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1896年,电影第一次进入了中国上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电影的创作日渐展开。
1:邵氏兄弟
1894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使用摄像机将荧幕上的世界带到了观众的眼前。
直到1896年,电影第一次进入了中国上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电影的创作日渐展开。
影院,电影公司,甚至是专门培养演员的电影学校迅速涌现,上海市成为了最早的“东方好莱坞”!
1925年,上海一位叫做邵醉翁的富二代联合三个兄弟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而其中最小的一位便是后续创办邵氏电影公司的传奇人物:邵逸夫
当时上海大多拍摄现代题材的电影,天一谋求创新专注于拍摄中国传统故事片,如:梁祝,白蛇传,西游记,孟姜女等,电影一经推出,大受欢迎。
但邵氏兄弟是商人世家,拍摄电影说白了就是两个字:来财!
成本低、制作周期短、产量高!弄得其他的电影公司分外眼红。
由此,明星、大中华百合、友联、上海、民新、华剧,六家电影公司联手组成六合影片抵制天一。
他们规定任何发行商想买六合的影片,都不能购买天一的片子。
邵氏兄弟中最小的邵仁枚和邵逸夫两兄弟被迫赶往南洋建立海外发行网,可彼时南阳的市场也被六合所掌握。
邵氏兄弟不得已只能从小剧场做起,终于1930年才在新加坡建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随后天一影片与邵氏兄弟一南一北两地协作,联合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了第一部完全由国人独立拍摄的有声电影《白金龙》,在广东、香港、南阳地区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
由于这是一部粤语片,让邵氏兄弟看到了粤语片市场的潜力。
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天一影片审时度势,决定把生意南迁至香港。
邵醉翁带着天一影片初到香港便受到了香港的热烈欢迎。
他们在天一影片的片场放了两把大火,祝福他们的电影产业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天一影片数十年的基业,连同胶片拷贝在大火中毁于一旦。
邵醉翁心灰意冷决定回到香港,将生意全权交给二弟邵邨人打理。
邵邨人和其儿子邵维攻将天一影片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
邵邨人只是对于财务很精通,但对于电影却不擅长,还抠抠嗖嗖的,能省则省,甚至一度想卖掉生意投身房地产。
这可急坏了远在南洋的邵仁枚和邵逸夫两兄弟。
经过二十年间的发展,邵氏兄弟在南洋已经拥有了超过100家电影院,每年至少需要上映500部电影。
如果制片公司邵氏父子不给力,发行公司邵氏兄弟就没米下锅了啊,这还搞毛啊!
最终邵氏兄弟只能投钱给邵氏父子公司拍片。
可这钱一层一层贪下来,拍片经费可就剩不下几个字儿了,导致电影质量堪忧。
于是,邵氏兄弟忍无可忍,决定“篡位”。
邵逸夫来到香港后准备夺权,从而遇到了一位后来让邵氏电影登上巅峰的一个人,也就是大导演—李翰祥。
邵逸夫利用自己在南洋打下的人脉,将李翰祥的作品《貂蝉》送去第五届马尼拉亚洲影展,连获五项大奖。(ps:李翰祥这部片子是烂片,自己都不敢看第二遍的无敌大烂片)
邵逸夫借此强行从邵邨人手里夺下“邵氏父子公司”大权,主持香港的制片任务。(ps:也是因为此次夺权,日后邵氏劲敌—嘉禾成立后,邵邨人两父子二话没说便加入了嘉禾阵营。)
最终在1957年,邵氏家族最小的邵逸夫在50岁在香港将天一影片更名为——邵氏兄弟!
