾战争;西方是否忽视了印度对巴基斯坦的重大胜利?》,声称即便印度损失了几架飞机,依然是“胜利者”,试图通过类比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案例来粉饰太平。
这种“输了也要赢”的逻辑,正是印度“赢学”的典型体现。印度社会似乎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即“必须站着输,也不能蹲着赢”,即使吃了败仗,也绝不能丢了面子。以民粹起家的莫迪深谙此道,不仅要在国内塑造“胜利”形象,还要将这种“赢”的叙事推广到国际社会。
印度对“赢”的渴望已经到了近乎癫狂的地步,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印度自建国以来就未解决好国族构建问题,内部矛盾重重。莫迪执政后积极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试图以宗教认同凝聚国家,但这一策略反而加剧了国内的族群和宗教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精神胜利法”或“印度式赢学”成为维系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工具。通过不断宣扬“胜利”,印度试图维持“大国幻想”,以此掩盖内部的裂痕和社会问题。对于印度社会而言,承认失败意味着可能引发更大的内部动荡,因此“赢”成为一种心理需求,是平衡内外矛盾的内生机制。
然而,这种“丧事喜办”的外交表演不仅难以逃避国际社会对其军事透明度的质疑,也无助于解决与巴基斯坦等邻国的深层矛盾。
然而这种丧事喜办又能得到什么呢?赢就是赢,输就是输,承认输其实是为了下一次不输。如果闭目塞听、自欺欺人。事实上,印度空战失败早有端倪。印度在2019年印巴冲突中损失一架米格-21,飞行员阿比南丹被俘。结果印度却宣称,虽然阿比南丹被击落,但在被击落前,他击落了一架F-16。随后,印度将阿比南丹塑造成“国家英雄”。由于没有正视这场失败,也没有反思,结果就是印度在6年后遭遇了更惨重的失败。
如今印度依然不吸取教训,依然载歌载舞地宣传自己的胜利。但莫迪和他的幕僚们很清楚这种胜利的虚妄,他们害怕邀请中国和土耳其武官,害怕中、土两国当众戳破印度的“国王的新衣”,害怕下不了台。但这种自欺欺人又能维持多久呢?一旦战争再次爆发,缺乏反思的印度还是会失败,甚至会败得更惨。
来源:陶陶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