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广州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4:49 7

摘要:这“捉鬼”可不是去什么荒郊野坟,而是在广东江门开平市一座山体的地下的700米处。

这“捉鬼”可不是去什么荒郊野坟,而是在广东江门开平市一座山体的地下的700米处。

这里藏着一个直径41.1米的巨型不锈钢网壳,里面装着2万吨看起来像水的液体。

周围密密麻麻插满了数万个“眼睛”(光电倍增管)。

这就是中国科学家花了11年打造的“中微子探测器”,专门用来捕捉那个来无影去无踪的 “鬼”。

为啥非要跑到地下700米?难道是因为“鬼”都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当然不是,科学家们可没那么迷信,而是此鬼非彼鬼,这是中微子,又称“幽灵粒子”。

而去这么深的地下其实是为了“隔音”。

这个“隔音”当然不是防隔壁老王偷听,而是为了屏蔽地面上的宇宙射线。

如果不对这些射线进行干预,就会干扰中微子的探测。

而这700米厚的岩层刚好能成为一个天然过滤器,把这些干扰降到最低。​

那等过滤掉射线之后,这个“地下巨眼”又是怎么工作的呢?

那就不得不提那2万吨的“神水”了。

“神水”是液体闪烁体,看上去清清爽爽很无害,可作用却十分强大。

当中微子这个“鬼魂”不小心撞上液体里的原子,就能“现行”,发出微弱的闪光。

然后周围的光电倍增管,就会把这比萤火虫还暗的光信号放大1000万倍,变成电信号记录下来。

从而实现真正的“抓鬼”

而且为了更好的抓中微子,科学家们还把实验室选在了距离阳江核电站和台山核电站都是53公里,三地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这可不是随便选的,因为核电站会产生大量中微子,而53公里这个距离,正好是中微子“振荡”最明显的位置。

就像听广播选对了频率,信号就会最清晰。

所以与其说科学家在“捉鬼”,不如说他们在精准的接收“宇宙电台的信号”。​

刚开始试运行时,这个“捉鬼装置”一天能抓到十几只中微子,现在正式运行后更厉害,一天能稳定捕捉60只左右。

消息传到网上,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科学都开始抓鬼了,说明鬼神真的存在!”

为什么要抓“鬼”

这里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中微子这东西,真的跟鬼神半点关系都没有。

它是宇宙大爆炸时就存在的基本粒子,比原子还小,以接近光速飞奔,能轻松穿过地球甚至太阳。

打个比方,此刻就有无数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只是你毫无感觉。

所以别担心,它既不会勾魂,也不会附体。​

可是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对抓中微子这么上心呢?这是因为这小东西藏着宇宙的终极秘密。

由于中微子是伴随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所以其特性能反映早期的宇宙状态。

那么捕捉中微子,就可以追溯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而且因为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以可以有助于验证量子的假设。

还能有助于完善粒子物理理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

现在捕捉到的每一个中微子,都在帮人类写一本更厚的“宇宙说明书”。

所以说,对中微子的捕捉和研究势在必行!

不过即使再怎么给大众科普,大众还是什么中微子不中微子的,就是“捉鬼”啊。​

大家更是在中微子新闻的评论区狂刷“科学的尽头是鬼神”。

还有人举例:“你看古人解释不了雷电,就说是雷公电母,现在解释不了中微子,就说是基本粒子,本质上不都一样吗?”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其实差远了。​

古人遇到不懂的现象,只能编个神话故事。

可现代科学家遇到不懂的,会建个700米深的实验室,用2万吨液体闪烁体和数万个探测器去寻找答案。

江门中微子实验汇集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名科研人员,花了11年时间,从设计到建设每一步都精打细算。

这种系统性的探索,怎么能是编故事可以比的。

而且中国科学家在中微子领域已非首次探索。

早在2003年我国就搞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现在江门实验是升级版。

不仅能更精确地测量中微子振荡,还能研究来自太阳、超新星甚至地球内部的中微子。

这种进步不和古人从害怕雷电,到后来富兰克林用风筝引电,再到现在建核电站一样吗。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对未知的态度都未曾改变过。

都是从恐惧到探索,而不是只停留在“鬼神之说”上。​

所以大家也别天天听风就是雨了,也该进步起来了。

不过那些调侃“科学家抓鬼”的网友,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咱们的科学传播还是太学术化了。

“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量子力学”,普通人既听不懂,也不感兴趣。

但要是说在地下700米“抓幽灵”,大家就来劲了。

这次江门实验之所以火出圈,也是多亏了“幽灵粒子”这个外号和网友们的玩梗。

或许未来科学家们可以多来点“接地气”的说法,也能更好的给大众寓教于乐。

结语​

下次再刷到 “科学家捉鬼” 的新闻,别急着感叹 “科学的尽头是鬼神”。

你可以想想,那些让古人夜不能寐的雷电,现在成了家家户户的电力来源。

那些被叫做“幽灵”的中微子,未来可能帮我们搞清楚宇宙诞生的秘密。

从桃木剑到光电倍增管,从神鬼传说到中微子实验。

人类最了不起的不是解开了多少谜题,而是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大胆的探索。​

信息来源:

来源:亨克的孤独

相关推荐