2:夺权
20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行业百花齐放。
彼时的电影公司走纯商业片的只剩下邵氏与电懋。
电懋隶属于南洋富商陆氏家族旗下的“国泰机构”,电懋是在香港的制片厂,国泰是在南洋的发行商。
所以说邵氏与电懋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宿敌,两家人从发行打到制片,从南洋打到香港,一路火花带闪电,针尖对麦芒。
但邵氏一直都是挨打的那一方。
陆氏的掌舵人名为陆运涛,也是富二代,但富二代之间亦有差距。
邵氏兄弟的父亲只是个染料商人,陆运涛的父亲则是18世纪从中国来到南洋的第一代拓荒人,手里把持着新马两地丰富的矿产与自然资源,金融,地产,娱乐等行业都有涉及,可谓富可敌国。
所以电懋压根就不差钱,集结了当时大批的优秀电影人。
演员方面有:葛兰,叶枫,林翠,尤敏。
导演方面有:易文,陶秦,岳枫,王晶的父亲王天林,阵容非常强大。
电懋还效仿好莱坞的片场制度,持续推出大量美轮美奂,洋味十足的摩登电影。
其制作的《金莲花》还是第一部在国际影展上拿下最佳影片的香港电影。
对比之下,邵氏那些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电影则完全不够看了,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南洋都被电懋打的满地找牙。
传闻陆运涛曾甚至放话邵氏兄弟:他可以立刻收购邵氏在东南亚的所有机构和资产,只要他们肯开价,他绝不还价。
这番话落到邵逸夫耳里,可谓是咄咄逼人,十分刺耳,他决心要向电懋发起反击。
3:邵氏的崛起
1957年,刚刚接手邵氏的邵逸夫雄心壮志的开始了他的大动作。
首先便是在清水湾购买了一块面积85万平方米的地皮,建造邵氏片场。
内含12个摄影棚,可以同时开拍多部电影,办公楼,配音间,冲印间,餐厅,员工宿舍一应俱全,整个电影的制作都能在片场完成。
同时,邵逸夫在报纸上大登广告,招揽人才。
其中,邵逸夫在朋友的介绍下聘请了美国新闻署香港分处的邹文怀担任宣传主任,负责旗下电影刊物与相关销售。
第二年,邹文怀又带来了何冠昌,蔡永昌等人,组成了“邵氏幕僚”,改革邵氏的管理与制片模式。
之后,邵氏组成了“南国实验剧团”,为邵氏培养艺人,演员,这样就不需要用天价的片酬拉拢巨星加盟。
像我们熟知的狄龙、姜大卫、午马、郑佩佩登巨星,均是从南国走出来的演员。
而这也就是TVB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的前身。
至此,邵氏终于建立了一个能与电懋为之匹敌的集制片、发行、放映、营销、造星于一体的大型工业化电影企业。
而这时,便轮到李翰祥出场了。
继貂蝉之后,李翰祥拍摄了第二部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邵氏甚至非常自信的片尾打上了—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的豪言壮语。
而此片不负众望,一经上映便拿下了开埠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同年的亚洲影展上《江山美人》击败了电懋的《龙翔凤舞》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十二项大奖。
这一下邵氏可谓是扬眉吐气,风光无限。
在此之后,邵氏迅速进入到了黄梅调时代,旗下导演大多也去拍摄类似电影了。
而李翰祥却急流勇退,转而拍摄了武侠片《儿女英雄传》、古典恐怖片《倩女幽魂》等不同类型的影片,足以见的李翰祥并不自满商业上的成功,反而开始积极的在电影艺术上进行探索。
但这三部电影在是市场上均未取得太好的反响,对于老板邵逸夫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赶紧叫李翰祥回来继续筹备黄梅调电影。
邵氏花费大手笔,让李翰祥邀请林黛,李丽华,尤敏,乐蒂当代女星,很快便交出了《倾国倾城》系列电影。
反观,电懋那边可谓是凄凄惨惨。
但电懋心说:老子有的是钱啊!
电懋持续推出超高预算的大制作影片,邀请当红女星拍摄了一部时常3小时的巨作《星星·月亮·太阳》。
果不其然,这部影片在第一届金马奖上击败了李翰祥的《杨贵妃》获得了最佳影片。
但由于这一系列电影投资实在太大,年底一算账,电懋不仅没盈利甚至还亏了不少钱。
电懋转念一想,打不过我就加入,也开始筹备黄梅调电影,打算拍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消息传出,邵逸夫坐不住了,居然和我抢生意?
火速召回李翰祥,也要拍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还要抢在电懋之前上映。
李翰祥此时可是名副其实的黄梅调大师了,只用了15天便完成了电影的前期拍摄。
结果谁都没想到,近乎于胡闹一般的赶拍作品居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甚至改变了香港电影的生态。
本片上映后不光是在香港以及东南亚一路飘红,甚至还登录了台湾地区,爆砍840万新台币史无前例的票房新纪录。
这部影片对于台湾的影响,火爆程度是空前的,甚至当年还有一位小女孩在1964年台湾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中,选唱了饰演梁山伯的演员,凌波(女扮男)的一曲《访英台》夺得冠军。
这个小女孩就是后来名震华语乐坛的邓丽君小姐。
也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与金主才渐渐从南洋移至台湾。
这样堪称伟大的成绩,别说电懋没想到,就连邵逸夫与李翰祥可能都没敢想。
可越是取得这样的成绩,李翰祥心里却越发的不平衡,自己加入邵氏可是签了一纸8年的长约,每个月只有几千块的薪水。
电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国泰老板陆运涛亲自从新加坡飞到香港拉拢李翰祥。
“祥祥,你看你!这么有才华,每个月捞这么点!姓邵的还阻止你追求梦想。”
“这样吧!把你的天赋带到电懋,我们陆氏家族有的的钱,我支持你做话事人,全权掌握电影节奏!”
李翰祥听了心里很舒坦,可邵氏好歹给了自己机会,自己虽然不满,但总不能忘恩负义啊!
没曾想邵逸夫却把李翰祥和他二哥邵邨人的八年卖身契给拿了出来,对着李翰祥大骂:“走可以,天价违约金付了!”
李翰祥出了名的吃软不吃硬的,被这么一恐吓,大吼一声:“我靠!老子不干了!”说完便摔凳出门。
违约金自然是电懋付了,李翰祥来到了台湾立马着手拍摄《七仙女》。
邵逸夫可不想让李翰祥好过,当即拍板决定了:“他过江,我也过江!”
就这样,邵氏和电懋两个冤家在1964年底同一天上映了《七仙女》。
很快,李翰祥懵了,邵逸夫一纸告状书摆在了李翰祥面前。
“祥祥,这个七仙女的剧本可是你在邵氏的时候写的,你侵权了!”
李翰祥心里窝囊啊,大骂:“我自己抄自己也侵权?而且这电影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天仙配改编的,我侵哪门子权?”
邵逸夫何尝不知道自己是歪理,但只要状告了李翰祥,那么李翰祥的《七仙女》就不能在香港以及东南亚上映。
这就是邵逸夫狠辣的手段,公平值几个钱,我要的是不择手段的胜利!
只一合,李翰祥便出师不利,败退台湾。
而另一边,邵氏与电懋的大战也到了尾声,在香港影剧自由工会的调和下,邵氏与电懋握手言和。
双方制定了君子协议,不再互挖对方的编导演相关人才,不再争拍同一题材电影。
两方公司决定以茶话会的方式见面交换意见,以免再次发生“双胞胎案”。
至此,李翰祥的《七仙女》可以在香港以及东南亚公映,同时李翰祥也可以为除电懋之外的其他公司拍片,意味着李翰祥不再受到电懋的大力支持。
这下弄得李翰祥里外不是人,邵氏公司也回不去了,一个大导演落得如此境地。
正巧,那一年的亚洲影展在台湾举行,陆运涛亲赴台湾参加,大手一挥就要为台湾影业注资500万美金。
李翰祥乐坏了,想趁此机会向陆运涛打打电懋的小报告,而来是一起合计合计,这500万美金自己能捞多少。
但陆运涛并没有直接来台北,当时台湾各大政要给陆运涛安排了各种观光活动,陆运涛选择了要去台中参观故宫博物馆,准备晚上再去台北参加晚宴。
李翰祥在晚宴上等来等去,等来等去,等到了一则讣告。
陆运涛在台中飞往台北的客机上遭遇空难,整个机上人员,包括陆运涛和他的新婚妻子,国泰的几十位高层,台湾各界政要,无一幸免。
无疑,随着陆运涛的惨死,电懋随之慢慢失去了竞争力。
ps:邵氏初期给员工开的工资非常低,那个时代的女星往往有着悲惨的遭遇。
李翰祥的搁浅与众多女星的悲惨落幕,一个属于黄梅调,歌舞片与女明星的时代自此消亡。
但这也预示着一个专属于邵氏的霸权时代即将来临。
4:邵氏称霸
失去了李翰祥,黄梅调影片的落幕。
正逢档口,香港电影公司凤凰出品了一部古装武侠片《金鹰》,点燃了香港市场,大获成功。
这让邵逸夫看到了一个机会,并且邵氏是以拍古装片起家的,邵氏影城大多也是古代布景,古代服装,拍武侠片那可真是一脉相承,得天独厚。
顺应时代,邵氏旗下一批导演,如胡金铨、张彻等,横空出世!
这部由胡金铨导演,郑佩佩主演的邵氏新派武侠电影开山之作《大醉侠》应运而生,赚得盆满钵满。
ps:由于胡金铨拍摄周期长,赚钱速度慢,遭到了邵逸夫的不满,也走上了李翰祥后路。
而这时新导演张彻迅速崛起,成为了邵氏的金牌导演,华语影坛进入“男色”的时代。
邵氏第一代功夫巨星王羽和张彻组成新班底,拍摄了《边城三侠》《断肠剑》。
两部影片的票房表现都在水准之上,但和《金鹰》《云海玉弓缘》相比还是相形见绌,依旧没有破百万。
直到1967年,又一位重量级人物为张彻带来了一臂之力。
鼎鼎大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倪匡。
倪匡很快就把一个剧本摆在了张彻面前——《独臂刀》
导演张彻、主演王羽、动作指导刘家良,一经上映便一路高歌猛进,拿下百万票房。
这时,出走的胡金铨为台湾联邦制片公司拍下的《龙门客栈》爆砍210万港币票房。
邵逸夫又动起了心思,再次状告胡金铨。
“小铨荃,你还欠了我们几部片约,把龙门客栈在东南亚的发行权给我吧!”
不仅如此,邵逸夫还压榨胡金铨的剩余价值,开拍《大醉侠》的续作《金燕子》。
那么这个重任自然就交到张彻手上了,张彻和胡金铨并没有正面交锋,往日无怨,今日无仇。
并不想拾人牙慧,接拍《金燕子》。
但迫于邵逸夫的压力,只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拍了《金燕子》但主角又不是金燕子,而是由王羽饰演的银鹏,郑佩佩在影片中成了花瓶,
气得郑佩佩转头去台湾找胡金铨,胡金铨说:“佩佩啊!邵氏的法务部11不是开玩笑的,你回去吧!”
60年代末,张彻大弟子王羽因邹文怀的独立而与张彻发生争执,后期干脆脱离邵氏远走台湾。
王羽离开邵氏,张彻寻找接班人罗烈拍了两部影片,始终不温不火。
紧接着两位年轻人走进了张彻的视野,姜大卫、狄龙。
狄龙外形条件那叫一个优越,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子,身材健硕,长得那更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面如冠玉、目若朗星。
相反姜大卫身材单薄、矮小,但他的浪子形象惹得香港女性观众的疯狂迷恋,不亚于90年代的黎明。
两人的反差倒让两人看起来有种阴阳交融,日月相辉的契合感,再次掀起了一股“男色”热潮。
两人合作《保镖》、《游侠儿》、《报仇》(姜大卫凭借此片获得第十六届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个影帝,名作《霸王别姬》的灵感也是来自这部作品)
两人为邵氏奉献了无数经典的武侠电影。
同时,邵氏集结了无数精英,导演张彻、楚原、桂治洪等。
岳华、谷峰、王禹等武侠明星更让邵氏尽显霸主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另一个金牌导演罗维,罗维可谓是华语影坛命最好的导演了。
郑佩佩因《金燕子》与张彻交恶,罗维便顺理成章的接过了这位功夫皇后,白捡胜利果实了。
和郑佩佩合作了几部武侠电影,便轻松混成百万票房级别的导演了。
令他更想不到的是,后面还有两位华语电影最硬霸的巨星在等着他。
5:邵氏的危机
由于工厂式的成片速度,邵氏在香港影坛一家独大,数钱数得发昏。
但令邵逸夫想不到的是,一家电影公司的成立,将会令邵氏电影公司渐渐退出香港影坛。
60年代末,邵氏幕僚邹文怀不满邵氏工厂式的制作。
老板赚得盆满钵满,下面的员工却捞不到多少好处。
终于在1970年,邹文怀带着邵氏一众人马另起炉灶,成立嘉禾。
更是拉来王羽推出《独臂刀大战盲侠》,取得155万票房的成绩。
邵逸夫的下马威便是邵氏当红两位小生姜大卫、狄龙。
同样推出《新独臂刀》,斩获159万港币票房,双方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
但邵氏可是嘉禾能比的?
嘉禾后续几部片子全部扑街,眼看就要关门大吉了。
但一个男人的出现,直接将处于低谷的嘉禾一路推至顶峰,甚至让香港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领域。
这个男人当年仅仅30岁,他的名字叫——李小龙。
而让邵逸夫更为心痛的是,他曾经拒绝了这个男人。
1970年,李小龙初回香港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香港电影的头把交椅—邵氏。
李小龙对邵氏提出的要求是每部电影1万美金片酬、有权修改电影剧本、由本人出任动作设计。
邵逸夫对后两点没什么意见,但一部戏1万美金的片酬,要知道当红的姜大卫才1万港币。
虽说你李小龙是从好莱坞回来的,但一来就要比姜大卫高十倍的片酬,其他人会怎么想?邵逸夫便拒绝了。
退无可退的嘉禾咬牙对李小龙开出了1万5美金两部戏的价格,将李小龙拉入嘉禾。
于1971年直接奔赴泰国拍摄李小龙第一步功夫电影《唐山大兄》,而导演便是命硬的罗维。
唐山大兄上映三天轻松破了百万,十天便破了《龙门客栈》210万的票房纪录,最终暴砍319万港币,不仅刷新了华语电影票房总榜,也打破了西片《音乐之声》在香港的最高票房。
嘉禾起死回生,大有和邵氏双足鼎立之势,开始着手另外两部史诗级大作《精武英雄》、《猛龙过江》。
6:邵氏的转型
在经历了《唐山大兄》的冲击后,邵氏也开始跟随拍摄偏现代的动作片。
叫来狄龙,姜大卫准备《拳击》《恶客》。
话说另一头,在台湾的李翰祥寸步难行,回到香港拍了《骗术奇谭》《骗术大观》等几部小成本电影。
没想到在邵氏和嘉禾一众武侠、动作片的包围中砍下了120万港币票房,排名年度第六。
这种小成本破电影虽然能挣钱,但一想到盖片场、找资金、搞发行,李翰祥头都大了,心想:还是打工好啊!
他便秘密联系了前任老板,邵逸夫。
邵逸夫大骂:“叛徒还敢回来?你现在不仅在香港和我抢市场,原来还打乱了我在台湾的布局。”
眼看邵逸夫要将李翰祥扫地出门,邵氏老三邵仁枚站了出来。
“老弟,李翰祥虽然叛变过一次,但不得不说这人是个奇才。”
“而且现在嘉禾来势汹汹,多个李翰祥等于多张护身符嘛!”
就这样,李翰祥和邵逸夫握手言和,又回到了邵氏公司。
邵氏在武侠功夫片上落入了下风,李翰祥便延续了《骗术奇谭》的风格,以民国时代各大军阀的荒唐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大军阀》。
正因如此,一个对香港喜剧电影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出场了——许冠文。
许冠文是邵氏旗下TVB的一个主持人,是个谐星。
《大军阀》一上映,居然爆砍346万港币的票房,一举打破了李小龙刚创下的票房纪录。
但龙神毕竟是神!
尽管《大军阀》已经破了票房纪录,但也只能屈居年度第三。
年度第二:《精武门》票房443万港币。
年度第一:《猛龙过江》票房530万港币(此时尚未上映,年底12月上映)
两部电影先后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
面对李小龙一骑绝尘的成绩,邵逸夫心里可能会有点绝望,毕竟邵氏已经倾尽全力了,而且李小龙这个金钵钵偏偏还是从自己手里溜走的。
此时李小龙与邵氏合约到期,邵逸夫一咬牙,当即给李小龙开出了200万港币一部电影的天价片酬。
ps:李小龙与罗维的合作并不愉快,罗维大放厥词认为不是自己李小龙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以李小龙恩师自居。
再加上邵逸夫开出的天价片酬,李小龙决定转投邵氏,在邵逸夫的亲自陪同下参观片场,并在邵氏拍了定妆照,意欲与邵氏合作《李元霸》《年羹尧》等片。
嘉禾自然如临大敌,现在嘉禾全靠李小龙吊着命,要是李小龙去邵氏,那嘉禾的死亡只是世界问题。
可邹文怀作为前邵氏幕僚,自然不是吃素的,顿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发挥嘉禾的制度优势。
随即邹文怀便邀请李小龙来做独立制片中心,你是巨星,也可以是导演,也可以是制片人。
如果还觉得受限制,嘉禾可以支持你自组一个公司,制作、发行全由你自己说了算,赚来的钱五五分账。
一般母公司的股份最少也得51%,保证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嘉禾能和李小龙55分账,已经摆明了最大的诚意。
李小龙该怎么选已经很明朗了!自己的电影那么赚,分下来不一定比邵氏给的少。
紧接着,嘉禾给李小龙创办了“协和公司”。
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于是好莱坞和香港合拍了李小龙自编自导的电影《龙争虎斗》。
当小编看到票房记录的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看错了。
《龙争虎斗》一经上映,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仅在美国它的票房就高达2500万美金,全球票房9000万美金,而它的成本只有85万。(那可是1972年)
但不幸的是,李小龙先生于1973年7月20,距离龙争虎斗上映6天前突然暴毙,享年32岁。
ps:后续小编写到香港电影史嘉禾篇的时候会详细介绍。
回归正题:
邵氏可以说是被李小龙一人打的抬不起头。
但随着李小龙的逝去,这对邵氏来说是一个机会。
李翰祥和许冠文组成新的班底,延续《大军阀》开发了新的片种—香港风月喜剧片,如《丑闻》、《声色犬马》等。
这类片大获成功,对香港电影史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这类片型还延伸出了其他电影。
最具代表性的是桂治洪拍摄的大尺度恐怖邪典电影,如蛇杀手,鬼眼,邪三部曲。(小编很喜欢看桂岛的电影)
1973年,邵氏的楚原导演拍摄了一部《七十二家房客》斩获570万票房取得年度冠军,打开了香港本土粤语片的市场。
以前香港从业电影的人员大多是内地过去,他们拍的电影也是普通话对白,《七十二家房客》后,香港本土电影快速发展,奠定了港式电影辉煌之路。
许冠文在邵氏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想自己做导演,便把自己创作的剧本《鬼马双星》拿给邵氏看,并且想平分利润,邵氏公司觉得要求太过分,便拒绝了。
许冠文便拿着剧本找到了嘉禾。
李小龙死后,嘉禾急需许冠文这样的人才接班啊,邹文怀自然按照李小龙的规格给他开了“许氏公司”。
但许冠文是一位新人导演,嘉禾立马派出两位大将—洪金宝和吴宇森,这两人一出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1974年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三兄弟转投嘉禾后,不出两月便完成了《鬼马双星》,打破纪录斩获600万票房,超越邵氏1973年上映的《七十二家房客》的560万票房。
在这之后,许氏三兄弟转制粤语讽刺喜剧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五部电影全部登顶香港年度票房冠军,三次打破票房记录,成为了票房保证。
邵氏公司卖弄色情的风月片、奇幻片、降头片让邵氏回暖,但随着粗制烂造在80年代前中期渐渐失去了竞争力。
而在继李小龙之后,另一位巨星悄然崛起,成立携带着他的功夫喜剧片席卷全世界的时候,一拳击碎了邵氏复兴的愿望。
在嘉禾和新艺城的不停冲击下,江郎才尽的邵氏公司亦无法立足在香港的电影市场,员工纷纷出走。
邵逸夫不得已在1985年停止电影制作,转投TVB进行电视制作,标志着称霸香港影坛二十年的邵氏电影公司正式落幕。
结尾:
邵氏公司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先行者,对后续的电影创作者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正面影响,为8,90年代辉煌、蓬勃发展的香港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它是工厂式的电影制作模式,是一个试错、开发的过程,但也涌现了大批经典、影响深远的作品,是中国电影史最为重要的一环之一。
能看到这儿的都是喜爱香港电影的人,希望能留下你们的赞和收藏。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